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命运(十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都是教育的成功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我不能说我所教的学生都成才了,有的确实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标准,更何况成才的标准是各种各样的。叱咤华尔街,纵横工商界固然是社会精英,在街角烤得一手好红薯,在田头种得一亩好庄稼,又何尝不是行业翘楚?我的一位学生,名校毕业,如今是某国营银行的负责人,在一次的饭局上,主人介绍到我,他却视而不见;另外一位学生,靠帮人家运货维持生计,在路上看到我,偏偏要将我的自行车搬上他的面包车,送我回家。我们能说,谁才是我们“教好了”的学生吗?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我的学生都知道我有一个怪癖,就是不刻意去记住谁的名字,所有学生的名字,我都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慢慢认识的,这种认识的过程往往以一个月为周期,循环往复。因为在我来讲,没有必要给一些学生人为地刻上“好生”“差生”的标签。每一次月考总结之后,我就会选择性地忘了他们成绩的高低,而是将他们放到了同一起点,起跑吧。至于跑到底怎样,月底再说。所以说,我的每一个月都是新的,都是有着特定的目标和追求的。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那些“会教”的、“教好”的老师,也不是一上讲台时就“会教”、就能“教好”的,更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

如果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学生没有取得自己期望的进步,教师应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及时总结提高,选择更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那么,就不仅是学生进步了,教师也进步了。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的最大努力?2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关注 陈素志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