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四记之不愿跳出框的人

 

殊不知,有一类人就是一辈子活在这个框里。他们这一生最常做的就是微笑面对着那唯一一个出口,很舒服地只做这一件真心喜爱的事,温和地对每一位偶遇的人道一句“你好”,再道一句“再见”……...

关西四记

系列




不愿跳出框的人



从三十三间堂返回京都市区,我们都快饿疯了。

前一日,安排今天在鸭川边觅一处好地方享受晚餐,如此大家可以迎着晚霞把酒言欢。谁知天公不作美,密布的乌云已经遣散了河边一字排开的酒席。此刻,空空荡荡的鸭川与昨天繁华热闹的景象相比竟如海市蜃楼一般。

计划被打乱,大家只好沿着美食街挨家挨户打探,走了一遍,发觉即便在室内用餐,价格也令人咋舌,明摆着挨宰。

我们合计了一下,重新在网上搜出了一家离我们最近而且评价不错的拉面店。大家穿街走巷,忍受着饥饿,为了美食,不辞辛劳。然而,终于到了那家店门口,发现排队等候的人已经站到了街面上。

“等吗?”我试探性地询问。

同伴们面面相觑,脸上写着绝望。

忽然,两个同伴异口同声说:“来的路上,就在过马路前,好像闻到一阵香味。”

我当时走在最前面,是第一个闻到的。听他们一说,马上回忆起来。于是,五人团转身告别了排长龙的拉面店,回头寻找刚才那一抹香味的来处。
那是一间只要步子迈大一点点便擦身而过的京都味噌拉面店。这家店位于一条不起眼的小路边,这会儿还不到8点,路上行人寥寥,格外冷清。一脚迈进去,不用左右打探,店里上上下下,细枝末节尽收眼底。

五人并排而坐,余位不过两席。我们面前是操作台,身后则是街面。所有人转个身不得不小心翼翼,假如起身想去趟洗手间,也只能侧身横着一步接一步地移出去。

以操作台为中轴,左边靠墙立着一个冰柜,里面层层叠叠,有序摆放着各种透明的瓶罐饭盒。右边靠近操作台是煮面的大锅,热腾腾的水汽不断往上冒,顺着烟道排放出去。在大锅背后的那面墙上挂着三块黑板,上面用粉笔有序地写满了菜单。

见来了客,老板站在操作台后面,笑得特别克制,彬彬有礼说了句“欢迎光临”,仔细询问了我点的单,便开始安安静静地准备。
这位老板接近不惑之年,黑色的厨师服十分熨贴。一头黑色的短发,精神抖擞,发带洁白如新。只见他从操作台左边的冷柜取出五份分量一致的面迅速放入五个小篮子,然后熟练地把篮子浸没在中间翻滚的汤锅中,再轻快地按下了挂在右边墙上的几个计时器。

转身回到左边,他依次摆开五只碗,把浓郁粘稠的土黄色酱汁,按每碗两勺的量匀在碗里。接着,加白葱。

他打开冰柜,取出一只干净透明的饭盒。从里面把事先切得大小均匀的白葱拨到每一只碗里。然后,扣上饭盒,放回冰柜,走到右边的面锅。

此时,计时器刚好响起。

“请慢慢享用。”老板亲自把每一碗面递到每个人的面前,笑得比刚才轻松些。

“他居然一个人做了所有的事!而且那么有条不紊!”同伴z不由赞叹。

“而且时间拿捏得那么精准!”同伴m很欣赏老板对于时间的管理

“而且还那么好吃!”同伴w呼呼吃着拉面,划出了重点。

的确,这碗不期而遇的京都味噌拉面惊艳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味噌拉面实在太好吃了。非常感谢。”我向老板表达谢意。

“如果在京都,你可以吃到各种拉面。有豚骨拉面、盐拉面、酱油拉面,不过,要说味噌拉面,我这里是最好的。”老板温和地向我介绍,冷不丁最后接的这句让我有些惊讶。

“我看你的营业时间挺特别的。晚上七点营业到凌晨三点。”我指着门口看板的方向。

“我的生活规律就是如此。白天要休息,要喝茶,要看书,要准备食材。晚上,我的工作状态就回来了。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嘛。”老板微微一笑,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杯热茶。

从拉面店出来,我们还在讨论刚刚那碗惊艳味蕾的味噌拉面。鸭川边凉风习习,乌云散去,酒席开锣,热闹的夜才刚开始。
告别了京都,我们拜访奈良。

京都和奈良这样的古城最适合用脚步丈量它的维度,当你走进那些不知名的小巷,左拐右绕总能有意外的收获,有时是人,有时是物。从东大寺出来,沿着一条小路,我们钻进了一个静谧的奈良。

日本人热爱自然,崇尚朴素精致之美。这可以从他们家门口的庭院找到许多线索。身姿挺拔的松树是家中庭院不可或缺的装饰,也成了主人身份的标志。家里经济条件弱一些的人家有自己的选择和喜好。满墙攀爬的葫芦藤和苦瓜藤,硕果累累。不知名的紫色花开得纵情烂漫。还有墙角优雅延伸出的那一支支枫叶,像忽然跳动的火苗,点燃了远处满天的晚霞。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看到路边有一家叫金枪鱼的小店。大家不约而同往里走,十分默契。

推门进去,等到坐下才发现这家店有点特别。小巧整洁是日本餐厅的特点,几乎家家如此。这家店的特别之处是不怎么整洁。甚至,和国内的餐厅相比,它真的都有些“不合格”。

头顶空调出风口上结着一层厚厚黄黄的油,操作台里的炉灶黑得已经看不到原样,炉盘上的那口锅几乎和整个炉盘浑然一体。顺着锅背后的那面墙往上,深深的油渍像刷在墙上的油漆。再往上就是被油垢团团包裹几乎形同虚设的抽油烟机。

我们这群从成都远道而来的老饕没有丝毫胆怯,根据经验来看,这家店味道一定相当不错。

老板是位年近七旬的老爷爷,等我们坐定,他才放下手中的报纸,微笑着走过来客气有礼地递上菜单。

快速扫了一眼,炖的、炸的、生的全是金枪鱼。

在他的推荐下,我们各点了一份。然后,就是悄无声息地等待。

我们看不清他在操作台背后具体在做什么,不过,从他有条不紊地动作来看,完全胸有成竹,分寸尽在掌握。

一个老爷爷,为五位客人,分别做五种不同类型的食物,不到十分钟,就开始陆陆续续上菜了。

第一道金枪鱼刺生,口感肥厚丰腴,新鲜润泽。第二道炖金枪鱼头,浓稠咸甜的汤汁饱含着鱼肉的鲜美醇香。第三道炸金枪鱼块,金灿灿的鱼块咬上一口,外酥里嫩,搭配特殊的酱汁,好吃得令人难过。这些美味再配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就一口老火煨出来的味噌汤,如梦似幻。

那一刻谁还在意那些油渍呢?好吃的东西永远可以屏蔽掉空间,凝结住时间。

我们埋头大快朵颐,抬头赞叹不已。老爷爷见我们吃得如此幸福,笑眯眯地点点头,说了一句“谢谢”。然后,坐在椅子上继续看报纸。

“请问,您这家店开了多少年了?”

临走前,我还是止不住好奇心。

“39年了。”

老爷爷的回答,平淡如水。

“39年,都是您一个人打理吗?”

“还有我的老伴儿。不过,她主内,我主外。”老爷爷提到老伴,笑得更窝心。

离开之前,我还特意回头再看了看空调、炉灶和墙壁。那些泛黄的油渍好像记录了39年的时光。

三面墙,一面门。家家店都一样。每家店都像一个框,唯有那一面门可以随意出入。
有的人,一生就像这间店,看起来只有一个通向世界的出口。他很接纳这种设定,他也始终如一坚持从一面进出。或许,更多的人觉得这种人特别傻特别笨,因为在其它三面墙上各开一道门,就多了三个出口,甚至你还可以将其推倒,不就有更广阔的空间吗?为何要一辈子死守在一个出口?

这样的疑问和不解每一天都在重复被提及,殊不知,有一类人就是一辈子活在这个框里。他们这一生最常做的就是微笑面对着那唯一一个出口,很舒服地只做这一件真心喜爱的事,温和地对每一位偶遇的人道一句“你好”,再道一句“再见”。他们不是不知道有其它选择,只是不愿去选,他们也不怕别人如何谈论自己,只是安守本分,专注当下,无怨无悔。

这种不愿跳出框里的人,自带千斤之力。

他们有一个专属的词叫匠人。


最后,我们不忘送彩蛋哦


    关注 谊恒电影心理工作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