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要狠狠期待李安新片吧!

 

虽然,每个看过120帧试映片段的媒体都对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极尽溢美之词,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赞...



虽然,每个看过120帧试映片段的媒体都对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极尽溢美之词,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赞美的词汇都用在这部影片上。

不过,提到120帧,李安本人却仍然非常谨慎和低调,一如你们熟悉的那个李安一样。他仍然是小心翼翼的传递着自己的理念,非常耐心、也非常保守,生怕走得太快,大家接受不了。

而谈起这3D、4K、120帧的新片,李安最先提到的则是“(对于120帧)我没有信心,我只是有好奇心。



前几天,李安与他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台北做了一系列的发布活动,包括11分钟片段试映、记者见面会、以及一场深度论坛。我也有幸参加了这一系列活动,并与李安做了个短暂的一对一的对谈。

作为一个从没做个专业对谈的业余的我,可能很难像那些专业媒体一样,提供一份深度的人物访谈。我只能凭借记忆,还原那几天的经历,用我的理解,来告诉你,为什么李安的这部新片,非常值得期待。



提到华人导演李安,只要你喜欢电影,估计都能讲出一大堆。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少年派》《断背山》),一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一次柏林金熊(《理智与情感》),两次威尼斯金狮(《断背山》《色戒》)。作为一位导演,他的成绩已经足够太多人眼红了。

不过,李安导演却从来不是一个轻易满足的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永远是一副和善的样子(如果你真接触到他,会发现,他比你想的还要和善、友好)



大概是这种状态吧,特别的亲和力。

不过,对于电影的追求,李安却一直是贪婪的。像一个初入电影圈的年轻人,一身活力,什么人也不怕,又什么都想试一下。以往的李安,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非常喜欢挑战自己的导演,从武侠、爱情、家庭伦理、超级英雄、冒险、时代剧,包括下一部的运动题材,李安似乎什么都想试一下。而且每次尝试,又都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新鲜的体验。

虽然,导演自己一直说他并没有有意去选择不同的类型挑战,但实际效果却是,我们真的见识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



而这一次,他要挑战的,则不仅是类型。

更是形式上的变革,那就是3D、4K、120帧。挑战不同类型,其实并不新鲜。但是,这次对120帧的挑战,则绝对是革命性的。这一次,李安是真的走在了时代的前头



在我们一贯的认知里,电影就是24帧的,所谓24格的真相,这个规则已经使用了上百年,大家也习惯了这个规则。

几年前,同样是技术大神的彼得·杰克逊,尝试在《霍比特人》当中挑战48帧放映



最终什么结果呢?

没有结果,除了媒体稀稀落落的批评声之外,我们甚至没有机会看到48帧的版本,48帧就消失在我们视线之外了。而在那之后,也没有哪部影片想要再次去挑战48帧的技术。

而一向给人感觉温和、沉稳的李安导演,却突然带了个头,决定以120帧的技术,来拍摄自己的新片。不是48帧、不是60帧,而是一下就来到了120帧。这不是跳跃、这是飞跃。



别忘了,当初48帧,就已经被有关人士吐槽,太过清晰、没有电影感了。甚至连斯皮尔伯格这样的专业导演,都标示并不期待这样高帧数的电影,因为太清晰,跟他印象中的电影太不一样了。

那么,120帧,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真实。没错,就是真实。

这才是李安想要做的事情。李安导演专门跟我聊起了他对120帧影像的探索



24帧明明是不行的。我在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时候只敢用那么一点点3D,多一点我都不敢用,因为没办法看。两只眼睛都要看那么准的时候,24帧很明显不够。不过《少年派》运气不错,还算挺成功的,就算是安全度过。到60帧我觉得是有信心的,只要可以做的话。帧数越高,解析度越高,看起来就越舒服,亮度越够。60帧我还隐隐约约觉得有这个东西,当速度动得快的时候,它的毛病你会看得很清楚,可是我觉得还是在“看电影”。后来我看到别的实验,超过了那个以后,到100格左右以后,就是另外一回事,跟眼睛就很像,就没有这些东西。

因为60格还有电影感,就是所谓旧的电影感flick。我们看一个东西,就觉得我们在看一个故事,你把那个东西拿掉的时候,那是另外一回事,那你拍电影这件事情还能不能成立。我一直到拍《比利·林恩》的两周之前,才第一次看到。拍到一半的时候,再看一次,我就觉得那个东西很有意思,决定要详细做。

这里所谓的看到,其实就是真实,24帧终究会有模糊与闪动,清晰度也自然不够,这也是所谓的胶片感或电影感。而当更多的使用数码之后,技术上既然可以达到更高的帧数,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毕竟,当初选用24帧也不是出于某种美学的考虑,而是技术限制。当帧数达到120或是更高之后,你首先的感觉就是那些模糊与闪动消失了,画面变得非常清晰。



清晰代表的其实就是真实,曾有媒体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种清晰,就好像是推开一扇窗子,去看窗外的世界,仿佛对面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你与电影,以及角色之间,将不会再有模糊的隔,而是把两个世界连通了。这就是120帧或是更高帧数的效果。

之前,在台北也受邀观看了本片的11分钟片段,可惜由于暂时还没有120帧的放映设备,我们看的只是60帧和2K版本。仅就看过的这一版,同样是足够期待的。首先,3D亮度绝对够,不会是灰突突,黑蒙蒙的。同时,更明显的就是清晰度,确实非常清晰,立体感更强,景深会更明显。你会忘记3D眼镜的存在。当时,跟其他几个看过的记者都觉得非常遗憾,因为想要看到更清晰,更高帧数的,因为,我们看的还是打了折扣又打了折扣的60帧、2K版。



而影片想要做的,就是这种真实感,让你真正感受到数码电影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李安导演的有一个观点非常好,就是,我们现在用数码摄影,没必要去模仿胶片,呈现胶片感,我们理应往前看,去测试数码可以实现的更多可能,于是就有了120帧。他甚至还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数码电影,这才是真正的3D电影。

之前那些黑糊糊的东西,显然距离真的3D还差得很远。清晰,立体,光又足,3d电影就该这样,只是我们还没做到。科技已经在3D时代了,但是我们的脑子还在2D时代。我们理应把这面纱取下来,去看得更清除。



配合新的技术,也要有新的应对方法。

在未来,他甚至考虑制作新的摄影机,来适应120帧、4K的拍摄。更多的,则是实际拍摄过程中的调整,比如,李安导演一直认为,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掌握3D电影拍摄的语法。或者说,大多数人,仍是以2D的思路在拍摄3D。比如,因为过去拍摄的电影都是2D的,是平面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让平面出现立体感,则需要在打光等方面加以设计,增加角色的立体感,增加景深,要有纵深感等等。

那么,当真正进入3D时代,其实画面本就是立体的了。那打光其实就不需要制造立体感了,在很多方面,也应该重新调整,适应3D的新的语法。



还有演员的表演,因为画面太过清晰,我们看电影已经不再像看电影,而是像看真实的生活,那么,对演员的要求也要更高,要那种不像表演的表演。

在李安导演看来,尤其是那些多年的专业演员,他们对表演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什么动作怎么做都有他们的规则。但是,在这样的电影中,却是未必行得通的。需要刺激她们有一些更生活、更灵动的表演,让你感受不到他们在演戏。



因为120帧之后,我们观察角色能观察得更清晰,所以,导演会更多使用特写,来观察角色。你甚至可以盯住他的眼睛,他的瞳孔,能看清眼睛里的东西,这已经不是表演层面的内容了,这就是真实的情感表现。同时,为了真实,这一部甚至不敢给演员化妆,因为化了妆就太像演戏了,就失去了真实。

实际上,在4K与120帧及3D之后,清晰度、亮度都是随之首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真实世界,像面对面的看演员在表演。这时候,整个电影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李安在访谈里总会强调自己不懂电脑、不懂技术。但是,谈起技术,他又总是充满热情。或者是,他非常迫切需要大家能接受这个新技术,又或者是,在探索这项新技术的时候,确实让他沉迷其中。

总之,他会滔滔不绝谈起3D、4K以及120帧,倒像一个刚拿到新玩具的孩子,试图找到各种隐藏的玩法。他说自己已经60多岁了,等不了了,所以,更迫切想看到未来电影的样子,所以才要大胆去尝试120帧。



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你明显能感受到他的快乐,与那些天天哭诉自己拍电影多么不易的导演不同,李安导演喜欢分享快乐。这才是做电影应该有的态度嘛!干哪行容易啊,谁都有吃苦的时候,但是,重要的是这个行业能带给你快乐和满足感。如果什么也没有,你为什么还要一直做下去呢?

所以,李安会说“我很喜欢做它(电影)的质感,从给演员说戏、剧本、设计片子的戏服,一直到配音这个小细节,这种过程我都喜欢。我最不喜欢就是去谈它(笑)。这是我的工作,我浸淫在里面的时候,里面的苦很多,可是有一种忘我的充实感,我一直没有办法割舍,一直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去那个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吧。”

就像我刚见到李安导演,第一句说的就是,我是个影迷,我很喜欢看电影,也看了您不少电影。而李安回答的则是,我很喜欢拍电影。快乐,真的很重要啊!



现在的情况是,全球一共只有五家电影院可以放映这个3D、4K、120帧的最终版本《比利·林恩》, 除了纽约那家即将在纽约电影节进行影片的全球首映,洛杉矶那家其实还没有完全谈妥。而台北的这家则定在了京站威秀。内地暂时是北京一家(据说是博纳悠唐),上海一家(好像是上海影城一厅)。可以想象,等影片真正上映,国内这两家一定爆满,各种抢票。也许,会如当年《阿凡达》带热IMAX 一样,它也会带热新的120帧厅。

不过,李安导演也反复强调,为适应不同格式,他也专门制作了不同版本,以方便不同的观看形式。比如3D、2K、24帧,或者是3D、4K、24帧,或者是60帧等等,每个版本都有他亲自参与制作,以满足那些看不到120帧版本的观众。



需要了解的是,技术只是手段,它只是在视觉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更清晰的真实世界,好像我们的生活那样。

但是,除了技术之外,电影本身,剧情、表演、需要表达的主题同样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擅长拍摄文艺片的导演,李安当然不会沉迷于技术当中。毕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本就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影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战士在战争期间,突然成为英雄,并回国接受表彰的故事,参加中场秀,甚至要有关于他电影的拍摄,生活一切变得不同。

但是,这书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一句:

这感觉其实蛮怪的,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所以,我们看到的片段中,才会把比赛中场的热闹表演,与战争场面剪辑到一起,比利·林恩仍然无法摆脱这战争带给他的阴影,这看起来的和平与热闹,也像是他的一次中场休息。



当然,即便说了这么多,我也无法确信,当这部电影真正上映的时候,是否会让所有人都喜欢,让所有人都满意。

因为这部电影确实走得太远,步子有点大,未必每个人都能接受得了。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大胆的实验,尤其是,这还是由李安导演在做的时候,就更该关注。毕竟,他一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导演。

我也希望他能成功。

在访谈里,李安导演有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如果你们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们可以骂我,但是,你们不应该去骂3D或是120帧,技术是无辜的。



而在我印象中,我们的很多创作者,却把锅都甩给技术了,真差劲啊!

最后,再看一下预告片吧。


    关注 桃桃淘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