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课堂批创思维】刘彦方著 陈曦译 谢耘校第11讲 对定义的三大误解

 

本课程是面向国家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而设计的基础启蒙课程,采用香港大学哲学系刘彦方教授独著英文版教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导论:想多点,想好点》作为基本教材。我们把《批创思维课程》定位为逻辑学导论的应用扩充版。...



一、凡词语均需定义定义无疑是有用的,这令某些人宣称应当定义我们使用的所有词语,但这就太极端了。

首先,我们没有必要时时处处都做到精确、清晰。否则我们会丧失很多笑话、诗歌与日常对话。

其次,许多词是很难定义的。我们就是通过例子而非完全定义来学习像绿、暖、冷这样的词语。其他一些像时间与存在这样看上去非常基础的词语,即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其有足够了解,但也很难定义。

无论如何,不可能在毫无循环情况下将我们使用的所有词语定义出来,因为我们的语言只包含有限的词语数量。二、词典定义最权威

关于定义的第二个误解是认为词典提供了最权威的准确定义。在学习语言时,词典当然有用,但是词条通常只描述了词项的主要用法,而对其更为复杂的方面置之不理。

首先,词条还可能包含了不属于词项意义的附加事实信息。根据《牛津当代英语袖珍词典》,猫是一种小的软毛四足家养动物。作为一个定义,它既过于宽泛又过于狭窄。因为一只绒毛小狗就不是猫,而通过注射激素而变大的猫也并不因此就不再是猫。

其次,很多词项拥有技术性意义,像经济学中的通胀,物理学中的质量。通用词典不会给你它们的正确解释,你需要查询针对特定学科的更专业的词典。

最后,很多抽象概念的定义可能是有争议的,想想艺术、正义、知识、理性便知。简短的词条可能是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这些概念的起点,但是我们不应期待词典可以给予我们关于这些概念的最终的恰当理解。三、原初定义最靠谱

关于概念的第三个误解是这样一种信念:

为了知道词项的真正意义,我们必须找出它的原初定义或意义,很多人喜欢从X这个词的历史开始去解释它。

所谓词源学谬误是指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即我们总是需要考察一个词项的历史和最初用法以确定它的当下意义。例如,“激情”一词就源于一个意指“苦难”的拉丁词根,但是,通过当事人并未经历苦难就判断某种特定关系并非真正的激情,这就不是一个好论证。

词语的当下意义,取决于它实际上被如何使用,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语词的意义和用法不能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发生剧烈变化。作者简介:刘彦方(Joe Y. F. Lau),哲学博士,香港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译者简介:陈  曦,法学博士,深圳大学法学院讲师

校者简介:谢  耘,哲学博士,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教授

往期回顾

第1讲  全球化时代的思维技能

第2讲  对批判性思维的一些误解

第3讲  如何改善我们的思维

第4讲  如何想清楚点,写清楚点?

第5讲  如何做到融会贯通

第6讲  高效写作与报告的五个诀窍

第7讲  如何下报告性定义

第8讲  规约性定义和精确性定义

第9讲  下好定义的经验法则

第10讲 下好定义三技巧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批创思维”公众号,您或许可以找更多您喜欢的信息!



欢迎点击参与”批创思维认知度调查“。


    关注 批创思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