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这些画面有多少已经消失在你的记忆里?

 

现在,冬季里很少再有人穿上厚重的棉裤,家里也越来越少会储存白菜。这些属于冬天的画面似乎只能在老照片里才能找到……...





昨天立冬,我们正式告别2016的秋天。伴着10月末的寒流,迎来了提前供暖,守着热乎乎的暖气,吃着立冬的饺子,如今的冬天似乎越来越“暖”。

生活在都市的我们,冬季里很少再有人穿上厚重的棉裤,家里也越来越少会储存白菜。这些属于冬天的画面似乎只能在老照片里才能找到……

生炉子


1960年10月,东升里公社广开大街分社生产炉子供应市场。马英  摄



1960年10月,润泰里5号居民杨惠敏向群众介绍用劈柴生炉子的经验。马英  摄



1960年12月,国棉二厂业余服务队帮助“双职工”于跃江家盘“地泥炉”解决冬季取暖和上班做饭问题。毕东  摄



1981年1月,进入冬季,东楼派出所警酉国英经常到孤老人李秀青家帮助生炉子和买菜。李军  摄



1988年10月,日用杂品公司已为市民准备了大批烟囱炉子。杨新生  摄
做棉袄棉鞋


1955年11月,天津志愿垦荒队青年杜俊起的母亲用棉布棉花为儿子棉鞋。穿着它,多么冷的天气脚也不会受冻。于嘉祯  摄



1958年12月,和平区民园街托儿机构联合缝纫组的阿姨为孩子做了棉衣。马英 摄



1960年11月,阿姨为孩子准备过冬棉衣。马英  摄



1960年12月,国棉二厂三纺车间甲班工会主席王金兰(右)和女工委员蔡淑珍帮助多孩儿女工做棉衣。毕东 摄



1981年12月,劝业场派出进货人员到上海、北京、江苏等地采购冬季服装样品,据此生产新颖美观的男女棉服。这是毛服一组正在卖上海式样的防寒服。孙成  摄



1982年1月,裘皮服装大量上市。于嘉祯 摄
存冬菜


1987年11月,大白菜开始集中上市。陈国兴  摄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炉子换成了暖气,棉袄换成了保暖内衣。但总有一些传统是不会改变的——立冬的饺子、铜锅涮肉,这依然是我们冬日里最惬意的美食!



1955年1月,国营天津第二棉纺织厂保全科工人宋长镶和家人在一起包饺子过春节。关平  摄



1987年12月,南开大学食堂加强冬季饭菜保暖,这是为学生们准备应季美食——涮羊肉。 杨新生  摄

没有健身房,没有游泳馆,那时的冬季,有属于那个年代的乐趣!



1955年2月,孩子们在冰上玩冰排。关平 摄



1955年2月,在冰场上练习花样滑冰的青年们。关平 摄



1955年3月,公私合营东亚毛麻纺织厂职工们在做广播体操。关平 摄



1955年12月,大雪过后,实验小学学生们在堆雪人。于嘉祯  摄



1957年1月,玩打雪仗的孩子。于嘉祯  摄



1965年1月,持枪负重的民兵们在围城马路上进行冬季长跑。于嘉帧  摄



1986年1月,冬泳运动活跃。杨克  摄



1990年1月,红桥区冬泳爱好者在活动。李锦河  摄
资料照片均来自天津影像信息全媒体平台 
(天津日报历史照片数据库)
↓↓↓ 各位看官儿,点个zan再走呗~~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