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上营村:花甲夫妇做挂面 百年手艺待传承

 

一孔窑洞,墙壁斑驳,一面土炕盘在窑口。六旬夫妇每天忙碌于区区十几平方大的窑洞内,从黄金般的青壮年时期直到年过花甲,一辈子的辛劳全部浓缩在每一缕挂面之中。挂面如人生,平淡而无奇,但浸润其中的却是对于生活经久不衰的韧劲和耐性!...



分享你我的故事
感悟平凡人的生活点滴
你也可以做更出彩的自己

【第十五期】          【前 记】   凤翔县陈村镇上营村的挂面和锅盔闻名西府,小编前期记录了南吴头的麻花,料地村的笤帚,还有槐岭村的火罐灯笼,唯独上营村的挂面迟迟未能面世,也许是机缘不巧,腊月二十二前往上营拍片,由于当天西风不停,况且气温较低,所有挂面都在室内,难以呈现最具震撼的画面,此番行程郁郁而返!

腊月二十四早晨,看着天空放晴一片,遂又重走旧路,在上营村辛师傅家的院子待了两个多小时。有意拍片子,无意聊天中却得知老师傅原来也姓“辛”,他的祖上竟然来自于我的村子——庞家务!意外与激动并存!老祖先的手艺居然在上营村扎根发芽,现如今已是繁茂一片!

手工挂面制作需长型大木案、面梁子、面窖子等9种器具,经和面、醒面、盘条、吊挂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因为时间原因,其中一些重要工序无法呈现,仅以眼目所及之一切以飨观者,在此祝愿辛叔全家和和美美,身体康健,新年快乐!
六旬老者做挂面  百年手艺有传承
文 
· 图  辛  克


“挂面调醋,有盐(言)在先”,这一句关中西府人耳熟能详的歇后语所指的“挂面”确有实物,而且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挂面好吃人人皆知,但挂面的制作工艺并非想象中的简单,此处“挂面”非超市售卖的商品,而是纯手工制作的挂面。

挂面是渭北旱塬上的面食之一,之所以特殊,一是因为手工制作,工艺复杂;而是手工挂面本身口味独特,耐于存放,便于运输,与现做面条有着完全不同的口感而成为了老百姓走亲访友的首选!西府人逢过年或喜事,讲究“四色礼”,其中之一便少不了手工挂面。

挂面在有些地方也称为“龙须面”,超市可随处见到包装精美的“挂面”——只不过是从流水线下来的机器挂面,少了手工挂面独特的劲道与爽口,自然适应不了对面食要求极高的西府人!

时光回溯几十年,挂面在父母的眼里绝对算得上待客的“上品”,家里来了稀罕的亲戚,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热菜凉菜,便在开水锅里下一把手工挂面,打两个荷包鸡蛋,随手切一小撮葱花,连汤带面盛一大碗,碗底放一筷头臊子,舀一勺辣椒,热热火火,红白青绿的一碗臊子挂面便成为了最能表达心意的餐食!逢着媳妇坐月子,一把挂面、一斤红糖,再加几斤鸡蛋,这是产妇的最高待遇。老人们时常会说,一碗臊子挂面就能下奶,坐月子的能每天吃一碗挂面,娃儿就能吃饱睡好!

挂面做了几辈人,年轻人已经看不上这门又累又苦,却又挣不到多少钱的老手艺,走进陈村镇上营村的挂面制作户,忙碌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们,“年龄大了,出去打工没人敢接收,再说娃们都在外面,家里有地,屋里还有上学的孙子,挣不来大钱,我老两口就平日里做些挂面,逢集换点零花钱。自己种的麦子,自己磨的面粉,挂面好不好主要是看麦子怎样,我种的麦子我清楚,做出来的挂面韧劲好,下在锅里煮不烂,腊月这一段时间特别忙,几乎当天做的第二天就能卖外。我老两口每天加工四五十斤面,晚上八九点休息,凌晨两三点起来切面,盘条,虽然累,但一年就腊月生意最好,忙起来也就忘了休息!”辛姓老人手里忙活着,一边給我讲着几辈人挂面的故事。

“我的老祖先从庞家务来的时候就扛了两根晒挂面的木椽,从此在上营扎下根,最初的一户辛姓现在已经繁盛到几十口人,村里制作挂面的人家都是我的老祖先带来的手艺”,老人说起这段历史满脸自豪,当得知我也姓辛,并且就来自于庞家务,老人更是高兴不已!我从前只知道上营村有十几户人家做挂面,却未曾想到这些老手艺人竟然与我同祖同宗,我的老祖宗也是靠着挂面手艺养家糊口!庞家务村做挂面的手艺已经消失了将近一个世纪,而从村子走出去的族人却把手艺带到了上营村,并且能够传承至今,发扬光大,这算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吗?

一孔窑洞,墙壁斑驳,一面土炕盘在窑口。六旬夫妇每天忙碌于区区十几平方大的窑洞内,从黄金般的青壮年时期直到年过花甲,一辈子的辛劳全部浓缩在每一缕挂面之中。每天在窑洞内劳作,每日在窑洞的土炕上就寝,生活平平常常,享受似水年华透过窑口缓缓移过的片片光阴,挂面如人生,平淡而无奇,但浸润其中的却是对于生活经久不衰的韧劲和耐性!

每一根挂面都是农人对粮食最虔诚的升华,盛一碗臊子挂面,想起家乡的亲人;吃一口挂面,回味故乡土地的芳香。走亲访友,带一把手工挂面,让舌尖上的味道永远回味在浓浓的亲情当中!

祝愿辛氏挂面老手艺红红火火,传承久远!

西风不停,挂面只能在窑洞风干!



斑驳的窑洞墙面见证着手艺人一代代的辛苦传承!



由下往上,缕缕丝线倾泻而下!



水缸用来盛放发好的面团!



窑洞内的操作间!



满足于平常幸福生活的手艺人!



崖头上的一株松树,不知道矗立了多少年,每天都陪伴着院子里辛苦劳作的庄稼人。



一孔生活窑洞,花花红红的奖状与画张让窑洞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从凌晨忙碌到午后时分,满身疲惫,却是一脸笑容。



湛蓝背景下白如雪的挂面!



“抻面”的手艺活!



顺着重力下垂笔直的面丝!



这样的镜头看不厌,越看越喜欢!



“每一把挂面都不容易,前几天有宝鸡来的人买面,一斤八块钱都觉得贵,我说那你就到超市去买七块钱的挂面,那也吃着不错,而且还便宜!”辛叔耿直的脾气会得罪习惯讨价还价的买主。



刚刚挂出来的面条,还没有“抻”开!



手里拿着两截细竹竿,均匀发力,把面条“抻”的更细!



“见过做挂面的都知道这不容易,村子现在就剩几户人家了,估计再有二十年就绝了!”



挂在面窖,等待“抻面”!



天气不错,不用担心西风骚扰!



这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视觉中的极度愉悦!



蓝天、土崖、挂面,最是应景的一副画面!



一根木椽,肩负起了晾晒挂面的“重任”!



沿着台阶上到大房的小二层,前年的玉米棒子竟然完好无损的挂着!



俯视院落,看到的又是不一样的画面!



近距离观赏崖顶的一株古柏!



忙碌间隙,熟识的买主上门采购,一次带走三十斤,这是馈赠省城西安贵客的稀罕东西!



最简单的,也是最天然的!



一张长案板,用了几十年!



细心的辛叔在挂面下铺了一层塑料纸,掉落的每一节面条都是他的辛劳付出!



“窑洞温度刚刚好,抻面最合适”



每一次抻面,都可以让面条变得更细更劲道!









【如果你的身边有老手艺,请与我联系】
【作者简介】 


辛  克 |
 80后老青年,有梦想,从未实现;有理想,现实骨感;有遐想,缺乏勇敢。有信仰,爱跑步,爱生活,爱思考,爱旅行的男子。乐于平淡,崇尚简单。走了一些地方,邂逅了不一样的风光,遇见过自认为最美的风景,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喜欢用镜头捕捉世界。
【精华推荐】
《舌尖上的凤翔》
【存照】农闲时节做笤帚  红红火火挣年钱
存照】传承百年老手艺,家家户户扎笤帚
【存照】南吴头村,炸麻花的老手艺
【存照】传承凤翔手工挂面的农人们
想起妈妈做的一碗“玉米糁子”
想起紫荆高中的杏仁油茶
给你100秒,带你品味凤翔陈村街的美食人生
一碗粘搅团,一缕思乡情
如果可以,请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我姓辛,隶属于这个独一无二的村!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时光捡漏》独家原创,如转载请与后台联系。13772706338@139.com,小编私人微信:google19820728.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 辛克RUNN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