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经典《斯通纳》:我们为什么要读一个loser的故事?

 

第一眼阅读《斯通纳》,你也许看到的是故事,第二眼阅读《斯通纳》,你也许感受到的是经典,第三眼你看到了生活,第四眼你会发觉,你看到的不是他者,正是自己。...



在一项正在进行的读书会中,所读之书《斯通纳》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失意人生。其中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愤慨地起身发言:

“为什么非要我读个loser的故事?”

“他不愿意为国效命(斯通纳在战争爆发时没有志愿参军),他的婚姻简直是场噩梦,工作上只有受气的份儿。总的说起来他简直一事无成。”

没错,比起失败者的人生,我们更愿意关注那些伟大的运动员、巨富商贾、电影明星——他们手中闪耀炫目的成果在我们眼中直接关联着人生的价值与快乐。

波澜壮阔的人生美好而令人神往,但是大部分人不得不面对的就是平凡,以及平凡所带来的沮丧失落和挣扎,当然还有生命中的各种美好。

《斯通纳》就是写给你、我、他(她)这样的普通人。这也是它为什么会在沉寂半个世纪后,不可思议地走红大热的原因。
在国外,《斯通纳》的粉丝掀起这样一股热潮:将英文版小说封面与自己侧脸重合拍照。
这种行为艺术暗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斯通纳的困境,我们看重的东西——亲情、爱情、友情、事业,并不会如期望的那样美好。虽然我们不会如斯通纳般倒霉,样样不顺心,但只要有一样困扰你,也可能经常莫名地空虚:为什么表面上过得不差,但总好像欠缺点什么?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斯通纳》确实讲了一段失败的悲剧人生。

主人公威廉•斯通纳一家世代务农,父母是底层辛劳的农民,而他人生第一个转折点,是父母决定供他上大学。父亲让他读农学,指望他毕业后利用学到的知识,让日益贫瘠的土地取得更好的收成。

谁知大二那年,他因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而偶然爱上文学,接着转攻文学,拒绝回农场务农的命运。

拿到文学博士之后,命运似乎也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有所回报”。

他娶了银行家的女儿,却在一个月内意识到了妻子的歇斯底里和婚姻的失败;因为过度坚持原则,答辩时不照应系主任门生的面子,之后一辈子在系里被穿小鞋,到死都是助理教授的位置;有过一场和女助教短暂热烈的婚外情,却也毁在混蛋系主任的手里;唯一的女儿为了逃离这个家庭,不惜在未毕业时就怀孕,与她并不爱的同学结婚,远嫁他乡,两个月后就成了寡妇——丈夫战死在太平洋的小岛。

然而这一切他似乎都平静地忍了下来。没有离婚,没有离开那座大学,没有跟助教私奔,没有发疯,没有自杀,在系主任威逼退休的战争中坚持到最后一刻,直到检查出癌症为止。临死前身边除了老友和怨偶般的妻子,就是自己书房里的书。

很难说,这样的人生不是一场失败。毕竟,对于我们人类中的绝大多数而言,努力进取是为了获得世俗(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某种肯定,否则,就干脆不要进取好了。
在他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隐含着推倒重来的可能,比如放弃味同嚼蜡的婚姻、和情人远走高飞,或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与独断专行的学院体制彻底决裂。

或许有许多人会就此认为斯通纳是个不思抗争的老实人、逃避的失败者,不过是又一个方鸿渐,怒而把书扔到一边。

这位主人公并不迟钝,也并不缺乏自尊、愤怒或羞辱的感情,只是他对于现实的原则只是牢牢护住底线,对底线之外的事冷漠自持,甚至逆来顺受,他知道,如果离开了必要的对现实的忍受,只能更深的堕入虚无之中。也就是说,逃离现状也不一定比现状更好。尽管令人悲伤,但他看清了生命必然的缺陷和遗憾,从而不再有遗憾。

斯通纳缺乏传统“美国梦”偶像的拼搏精神、奋斗意识,也称不上特立独行、经历传奇,甚至也没遭遇过值得大书特书的苦难,但他是这样一种英雄: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沉不渝的热爱、不容侵犯的坚守,这种热爱与坚守,并未因为无法摆脱庸常生活而消磨,也未因为连绵不绝的挫折而减弱。

如果我们注定要想斯通纳一样,终身平凡,甚至遭遇种种失意,该如何活出尊严?或许可以从这部沉寂半个世纪后,不可思议地走红大热的经典中,找到答案。

这部书曾被7家出版社退稿,1965年出版之后,因销量不济而绝版。50年来,这本书疯狂流传于二手书店与地下文学圈,在名人雅士中累积了一批忠实拥趸,如今《斯通纳》已经横扫欧洲的畅销榜单,持续引爆了关于美国文学正典的讨论。

时间才是真正评价文学的文学标准,《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是很多年都被认为是不值一提的作品吗?
《斯通纳》
[美] 约翰·威廉斯

杨向荣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若喜欢就分享给朋友,若很喜欢可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End-

喜欢

就和朋友一起分享
陪你

·

旨在

为好书找读者

为读者找好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悦悦图书

或搜索微信号:yueyuebook1124


    关注 悦悦图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