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迎新年,跟着橱子忙活起来吧!

 

今天是中国农历的小年,腊月二十三。在国人传统的习俗里面,从腊月二十三起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

  今天是中国农历的小年,腊月二十三。在国人传统的习俗里面,从腊月二十三起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讲究的,祭灶、打酒、剃头......只是现今,很多的习俗已经不在了。大概是北方相对于南方的繁华有些平淡的缘故,古老的传统在这里却得到了真实的保存。这首歌谣就能解答你的问题!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
小年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每年一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张罗着行动起来,扫地、擦 地、清洗各种器皿、拆洗被褥窗帘等,家里有院子的家庭,还要收拾院子里的花草落叶,疏通明渠暗沟等。

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 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 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腊月二十六
烧年肉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 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 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腊月二十七
杀年鸡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 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 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了。

在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
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发了的面,自然也就要用来蒸馒头啦,因此民谣中自然也就有了“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的说法。

这个蒸馒头在过去来说不是随随便便的做,而是要精心准备,认真用心,因为做出来的馒头是要跟相亲邻居交换的,因此,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的有讲究。

“上坟请祖上大供”


腊月二十九除了要蒸馒头以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坟请祖上大供”。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 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 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 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 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 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 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 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 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 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 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 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 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 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 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 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 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 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 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 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 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 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 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 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 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 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压岁钱


有一个叫祟的妖怪,每年的大年三十就出来害小孩子,据说一对老夫妻怕他来害自己的孩子,就在孩子身边放了8枚铜钱,结果祟来害这个孩子时被8枚铜钱吓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个大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 所以被称为"压岁钱"了。

 小橱子在这里祝大家小年快乐~~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大家快快忙活起来吧!
爱心衣橱
用爱心呵护孩子冷暖


“爱心衣橱”是由多家主流媒体、多位主持人、编导、记者、企业家、名人明星共同参与推进的一项爱心公益行动。以“用爱心呵护孩子冷暖”为使命,通过各种渠道,汇聚社会各方力量筹集资金,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定制防风防雨保暖透气的新衣服,并倡议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2011年6月6日,爱心衣橱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设立“爱心衣橱基金”,由新华网主管,实行团队专项管理。经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截至2016年12月,爱心衣橱已将防风防雨保暖透气的冲锋衣裤两件套送到全国28个省,304个区县的1409所学校,共计161896个孩子穿上了这套温暖新衣。

联系电话:010-84775910

官方网站:www.aixinyichu.org

官方微博:@爱心衣橱

微信公众号:aixinyichu2011

爱心衣橱基金捐款帐号:1100 1070 2000 5300 8122

户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 望京支行营业部

备注请一定注明“爱心衣橱”,否则捐款无法进入爱心衣橱账号!
点击“阅读原文”
为山里娃送温暖


    关注 爱心衣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