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对撕王思聪:中国院线排片的逻辑

 

噩噩噩噩...



18日中午12点半,著名导演冯小刚在微博上炮轰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控诉万达院线压制其新片《我不是潘金莲》:

目前,该片在全国其他院线排片平均值为40%以上在万达的排片率仅为10.9%。冯小刚称,这源于华谊从万达挖走一小墙角,此后,凡华谊出品的影片,在万达院线皆被“封杀”,或零星排个几场。

一个多小时后,江湖人称“娱乐圈纪检委”的万达公子哥王思聪便接了冯导的招:

只准华谊挖我们有敬业协议(竞业协议)在身的高管,不准我们有任何不悦?只准你们排片挤走别人,不允许我们对你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王思聪反呛冯小刚称,没有人和钱过不去,你用拿得出手的作品说话,岂不是更好?
冯小刚是在为新片炒作吗?


冯小刚导演向来“敢说”,这也不是冯导第一次在发布新作品的时候和和别人打口水战了。

去年12月,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与邓超自导自演的《恶棍天使》同天上映,不久,冯小刚给一条内容为“朋友圈被《恶棍天使》的差评刷爆了,得有多难看啊”的微博点赞,引发争议。





2013年,冯导的作品《私人订制》票房飘红,口碑却引发争议,“小刚炮”直接炮轰影评人不专业。





2012年,《一九四二》票房惨淡,冯小刚多次强硬回应,甚至称,观众不是我的上帝。



此次冯小刚导演在电影上映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又一次发出极具话题性的言论,事件伊始,就有不少网友怀疑冯导是在为其新片“炒作”,王思聪在微博上对冯导的回应中,也在文末加上了“碰瓷”的话题,亦暗指冯小刚“炒作”。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且不论冯小刚与王思聪在微博上“理论”的动机,但相比以往冯小刚导演或参演的任何一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都更让冯小刚心急:这牵扯到冯小刚公司的业绩表现,更要命的是,公司和华谊签的对赌协议:

2015年11月,华谊兄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10.5亿元的股权转让价款收购冯小刚和陆国强持有的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70%股权

老股东作出的业绩承诺期限为5年,2016年度承诺的业绩目标为,公司税后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自2017年度起,每年度的业绩目标为在上一个年度承诺的净利润目标基础上增长15%。若未完成承诺,老股东将补偿上市公司。

对冯小刚导演来说,公司2016年税后利润1亿元,和2017年至2020年每年15%的净利润增长目标,压力确实不小。冯导是否在炒作新片,我们不得而知,但冯导被资本“绑架”,却是不争的事实。
万达可以决定自己的院线的排片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万达院线是万达自己的公司,自负盈亏,当然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的商业判断,决定院线的排片。

但这并不意味着院线可以左右电影市场。

和其他公司的运转一个道理,院线的运营有较高的成本,需要观众的支持,才能实现盈利,院线比消费者更关注一个产品能卖多少钱,当然会优先排畅销品。也就是说,院线排片至少在相当程度上是市场说了算。

在一个正常的电影市场,电影排片率并不能完全决定一部电影的票房。电影能卖多少钱,归根结底还是看这部电影的质量,同时,营销、档期等因素也非常重要。

所以,是电影本身决定观影人数,同时,院线根据观众需求设置排片率。

真正好的电影,即使一开始排片少,观众需求高,后期排片率自然会上去,实现逆袭;电影质量不好,即使关系到位,观众不买账,院线也顶不住成本压力,排片也会迅速跌落。

就像是王思聪在微博里说的,“没有人和钱过不去”,不管万达和华谊两家公司“恩怨”有多深,如果《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片特别火爆,十分受观众追捧,万达必将增加排片以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公司盈利也会相应增加。商场上的任何私人恩怨,在利益面前,都要往后排。
万达院线涉嫌垄断吗?
冯小刚导演在微博“檄文”中,就明确指责万达“垄断”,并讽刺王健林“早日成就垄断大业”。从国内市场份额来看,万达院线达到垄断的规模了吗?

根据万达披露的经营简报,截止2016年5月31日,万达院线现在拥有已开业影院311家,共2700块银幕。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全年,万达院线票房数为59.8亿元,占全国票房总数的13.6%,2016年上半年,占比为13.4%。


图自智研咨询报告
从票房数来看,万达虽然在各院线中票房居首位,但凭借不到15%的市场份额,万达院线还远远没有形成垄断:即使万达院线真的不顾及商业利益,全面抵制某新上映的电影,只要其他院线保持正常的排片,观众还是有足够的观影选择的,影片也不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
警惕中国电影重演“派拉蒙”危机


虽然万达在现阶段的院线市场上还达不到垄断地位,万达实力着实不容小觑。

王健林多次公开表示,他的目标是,[b]到2020年控制全球20%的影院市场,凭借AMC与Hoyts的两次收购,万达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院线运营商之一,同时,万达电影方面的业务已经拓展至电影开发、投资、制作、发行等领域。

万达院线一家独大对市场的影响已经初现端倪:万达制作的电影会在本院线获得压倒性的排片,同时,万达疑似通过排片打压竞争对手的电影。万达文化前高管叶宁加盟华谊后(这也是两家公司恩怨的导火索),其前三部电影,在万达的排片率,确实比较低。

只是因为华谊和万达“两家私企的恩怨”,连极具票房号召力、在业内有足够话语权和权威的国内一线导演,都未能幸免,冯导提及的“万达的垄断大业”着实让不少业内人士冷不丁打了个寒颤。

其实,在冯小刚微博发声之前,就有影视圈人士呼吁警惕中国电影重演“派拉蒙”危机。
派拉蒙影院


20世纪初的美国,好莱坞的大制片厂有自己或合作伙伴的院线,来放映自己出品的影片,小型制片商的影片则很难打入被大片厂控制的首轮影院,非连锁影院也拿不到由大片厂生产的最热门影片,大制片厂及其院线形成了票房垄断。 

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大制片厂垂直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的业务。从此,制作、发行与院线彼此分离,成为好莱坞的原则。 

但到了1980年代,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其对托拉斯垄断监管非常宽松。在这个时期,反垄断的《谢尔曼法案》被重新解释,一些过去认为是垄断的行为变为合法。

同时,好莱坞的产业重新整合也变得势不可挡。

三星收购Loew’s院线成功好比一声发令枪,余下的好莱坞大片厂急不可耐地向影院伸出手去,华纳兄弟购入了多家连锁院线的股份,派拉蒙斥资近3亿美元收购了100多家影院,后来华纳再向派拉蒙拥有的院线注资,这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莱坞再度回到了三十年代的垂直垄断格局。

对于独立片商和影院来说,生存难度增加是难以避免的。

影视界已经有人呼吁,虽然万达为代表的影视公司尚未形成垄断地位,但这种势头仍需警惕。  

财经网(ID:caijingwangwx)出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参考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智研咨询《2017-2022年中国电影院线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新京报、影视圈杂志、微信公众号虹膜(ID:IrisMagazine)等)
财经网ID:

caijingwangwx



   ღ   用财经思维勾搭一切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