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寺庙,透过镜头寻佛9年...

 

有人不理解,“那么长时间就只是拍照片,太傻了”...



凌晨4点,睡意正浓时,木鱼声响,张望已经起床...



他缓步跟随做早课的学僧,压低呼吸,轻声按着快门。他隐居寺庙9年,透过镜头,静静寻佛....



有人不理解,“那么长时间就只是拍照片,太傻了”,但他只是笑着摇摇头。做一件事,不问结果,不辞辛苦,一日一日,直到如心,便是修行。

编少昨天专门联系到了张望老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寻佛》

2005年,世界著名摄影赛事“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公布结果,张望的作品《寻佛》获得中国专题组冠军,是国内获此荣誉的第四人。





罗伯特·普雷基曾评价他的作品:“和平、空灵、意味深长。它太美了!让人充满遐想。”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张望作品:“体现了我们在当今世界面临许多复杂问题时必须具有的精神。”





张望今年已经五十有余,典型的江南人,平和而低调,丝毫看不出他当年叱咤商界的痕迹。越是这种平和的人才越有大毅力吧,事业上升期,他卖掉公司,毅然踏上寻佛路...
张望


他从小在佛教圣地浙江五台山长大,耳濡目染中与佛结缘,少年的他就想一探究竟,长大后这个念头也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1988年中央美院毕业后张望南下经商,商海浮浮沉沉中,清幽佛门更让他心驰神往.....终究压不住内心,他卖掉公司,拿起相机,希望开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1999年,机缘巧合,天台山佛学院需要拍摄一组寺院资料照片,张望被邀请进入天台山佛学院,为他们拍摄照片。那是张望第一次搬进寺庙里生活。



寺庙的生活总是简单到极致。他与僧侣同吃住,与法师共悟禅。暮鼓晨钟间,三年转瞬即逝。



屋角的铃,树间的光,空气中的微尘,灵魂中的梵音......一切都是那么神圣。



张望的镜头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禅意,佛教清净的禅境在光影里表现得自然而熨帖,呈现得澄澈而通透。





结束天台山佛学院的拍摄后,许多商家找上门来,想进行合作,但都被张望一一婉拒。



三年的佛学生涯,那股空灵恬淡让他越发迷恋,他不想当一个旁观者,他想融入其中。



2002年8月,千年古寺灵隐寺邀请张望入寺拍摄,用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张望得偿所愿再次入寺。



在灵隐寺,张望找回了久违的宁静,望着熟悉的佛像和聆听着清雅梵音,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



他不是僧侣,但在晨钟暮鼓中聆听佛教义理,跟随法师禅修静坐,早已修炼了清静的境界。



他说:佛教文化一直都是心灵最深处的一块净土。但都市节奏加快,古城也变得繁华,再也没有千年之前宵禁的静谧。



这六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一生的过往全在他的镜头里出现。



拍完灵隐寺后,传出去的照片再次惊艳了所有人。人们惊艳于佛学的神秘与奇妙,更惊艳于张望对佛学的解读,充满禅意与灵性。



英联邦高级财政官员、新加坡籍人士陈永宏看了张望的佛教摄影作品后非常震撼,在作品的昭示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决心遁入中国佛门。陈永宏写信给张望,希望能到中国的寺庙学习和生活,张望接待了这位国际友人,之后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陈永宏于2007年在天台山剃度出家,终生为僧。



声名大噪的同时,张望有点感到手足无措,“我为佛教僧侣对理想精神境界的孜孜追求,和追求过程中体现出的超常意志力与巨大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至于其他的,倒没有考虑太多。”



短暂喧哗过后,张望回归平淡成了一名独立摄影师,十年前经商的积蓄支撑着他的生活。



他不接商拍,住在杭州城西最老的商品房里。但,怡然自得.....







ps.现在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雅昌印制的的张望《佛的足迹》已经上市,米拍优选专门为大家带来这套经典作品集,绝对让你爱不释手~



点击阅读原文 留下《佛的足迹》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