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为首长服务的艺术

 

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奇遇电影 (ID:cinematik)



很多年前网上流传了一本旷世奇书,《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这本书出版于1994年,限量三千册。
书的前言是这么说的:



在这本只有不到300页的小册里,举凡首长的衣食住行,细到首长的情绪照顾,事无巨细,甚至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和领导的家属相处:



诚如前言,这是一本讲真话的书,也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马仔的操作手册。

中国人,为人讲的是面子,处世讲的是圆滑。老祖宗流传下来一套完整的处世哲学,这套道理,从懂事开始,长辈就不断地为你灌输,久而久之,是渗透进了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

这套说法做法,未必有什么大错,最多也是道德层面的东西。

中国式的智慧,薪火相传,变成了日常,变成了粘在脸上撕不下来的面具,这本神书所说的,其实没有哪一页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因为这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为首长服务的艺术》白纸黑字把他们写出来了,倒也未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接近真的东西穿衣服也是不能多的”——这不是什么指出国王新衣的无知小儿,这是一个久经考验的老司机,以不传之秘的姿态,老练地为你传经送宝。

退了休的傅明老人,观众看了固然觉得很可笑,他自己恐怕也是明白自己在晚辈心目中的地位的,但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是一位过往几十年在革命生活工作中摸爬打滚的老同志总结出来的经验,循循善诱教给下一代,“我们当年呐…”


傅明老人
《首长》成书于20多年前,20年多年后,里面教导的各种官场伎俩,以前存在,现在还存在,只不过嘛,有的内容,恐怕放在现在是要杀头的,你比如说:



这么做搁现在是违反了八项规定里鸡不鸡道?往小了说乌纱帽不保,往大了,满门内啥也不是很出奇的。

所以说,这套官场鸡贼学,就是教你诈,教你明哲,但不包教你保身——指不定哪天政策变了,谁又能保自己就不出事了呢?

它是最典型的实用主义,它不负责如何岁月静好过一生。

它不是真相,它是“学问”。

很多人《我不是潘金莲》是“官场现形记”,如果按照《为首长服务的艺术》来衡量的话,恐怕里面多数官员都是不合格的——不让首长省心嘛。

单拎一拎于和伟扮演的县长郑众。他属于临危受命,李雪莲北京告御状后小县城官场地震,一批领导同志纷纷掉了乌纱帽,郑众同志接替了前任史某。
前任因办事不力而撤职——一是没能替老百姓办好事,二也是因为这点小事闹到北京去,影响极坏,没给领导面子。你看电视剧《包青天》里演的,拦路告状不管有理没理,先打几十大板,冲撞了官威嘛。

接过这种烂摊子,郑众同志自然没好过过,因为前任出事就出事在李雪莲,在电影中从头到尾郑县长就只干了一件事:阻止李雪莲上访。



《为首长服务的艺术》中有云:“有的客人,是‘老上访’,油得很,听到首长不能接见就胡搅蛮缠,软磨硬抗。”

“老上访”,“油得很”呐。

郑县长上台,除了巡视一下消防建设、开开会,好像就不用干什么了,就这样,十年的老上访也没能解决好,替领导分不了忧,上级对这种办事不力的领导干部真是宽容,十年呐!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老郑坐着法院的车,第一次“会一会这个李雪莲”的时候,听到对方今年不去上访了,马上准备好保证书,李雪莲死活不愿意签,老郑扭头就走,工作方法不是一般的简单粗暴,在面对群众的时候,缺乏耐心,要不得啊。

作为一个“被动”的县长,老郑不是一般的被动。


于和伟在《我不是潘金莲》里演活了一个碌碌无为的县长
无论是决定微服私访,还是在马市长一泡尿的时间决定“换另一种思路”,转去做秦玉河的工作,这都是马市长自己的主意,老郑只有唯领导马首是瞻的份。


老郑(于和伟扮演)这个“扶额杀”成功赢得本片表情包担当的位置



在上级和百姓之间,老郑无所作为,毫无进取。

最后众人没辙之际,只能收买赵大头,从敌人最核心的部分开始搞定李雪莲,那也是张译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法院小基层出的主意。


《我不是潘金莲》里,领导的角色都很鲜活
《我不是潘金莲》出来后有很多争议,但有一点大家几乎是众口一致,所有官员都演得活灵活现。

像于和伟,平常一般他是这样的:


《警花与警犬》里还有一点要走偶像派路线的意思
到了《我不是潘金莲》,演一个在夹缝中尴尬到不能再尴尬的小县长,在下级面前摆款儿,



在上级面前如履薄冰:


台下座上看戏他是没份的
其实整部《我不是潘金莲》里的官场生态,赤裸程度还不如1994年的《为首长服务的艺术》这本红宝书。

《首长》里所教授的秘诀,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讲的也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但是,恐怖存在于细节中。通篇,都是欺上瞒下、须溜拍马的干活。

想到你坏,没想到你这么坏,这才是细思恐极的。


明目张胆的教送礼的时机
《我不是潘金莲》里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指向一点:这一届的领导不行。法官不行,告到院长那里去;院长不行,告到县长那里去。县长、市长、省长都不行,告到大首长哪里去,于是,快刀斩乱麻。

那到底为什么不行呢?哪方面不行呢?没有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

《我不是潘金莲》真正深得官场政治审美真髓的,是首长现身的那一场戏。为此,冯导特意把他最为得意的圆形构图美学调到了正方形美学——首长的高大光辉形象,变成了圆形扇面,恐怕不妥,儿戏。

这一场戏,持续了10多分钟,差不多是全片最长的单幕戏了,完全就是新闻报道的拍法。
会议拍摄的美学


不瞒你说,我也干过秘书(注意断句不要想歪),会议前后的准备、收尾工作,那才叫考验功夫。

开会前会场的布置——领导的名牌必须严格按官爵大小来安排,不容有丝毫差错。细到领导所坐位置头上的光,也有讲究。

像电影里扯线把杯子摆放、对好成一直线的工作,那是小case了,大家都在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图片里见识过。


这不是电影,这是真实
会议摄像,那更是比拍电影考究多了。灯光怎么打,领导该怎么拍才显得形象高大上;台上台下听取发言的各级领导的形象怎么表现,这都是有条条框框一二三四写得清清楚楚的。

我在看这一场10多分钟的会议重头戏的时候,有那么两三刻,我以为自己在看《新闻联播》。


    关注 奇遇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