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微时代】分钱的“囚徒困境”,怎么破?

 

关注周永亮博士公众账号“zhouyongliang8976”,即可订阅周永亮博士“管理微时代”专栏,品味移动...



关注周永亮博士公众账号“zhouyongliang8976”,即可订阅周永亮博士“管理微时代”专栏,品味移动时代的企业管理,为中国创富奉献恒久智慧!

————————————————

如何分钱呢?有没有公认的分钱标准?一般来说,我们都会提出一些几乎全世界都通行的原则,比如:公平、公正、公开,按劳取酬,奖勤罚懒,业绩导向,等等的。可是这些原则落实起来真的很难,因为具体的标准难定,因此,薪酬设计才变成了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和艺术。

既然分钱的标准很难,那为什么有的分法非常有效、有的分法非常糟糕呢?笔者仔细研究相关案例,总结了很多人,包括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觉得,分钱的标准不是“应该”分多少,而是你“想”分给别人多少。

我们通常会遇到“应该如何分”的问题,可是,“应该”其实是个很主观的词,对方觉得你应该先让步,你觉得对方先让步,都不让呢,不就打起来了吗?要想不打起来,必须有一个先让步,这就不是应该不应该让的问题,而是你的目标是什么,是你想让步了。要不然,你就突不破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

也就是这个著名的博弈情景其实是个心理问题,是个“感觉”问题。我在讲关于薪酬问题的时候常常强调“感觉公平”而不是空洞的“公平”。

可见,物质需求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本质上是心理需求,多少是多,多少是少,不是个绝对的客观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需求。

所谓吃亏是福就是应该自己得到的给了别人,自己吃亏了,让别人占到便宜了。分钱没有绝对的公平合理,一般都对自己的获得或失去更加关注、更加敏感,因此,当你把自己应该得到的部分给了别人的时候,别人才可能更感到公平、合理,才能聚在你的身边,如果你总是按照你心中的“应该”标准分财,恐怕问题就来了,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般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贡献,低估别人的贡献,因为他看不到别人具体做了什么,可是对自己做了什么是一清二楚的。组织的领导者要考虑人们的这种心理状态,似乎我比较辛苦,多拿一些、多享受一些是完全合理的,但别忘了,你是分钱的人,你首先考虑的是别人对你做法的心理承受。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一件事的真相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们对这件事的解读。其实,分钱就是一件典型的这类事情,事关所有相关者的心理感受。

当一个员工看到老板开着奔驰呼啦啦跑过的时候,如果他的工资已经拖欠了好几天了,他会什么感受?可能这个老板正开着奔驰着急着筹钱呢!可是,谁知道你在干什么,也没有兴趣知道你干什么,只是看到你开着奔驰来回跑他没有工资。因此,领导者要非常留意并在意大家的金钱感受,把分钱当成一件满足心理感受的活儿,多研究员工的心理感受、多研究分钱过程利益相关者的心理过程。

2006年前后,国内一家大型咨询公司发生裂变,四个高级合伙人各领一批人成立了四个独立的咨询公司,要说起这个合伙人既是管理咨询界的元老级人物,而且个个能力超强,更重要的是看起来还比较互补,有做投资出来的,有善于大策划的,有对人力资源熟悉的,还有对组织建设拥有开创性观点的,搭配多好,当年可谓叱咤风云,令人羡慕,甚至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咨询领域无人能敌。可是,为什么熟悉制度规则、看起来犹如黄金组合的聪明人们却不能成就一个公司的伟业呢?原因可能有种种,物质利益分配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根本,每个人可能都觉得自己的贡献最大,都觉得自己对公司付出的太多,谁也说服了谁,心理越来越不平衡。崩盘变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如果假设想当老大的人把更多的利益分给其他兄弟呢?情况是不是有所改观。这不敢妄加猜测,但是在利益的问题上谁也不让步,只能分家过日子吧

看来,分钱要考虑的第一要素还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让人有公平的感觉,分钱满足的更多的是心理需求。分钱的过程是一个很强的技术活儿,更是一个对人的心理不断研究揣摩并进行针对性满足的过程,艺术性很强。搞不好,一个看起来很好的分钱制度就不被人接受或出现问题。

————————————————

赶紧点击手机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者直接添加公众账号“zhouyongliang8976


    关注 周永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