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为什么讲规矩?

 

现如今,上海这座城市,有这么几种变化:老上海人越来越少,新上海人越来越多;弄堂越来越少,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说...



现如今,上海这座城市,有这么几种变化:

老上海人越来越少,新上海人越来越多;

弄堂越来越少,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说上海话的越来越少,讲普通话的越来越多;

懂得上海规矩的人越来越少,随意的越来越多。

其实,我们也能够理解,因为这就是城市融合。

但就算是城市融合,我们也不能够忘记一个城市的规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上海这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也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规矩。

01
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是骨子里的矜持


在上海,你很少看到在公众场合上大声喧哗的现象,除了是在地铁里面抓色狼,在大马路上抓坏蛋。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在外不乱喂喂,真要有事也要称呼别人为师傅、大姐。在家也一样,大声喧哗会影响到邻居。
02


说话为别人留有余地是骨子里的稳重细腻


上海人在跟人说话的时候,都会留有余地,不轻易得罪人。就算是看不顺眼的,只要没什么深仇大恨,一般都不会一句话把别人噎死,成为话题终结者。这是照顾他人的感受,也是体现自己的教养。

能动嘴绝不打架,这应该是最常见的现象,宁愿吵上一天,也不愿动手解决。一些外地的朋友来到上海后,曾经跟小E这么说过,“你们上海人虽然小气,但是很懂礼貌,很讲文明!”小E很想说,把前面那句话给我去掉,还能不能愉快的聊天了。
03


到哪都排队是耳濡目染的结果


在上海,我们经常会看到排队的场景,无论队多长,很少有人会去插队。坐公交也好,坐地铁也好,领腊八粥也好,买鲜肉月饼也好,买阿大葱油饼也好。就算是迟到,也会排队。这是上海人从小耳濡目染多年养成的规矩。
04


身上带只塑料袋是长期养成的以备不时之需习惯


仔细注意的话,很多老上海人在出门的时候,会在包里放上一只塑料袋、保鲜袋或是一些废纸。为什么这么做的答案很简单,如果是遛狗,狗狗的便便就需要用有颜色的塑料袋或是废纸装起来扔掉。如果是吃完的东西,实在没有垃圾桶会先用塑料袋装起来。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省钱。
05


出门见客穿衣得山青水绿是体面


去上海朋友家做客,你会发现,就算是再亲密的关系,男生也很少会在你面前打赤膊,女生很少在你面前邋里邋遢披头散发。拿到上海来说,这叫做门脸,自身的门脸。如果是要出门,那么必定是把自己收拾的服服帖帖,衣服,有时候就是给人看的。
06


不说旗袍马褂加身,至少出客衣服得有是尊重


上海人一般都会有一套专门“出客”的衣服,这套衣服,一般都是在非常重要的场合穿的。这是对自己外表体面的自信,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07


专心吃饭是对粮食的尊重


上海这座城市,中西融合极高,就算是再美味的东西,很多上海人在面对美食,最多也就是惊叹,很少会在吃东西的时候出现高谈阔论的声音,这与在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的教养很有关系。上海人从小就被教导,吃饭要专心。
08


吃饭的规矩样样都不能忘是讲究


其实仔细观察,上海人吃饭会有非常多的小讲究。

吃饭咬筷子,别吃了;

客人长辈上座,小辈次座;

筷子插碗里,要挨揍;

夹自己面前的菜,别越界;

吃鱼,别随便翻身;

敬长辈,杯子要比对方低;

吃饭,端起碗来用筷子夹;

长辈先落座,说吃饭才可动筷;

喝汤,轻声细语。
07


各人自扫门前雪不一定是贬义话


搬进了高楼大厦的上海弄堂人,上下楼梯轻声细语轻手轻脚是骨子里对不大声喧哗的应用。自家门前雪都打扫不了,你如何去管别人瓦上霜?所以自家垃圾不出现在别人家门口,及早处理掉,才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上海人为何讲规矩,是从小耳濡目染,是骨子里浑然天成的傲气,是各种文化的杂糅所致,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推己及人。

一个人的规矩渐渐会演变成一群人的规矩,最终才会成为一座城的规矩,上海人讲规矩,就是这么来的。

以上均为小E整理的上海的一些常见的小规矩,各位亲您有什么看法,可以跟小E讨论讨论。


    关注 上海E生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