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静悄悄的流行病“,我们对它认识的谬误,竟然有一大箩筐!

 

有人将骨质疏松症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它是不知不觉发生的,早期症状轻微,没有任何感觉。同样的,由于对它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谬误,治疗的延误,让很多患者的生活带来痛苦和负担……...

骨骼就是人的架子,要有一定的强度和骨密度来支撑身体,使身姿挺拔。但当钙流失严重,骨架就如一盘散沙,骨质无声无息流失,健康也随之远去。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比例逐渐增多,骨质疏松症也日益增多。但是,由于一些片面的宣传及对骨质疏松症的一知半解,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出现了不少认识上的谬误,以致影响了防治的效果。
谬误一:人老了,骨头必然会“松”,没办法


很多人认为,人老了,一定会出现骨痛、驼背和身高缩短等骨质疏松的表现。

实际上,骨质疏松虽然是增龄性疾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但并不是生理现象,也并非每个老年人都会患上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摄入维生素D和钙剂,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一旦被确诊为骨质疏松,及早接受相关药物治疗,可以缓解骨痛、阻止身高缩短、降低发生骨折的风险。
谬误二:女性容易患骨质疏松,男性不会


大多数人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妇女病”,与男性无关。实际上,骨质疏松也是男性常见病,我国6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约为15%。

 男性发生骨质疏松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抽烟、酗酒、活动少等。性腺功能减退也是男性患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
谬误三:骨质疏松症无法早期发现 
临床上,很多老年人是在发生了骨折以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质疏松。其实,这些老年人已经罹患骨质疏松多年,只是自己未察觉罢了。



要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其实并不困难。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骨密度,就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前期)。该仪器精度非常高,就算只有1%的骨量下降,也可以被发现。目前建议,50岁以上人群(无论男女)宜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
谬误四:单纯补钙能治愈骨质疏松症


很多人认为,单纯补钙就能治疗骨质疏松。其实不然。补钙虽然可以预防骨量的丢失,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补充足量的钙剂是基础,更为关键的是接受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这些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或促进成骨细胞的作用,达到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的治疗目的。
谬误五:有了骨质疏松症,吃药也没用
骨质疏松症和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一样,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由于药物起效较慢,不少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以后,因感觉不到“效果”,就自行停药了。

实际上,“没有感觉”并不意味着药物治疗“无效”。其实,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目的,除缓解疼痛等症状外,最主要是为了强健骨骼,减少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用药,达到足够疗程,才能获得更大收益。

通常,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3个月后,骨转换指标才会有变化;骨密度的变化,往往需要1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骨质疏松的治疗是长期过程,至少需要1年,一般疗程为1~3年。有骨折的患者,治疗时间通常需要3~5年。
骨质疏松,如何做到早发现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它起病缓,没有明显的症状,极易被忽视。只有当骨量丢失12%以上时才会出现腰肌酸软、腰背疼痛、跟骨疼痛、长管骨隐痛、乏力畸形等症状。

如果当已经出现骨折时,再进行防治为时已晚。所以,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警惕骨质疏松的早期信号,尤为重要:
【周身骨骼疼痛】


以腰背痛为主,并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时疼痛减轻,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会使疼痛加剧,并有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疼痛加重的现象。


【身高减少】


出现驼背。由于骨质疏松会造成脊椎压缩变形、前倾、背曲加剧,所以会出现身高降低,形成驼背现象。

【活动能力减退】


发现关节活动发僵,伸展身体时出现不适,感到容易疲劳,双下肢发沉、糖友们,每月“营养四件套”你吃对了吗?

天寒肚子痛,为啥捂捂就能好?


戳原文,更有料!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