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意拳N个为什么?

 

意拳N个为什么?  许多意拳爱好者,通过各种渠道向我提出有关意拳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本来对...





意拳N个为什么?

许多意拳爱好者,通过各种渠道向我提出有关意拳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本来对拳学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限于本人的水平和能力,对大家的提问不能一一细致回答,利用网络的平台谈谈自己的个人体会,供拳友们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更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推动学术的有益发展。


1、什么叫“意不有像、形不破体、力不出尖”?

所谓“意不有像”就是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不能在表面上带出样子来。所谓“形不破体“ 就是身体运动的外形不能破坏整体的均整。所谓“力不出尖”有两层意思:从狭义来说力不出尖就是在发拳、发力的时候手不要超过前脚的脚尖。而从广义上来说随着技艺和功力的提高,只要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作任何发力也不是力出尖。力不出尖的打法是意拳独特的发挥浑圆力的优良打法。能够保证攻守兼备技术合理合法。



2、什么叫“浑圆力”?

浑圆力即是力在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面的平衡均整。因此也可以称为六面力。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试力还是发力,最容易忽略的是左右的开合之力。“神龟出水”是典型的浑圆力试力基本练习。

3、站桩时究竟是前脚掌着地还是后脚掌着地?

站桩时要求脚后跟好像踩着一个小蚂蚁,当然就不是脚后跟着地。任何讲究步伐的体育运动都要保持脚下的灵活性,技击更不能例外。但是意拳既要有脚下的灵活性又要保持脚下的稳定性,所以脚后跟不能抬得过高,似离非离合适。站桩时有一个要点:膝盖髌骨以下至脚面好像有一个木棍在支撑,这样做的目地就可以减轻脚后跟的一定负担。王老说过: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这句话要完整地看不能断章取义,要特别注意不动之动的含义。站桩时绝不是一动不动,要想想自己是站在一个木筏子之上,木筏随着水流飘飘荡荡我们要跟着调整脚下的稳定,所谓控制平衡即是平衡。站桩时在不断地调整自己身体前后、左右的重心,才是技击桩的正确练习方法。

4、姚宗勋先生教授意拳技击实作为什么戴拳套和穿护具?

很多练习拳术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有各式各样的看法。甚至因此对姚先生所教的意拳称为站桩加洋揣子(拳击)。这里有很大的误解。其实这正是姚先生对意拳技击训练作出的重要贡献。戴拳套与穿护具是为了保证意拳实战的经常性、是保证训练安全的必要保障。不然的话一次实战就可能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众所周知实战是技击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第一次参加实战训练还不要说决斗,能够不眨眼睛就算好样的拳手。没有经常性的实战训练就不能保证技击水平的有效提高。所以我们不能以戴拳套就不是武术,不戴拳套又怕把人打坏为借口拒绝实战。意拳实战大部时间以训练为目的,不以给人造成伤害为荣。虽然意拳实作的定义是不加任何限制的徒手搏击,但不同的具体情况自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较技就是双方友谊切磋,不是打不死不打。现而今的散手比赛无论哪家哪派都会采取戴拳套和护具的竞技措施,比赛究竟不是罗马竞技场上的角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戴拳套是提高了实战的难度,戴拳套能够发挥技艺,那不戴拳套会更加如鱼得水。当年姚先生与人比武切磋,对方可以不戴拳套而姚先生本人是一定要戴的,目的是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伤害。戴上拳套的老虎仍然是老虎。

5、意拳训练要不要打沙袋?

意拳打沙袋只是一种辅助练习。打沙袋不会长功夫而是检验功夫的一种手段。意拳打沙袋最重要的是不要用力,只是通过像试力那样的速度来摸索打击技术的正确与否,熟悉周身拳法的合理配合,特别是步法与拳法的精妙结合以及打击节奏的微妙变化。只是在很小的比例时间体会打击力量的强弱。前几年巴西拳击专家来华讲习拳击运动的技术与训练,特别强调在练习打沙袋的时候一定不要用力,可见先进的技术训练是有共同之处的。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认识到这一点在时间上,中华武术要比外国的拳击运动要早得多。目前许多练习意拳的年轻人,把打沙袋当作增长功力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6、推手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意拳的推手练习是技击实战的一种手段。当双方接触的时候不可避免要产生肢体的缠绕,当拳击比赛到了这样的时候,只好等待裁判叫分开或停止了。可中国拳不一样,此时正是可以发挥推手技能的时候。意拳推手是为了补断手之不足。王老曾经说过:“打人你着什么急!”意思就是说要把人捆起来打,也就是说要把对方控制起来。意拳推手的技术就是控制人的技术。此外断手是打击力给对手造成的伤害较大,而推手是发放力相对来说伤害力要小一些。这样一来推手就可以做为一种日常训练和切磋的很好手段,保留在意拳的训练当中。


7、推手技术中点前紧点后松是什么含义?

推手时双方两个前臂搭在一起就产生了接触点。这个“点”有很大的学问,打个比方这个“点”就是战场上短兵相接的前沿。点前的小股部队是尖兵、侦察连、斥侯,负责探索对方力量的方向和大小,决定点后大部队的调整和调动。所以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和灵敏。与此相反点后要保持松活,随时根据前沿的消息准备撤退和反击。如果点上松懈了,大部队什么消息也得不到,很可能造成局部失利甚至全军覆没。如果点后的大部队过于紧张,就不能保证攻防力量的灵活机动,因而处于被动,不是错失良机就是兵败如山倒。所以说:点前要紧点后要松。

8、什么叫作“合”?

传统拳法有六合之说,六合有内外之分:2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和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和为外三合。又曰:筋与骨合、皮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芗斋老人赋予“合”以新的定义: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势相对之谓“合”。意思就是周身协调就是“合”,不要片面追求身体的哪一个具体部位对称哪一个部位才交“合”。

9、何谓“拳拳服膺”?

芗斋老人有一句名言: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拳拳亦作惓惓,有奉持、诚恳、深切之貌,牢握不舍之意。《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思是说:总想着一件事,还老怕忘记。姚宗勋先生在市体委体育科研所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小运动员,每天练几个小时?小队员说每天不算早操要练六个小时,姚先生说:你觉得够了吗?小队员很委屈地说:再练就累死啦。姚先生说:你要想出好成绩,做梦都应该想着训练。实际上这就是拳拳服膺。

10、什么叫“争力”?

通俗地说争力就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矛盾力,也可以习惯的说二争力。不通过二争力的训练,得不到意拳所需要的特殊拳术力量。争力是为了拳术力量的极致发挥,和保持力量的平衡。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人们经常往自行车的后架上捆东西,不会捆的时候,不管你用多长的绳子也捆不结实。如果你先把两股绳子并在一起,然后从两旁各劈一股分别向两个方向用力分开刹住,那无论东西往哪个方向倒都不会垮掉。拿意拳的侧发力来讲,当向右发力的时候,左手必需向相反的左面用力。这样才能保持力的平衡和均整,如果顺了拐,不但发不出应有的拳术力量恐怕还要闪了腰。形意拳前手打人后手用力就是二争力的体现。进一步说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松紧变化的相互交替。拳术要求的不仅仅是爆发力更重要的是爆炸力。爆发力有方向而爆炸力是四面八方。松紧之间的相互交替,如军事上所用的地雷,有压发和松法,在技击运用上也有松紧的不同用法。松紧的变化贯穿了意拳争力的学术底蕴。

11、“金三角”是什么意思?

拳谚:学拳不须慌肩架配适当。所谓肩架就是应付技击的基本姿势,比如拳击运动、散打、柔道等都有其代表性的准备姿势也就是应付战斗的基本肩架。所谓“金三角”就是意拳技击的基本肩架:(两个肘关节与颈后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目的就是特别强调上肢运动形态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动作,两个肘关节不能前后移动,失去战斗的阵地空间。特别要提出的是姚宗勋先生在这里经常使用的是“肩架”而不是“间架”,意即指此。“金三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无论是试力、发力、以致推手、乃至实作都不能破坏这个宝贵的营垒。阵地丢了也就意味着失利,没有阵地的出击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成功。

12、什么叫“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

拳谚:身如弓弩拳如弹。弓之所以能够把箭发射出去,其工作原理在于被压缩的弓把两头(弓拉满的状态是弓把两头被拉近)猛然上下伸展(放弓)产生弹力将箭向前射出。弓的运动形式是上下,箭的运动表现是前后,这就是十字(上下之垂线与前后之直线交叉不就是十字吗?)根据这一原理,王老讲:争力之枢纽在于上下。特别强调了上下争力之重要。之所以说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就是在技击应用之中,不管是攻与防都要利用这一原理。比如控制一个人不让他从坐着的椅子上站起来,不能想当然地往下压他,而是用一个手指往前推他的脑门即可。再如对方用力向下压我两臂,我不去对抗而是向两侧或者是前后做撑抱的动作即可,这都是十字原理之运用。总之向前要想着上下、左右。上下要想着前后、左右。左右之开合要想着前后、上下。诸同此理。十字理论在意拳训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练功者需要花大力气把它搞懂弄精。

13、什么是“流水的屁股叨螂(螳螂)脖”?

所谓流水的屁股是指身体的脊柱应该保持正直,不能有塌陷。塌陷就是有背弓,也就是中国跤术语里所说的“折腰”是一个很大的毛病。太极拳讲“尾闾中正”,有的拳种讲“填平脊梁沟”,都是这个意思。所谓螳螂脖,是说保持战斗的间架应该收紧下颚,首先是保护颈部不受攻击,二是通过收下颚把后颈部挺起像螳螂的脖子一样,则能充分发挥背部大肌肉群的能量。技击桩要求的是背紧胸松,螳螂脖就能够保持这个技术要领的实施。

14、意拳怎样理解“脚打七分拳打三”?

意拳理解这句话不是指脚的踢法比手的打法重要,而是指步法应在技击中起主要的作用。所谓“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手脚齐到法为真”。举个例子:日本有个有名的棒球运动员叫王贞治一半中国血统,他的击球姿势是单腿独立,在击球的一瞬间前脚落地能把球击得很远曾创造了安打的世界纪录,他就是利用脚落地身体前冲产生的惯性力量,完成他所独有的击球方式。这就是手脚齐到的妙处。

15、如何理解“有形有意都是假,艺到无心始见奇”。

中华武林博大精深,拳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形属于物质、意属精神。无论如何世界的构成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的反作用也不能忽视。形意拳讲:意自形生、形随意转。形与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形哪来的意。意拳虽然强调:本拳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锻炼。但绝不是可以忽视形体上的训练。所谓“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没有大量的练功方法,“拳”从何来?没有各种特殊的功法的表现形式,“意”欲何为?意拳强调神经支配、意念领导“执着己身永无是处”是说明通过意念活动更好的把形体训练与实际上要发生的技击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芗老所说的“每一动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做到有的放矢。所谓“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下面还有一句“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不能够断章取义。至于“有形有意都是假,意到无心始见奇”是在长期的训练培养下,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初学者追求的目标,不是凭空的想象。举个本人的例子:我搞了一辈子的水上运动,七岁就在水里泡着,现在就是在睡着的情况下,把我扔进水里也绝不会把我淹死。我能够在水中不用想怎样划手怎样踢腿就能够行动自如。在水中我可以达到“艺到无心始见奇”。但是如果换了一个不会水的人,甭说睡着了就是最清醒的时候把他扔进水里也注定是会送命的。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拳学是要花费大量“功夫”的,要流血、流汗,动脑子。

16、关于肌肉力量的大小在生理学、解剖学上的概念是什么?

关于肌肉力量的大小,有一种认识要弄清楚。肌肉的横断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肌肉的解剖横断面、一个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所谓肌肉的解剖横断面,就是肌纤维的粗细,也就是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人的胳膊、腿的粗细程度。当然“块儿大”的人力量自然会大。艺术形象如鲁智深、猛张飞一类。所谓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系指神经支配肌纤维的能力。肌纤维的数量非常大,但不是每一个肌纤维都参加真正意义上的紧张收缩。神经支配肌纤维的数量越多,即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力量自会增大。打个通俗的比方,就是能够动员更多的参战单位参加战斗。一个人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大小,不表现在胳膊根儿的粗细和“块儿”的大小上。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瘦小干枯,却有着惊人的力气。所谓有“干(gan)劲儿”的道理。在艺术形象上也不乏其例。如李元霸、薛奎一类的人物便是。意拳通过特殊的训练方法,加强神经支配肌纤维的能力,所以能够在发力的时候,能更多地动员肌纤维参加工作所以,表现出惊人的整体力量。当年王芗斋先生去少林寺拜访衡林大和尚的时候,衡林是个鲁智深式的魁梧身躯,而王老只能是一个最轻量级的拳手。经过友谊切磋,衡林很惊讶王老这么一个“小人儿”能有这么大的功力,两人相见恨晚、互相敬佩遂成武林挚友,此乃一段佳话。

17、什么叫顺力逆行?

顺力逆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争力的一种体现。手朝后拉,力量出去越远,手往前指,力量越往后来。比如钩挂试力:手腕的曲折往后牵引产生钩挂之力,此时肘关节不能同时往后拉动,而恰恰相反有一股往前的顶力。当手往前推的时候,身体也不是同时往前用力,而应该感觉颈后有一股力量往后挺。如此做来才能体会出顺力逆行的拳术味道。

18、为什么推手时“点儿前紧,点儿后松”?

两条直线相交就会产生点儿。推手时双方前臂相搭,此时“点儿”就是尖刀班、是斥侯,要通过接触点上的感觉来了解对方力的大小与方向,决定采取怎样的应付办法,所以不能松懈。点儿前松了不但消息不灵通,而且会影响整个身体力量的大小与协调。点儿后松,是等于后续大部队的待命集结,一旦“点儿”上传来有战机可乘的信息,则大部队马上扑上去解决战斗。由于地位、任务的不同,所以点儿前点儿后的松紧也有所区分。

19、为什么说“手一动便是错误”?

芗老一句“手一动便是错误”的妙论,使得大部分的意拳爱好者百思不得其解,如坠五里雾中。实际上拳学手是主角儿,练拳手不许动怎么练?根据我的粗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手与躯体在拳术运动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而言。练拳是手动得多还是身体动得多,是表演武术与技击拳学的一大区别所在。意拳界有身子耍手还是手耍身子的说法,由于中文语法的灵活,不好准确地说明究竟是手动得多还是身体动得多,怎样理解都好像有理。我在教学中干脆换了一种说法:手懒身子勤。也就是说运动中以身体动为主。所谓手一动便是错误,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含义。拿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摇与旋和神龟出水的练习来说,都强调了两手要相对固定的的技术要领,要用身体带动两手去完成正确的动作。这是在技击应用当中实用与否的标志性技巧。手动与身动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举个例子,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军事工程训练部》从事民兵军训的工作,其中有一项科目是定时炸弹的排除。有一种美式定时弹在拆除引信的时候,必须要把引信部分固定来旋动弹体,才能保证安全操作。如果旋动引信就会引爆。哪个先动哪个后动是有它自身的规则的。比如在推手当中,是把人拉过来还是把自己拉过去,是把人偏歪还是把自己偏过去,是懂不懂拳劲儿的重要区别。

20、所谓“神经激发”是什么概念?

意拳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锻炼。意拳之所以叫意拳,是特别强调意在拳学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重视拳术之中的精神力量。古代有名的飞将军李广在夜间巡逻的时候,看见草丛之中有一猛虎,开弓一箭射去(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等天亮了以后再看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平明寻白羽,没落石陵中)。此时无论李光再怎样拉弓射箭也不能把箭射入石中了。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在不同的意境中的不同体现。所以意拳发力的时候就有“力透敌背”、“打要远力要绝,不胜必有怀疑心”的诸多要求。

21、为什么说“试力如同在空气中游泳”?

芗老在他的许多论述文章中都反复说道:“试力如同在空气中游泳”。举个例子说明,如分水试力,两手往后拨水身体只能往前移动,两手往前划水身体只能向后移动,手往下按身体往上走,手往上撩身体会下降,这是游泳运动的常识。芗老说试力如同在空气中游泳,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在试力练习的时候,两手的运动与身躯的运动呈相对运动的形式。手与身体相对运动也是争力的体现,是矛盾力的体现。由于本人是游泳运动员出身,所以当姚师给我讲这个道理的时候,我能够很快加以理解并付诸实际。近来我听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有的意拳传授者认为我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些同门师兄弟说,手与身体往同一个方向移动才是整体力的体现,听起来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在这里只是谈出了我的个人看法,并非有一争雌雄之嫌。俗话说:抬杠长本事。姚师在生前嘱咐我们众弟子要一起凑东西。本着此项原则我说说我的意见,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争论是好事只有把问题弄清楚了才不会闹出笑话。相对运动是意拳功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向前发力往后用力(正发力)、向左发力向右用力(侧发力)都是这项原则的运用。大家注意没注意电视里的动物世界有老鹰抓鱼的场景,鹰在接近水面的时候两爪前伸,身体猛往前冲两爪顺势往后一扒将鱼稳、准、狠地抓向空中,这是多么精彩的相对发力,顺力逆行的示范啊。鸟儿在空中飞,翅膀往下扇身体才会保持上升,如果身体和翅膀“整”成一个方向,不掉下来才怪呢。再比如划船,浆往后划,船只会向前进,浆往前拨,船只会向后走。道理不是很清楚了吗。意拳活步试力又称陆地行舟也是相对运动的含义。手往后拉脚下往前进如是而已。

22、什么是“顿(den)绳”?

den绳(电脑里没有这个字,den字是提手旁加一个屯字,有拉、拽的意思)是姚宗勋先生特有的一种教学和训练意拳浑圆争力的有效方法。在站技击桩的时候,前手一定要保持不动,好像前手被一条绳索系在前面的一棵大树上,与此同时前手与后脖颈也有一条细绳相系,我们要用意念身体向后靠,用颈后去den系在前手上的绳索,由于前手又拴在前面的大树上,所以应该有拉不动的感觉,此时如果是想拴在树上的绳索往前拉我的手,又由于前手被颈后的绳索所限制还是拉不动,如此来说就保持了前手不为所动的感觉。这就是姚宗勋先生的den绳理论。芗老在论述意拳试力的时候,说过顺力逆行的意境:手往后拉力量越往前去,手往前推力量越往后指。就是这个含义。不通过den绳训练很难体会这样的感受。在进行den绳练习的时候经常有一个极大的误区,就是用身体的后靠拉动前手一齐向后移,这是不对的。这正是芗老所说“手一动便是错误”。有一种小孩子玩的游戏,用一条细绳儿拴上一个纽扣,做成一个圆环用两手往两边扯动,拴在绳中间的纽扣就会来回旋转起来,这就是很好的“共争一中”的形态。Den绳时手就是中,两头争手不为所动便是正理。农村的马车后轮是一条完整的轴,现代的汽车后轮是半轴,那一个比较先进不是很明白了吗。经常看到练功者,在花很大的力气,大幅度地用身体后靠把手也拉动很大的距离还认为发挥了整力,是极大的冤枉。王老说想做没做出来力量最大。如果是一拉就走,在推手实践中是很难奏效的。

23、“鬼手断”是什么练习方法?

鬼手断又称“鬼扯钻”。含有组合拳与连续打击的含义。之所以有鬼扯钻的叫法,还有一种含义:用两手去扯动拴在高处滑轮上的一条绳索,当左手往回拉绳的时候左边的绳子变短,相对来说右边的绳索就会变长,这正好应了“前手打人后手用力”的技术要领。当你要发前拳的时候如果只是想着往前伸前手就会有用力单纯轻飘的感觉,而如果你加上“鬼扯钻”的意念,把发前拳的想法注重在后手上那么力量就会完满得多。前者力是拿出去的,而后者是弹出去的,当然要好得多。两手扯动前面的滑轮一长一短就好像木匠在用钻头打眼儿一样,形象的比喻就是“鬼扯钻”。

24、间架的含义是什么?

“学拳不用慌,间架配适当”,把式把式全凭架势,没有架势不成把式。干什么吆呼什么,学什么就要像什么。各种技击术由于内容不同其外部的表现形式也会不同。拳击、跆拳道、柔道、中国跤、不可名状的武术门类都有其各自的独特基本姿势。意拳的基本姿势就是浑圆技击桩。意拳技击桩的间架要比拳击运动的间架开放得多,要保持肩撑肘横的临战状态。拳击讲究“得点”,而意拳讲究“ko”解决对方的战斗力。在重击之下抱头挡脸的防守是没有意义的。好像拖拉机撞篱笆墙一样。意拳的攻防技术是一体,其基本姿势看起来空隙很大,但是多了一个防区,如果对方要想攻击我的司令部,就首先要通过我的防区,还要顾虑遭到我前方卫士的阻击。意拳技击桩两肘与颈后构成一个“金三角”,这个金三角对今后的推手、断手也就是意拳的实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里姚宗勋先生,特别把“间架”换成“肩架”就是特别强调了“金三角”的重大作用。不管是试力、发力、单操手以致推手、散手都要保持两肘和颈后所构成基本战斗姿势的稳定,不能两肘忽而远离忽而靠近,特别不应该前后移动。举个例子:当两个手腕往回拉的时候,两肘要保持横撑前顶,不应该两肘与手腕一起向后拉,那样就失去技击的实用作用了,大家可以互相试一试就不难理解所谓“肩架”的重要性了。

25、什么叫“脱点”?为什么不能脱点?

意拳推手的目的是补断手之不足,也就是说推手是为断手所服务的。拳击运动当两个人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只有等待裁判叫停止或分开了。中国的实战技术比较丰富所谓“远拿近打靠身摔”。当两个人的肢体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更能发挥中国拳法的长处。意拳在推手训练中,更加强调实战的真正意义。推手基本上是两个人前臂的缠绕,两条直线的交叉就有一“点”,在意拳推手中“点”的意义很重要,全部推手技术以及决定胜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点”的利用。意拳的推手原则要求点上要有指力,所谓指力是要通过两臂交叉的点有意识地指向对方的中线,也就是口鼻部位。所谓“脱点”就是练习的一方企图在纠缠的过程中突然想抽出手来进行偷袭。由于点上的指力作用对方已经形成威胁的势能,此时一旦脱点后果很严重,即使对方没有伤害的故意,也会造成意外。在以往的训练中曾经有把眼睛打瞎的事情发生。点上的力量如同箭在弦上,想收都来不及。所以我们在进行推手练习的时候一定要防止脱点。

www.dcq8.cn[大成拳.com]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大家提供大成拳文稿,一起分享!




       大成拳是王芗斋先生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太极拳】【八卦掌】等等众家之长创立。大成拳“七妙法门”即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及实作;重健身和技击两个方面。王芗斋先生是“大成拳(意拳)”创始人,但他更是一位武林宗师。它打破了武林门派之分,并将“拳道”不传之秘公诸天下。



王选杰先生
王芗斋先生关门弟子、大成拳中兴之王


王选杰先生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武术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王选杰先生晚年隐逸家中,除了继续研究拳理和养生术之外,著书立说,而且广收门徒。在他的众多弟子中,不但有北京的、上海的、浙江的、广西的和全国各地的,而且还有来自英国的、日本的国际友人和来自港澳地区的一些同胞……。

通过王选杰先生二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使中华武苑中的这枝奇葩--大成拳(意拳),得以重放异彩,并将不断的发扬光大。





王尚文

王尚文是王选杰的衣钵传人,他“学师法而不拘泥于师法”,融多家拳法为一体,精研有得。

他少年时代表弱单薄,无缚鸡之力,路见不平则敢怒而不敢言。自古大同口泉沟矿民有着尚武之风。矿工的儿子王尚文在环境的影响下,也练起了少林拳。不久,他的身体变壮了,而且孔武有力了。从此,他深深地迷恋上了武术。自16岁那年拜师学艺后,一发而不可收。十年间,他先后练过少林、摔跤、形意、散打等功夫,从而在尚武的大同颇负盛名。他性格豪爽、待人宽厚又意志坚强,为求真功夫孜孜不倦。他不满足于现有的功夫,立志要寻找到技击性强的拳种拳法。

他心中有个偶像,就是独树一帜的实战技击家、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他求师若渴,遂于1986年秋只身赴京,并投拜在大成拳中兴之主、第二代传人王选杰先生门下,从而开始了学习大成拳的生涯。



中国大成拳俱乐部
王尚文大成拳培训机构

       


---中国功夫---养生空间---

---我们专注健康养生事业---只要您有时间……

---我们给您一个健康的身躯!







关注【大成拳8】新微信公众号,请扫二维码。

多功能集为一体:大成拳网站:初学入门、站桩、试力、视频、健舞。电影。


    关注 大成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