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总的商业地产食堂】干货是个什么货?

 

所谓的商业地产干货,究竟是个什么货?...





我有个朋友,进入商业地产行业不久,经常上网阅读一些相关文章,特别是一些公众号的推送。有天这哥们一大早突然很迷茫的问我:“你说网上到处是什么‘干货’,这干货是个什么鬼?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还真是问住我了。因为近期也看了不少“干货”,但还真没想怎么个定义。

于是我就又找了很多“干货”出来拜读。结果发现,所谓干货,大部分都是先圈个范围,有个题目,然后是大量数据,大量图表,可能还有些所谓的专家观点什么的,猛一看上去很有料的样子。
但这种“干货”有什么用,还真是难为我了。这些干货确实有很多数据很多分析,能对你的知识结构有一定帮助,但在我看来,很有一些干货,是没什么用的,甚至会起到副作用。

为什么呢,举个例子,最近看了篇“干货”,叫社区商业的业态配比分析。举了深圳KKMALL,大宁国际商业广场,以及北京华润五彩城作为案例,详细的罗列了每个商业设施的业态比例,然后认为这是做社区商业的参考。
我看了下,数据没太大问题,可不巧的是,因为以前工作关系,大宁国际我非常熟悉。大宁国际在开业初期定位就是区域商业中心,后来随着商圈升级,及业态调整,特别是对面久光开始建设以后,已经开始向城市副中心商业发展了。深圳KKMALL怎么看都是定位于跨区域商业中心,里面大量的一线及二线上品牌,这也叫社区商业的,估计得是美国的比弗利山庄才能支撑吧?
至于五彩城,你把20万平米的综合购物中心定义成社区商业,你考虑过五彩城的感受么?
所以这“干货”一开始就把研究方向给搞错了。更不要说把6万,11万以及20万三个完全不同体量级别的商业设施放在一起分析,本身就不可能有任何客观的规律性。就好像你研究中国人的身高发展趋势,但同时把姚明和郭敬明都作为主要样本。

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所以拿出来了说,目前很多类似的“干货”充斥网上。比如把海岸城作为开放式商业案例------虽然海德大道的空间是开放的,但海岸城本身是还是传统的盒子商业,这里面把室内外空间搞混了。
前两天还看了份“干货”,说调研下来,上海中心区商业租金首层租金50.5元/天/平米-----这估计连运营成本都不够。这个数据的原始来源可能是对的,但一定是没有进行不同项目的区分,包括定位、业态组合与开业期等。所以后面广州的数据变成了500多元/平米/天,和上海差了十倍,鬼都知道这不可能。这中间,就是样本选取技术的问题。
我认为这些“干货”的作者确实下了很多工夫,但大多没有做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所以很难给出指向性的东西。

从另一个方面,目前商业地产处于高速更新的阶段,差异化、个性化以及成长性是未来商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你把有些“干货”作为基础性数据来看看是可以的,但要是把干货作为规律性去追寻,可能就有很大问题。

比如,有很多“干货”都会用一堆数据来证明,区域中大型商业设施的业态配比,大约零售40%,餐饮30%,服务10%,儿童%,其他15%什么的。这个理论曾经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你去看看侨福芳草地,或者浦东嘉里城的业态分布,你会发现这两个的业态配比完全和传统理论不符合的。


从表面原因看,是因为这是两个无主力店商业,有很强的业态配比特征。深入些看,这两个项目都是定位于区域差异性商业,并且有非常明确的细分客户群体。它们完全与什么“规律性配比”没有关系,但都做出了很高的坪效。
不要觉得这是什么特例,迈卓做了一个社区商业,特别是3-5万平米社区商业的精细化研究,在全国调研了50几个典型案例,并做了一个测算模型。发现根据城市、区域、环境、人口和竞争等因素的不同,个体的商业发展将体现出极大的个性差异。做不做主力店,做什么样的主力店,以及配合商业主题的业态组成,即有一定的规律,但也有很多复合性的影响,分析下来可以写篇论文,根本不可能在一个几千字的文章中说明。
而在所有的商业地产形式中,社区商业已经相对比较有规律性的了。随着商业竞争的高度激烈,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革新,现在的很多商业设施,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行业逻辑,而往更加个性化内容化发展,对这些商业进行分析,不仅要有发展背景及消费特征等详实的数据,更要,有对行业趋势的深刻理解,这都不是生搬硬套一些理论能做到的。
后来我就说,很多“干货”就是干巴巴的货,为了攒这些东西,部分小编确实费了很大劲,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总是罗列,很少深入,从不解决

这些“干货”的流行,实际上也反应了目前商业地产圈的一个特质:就是浮躁。去年是O2O热闹了一年,大家把大数据、流量、迭代挂到嘴边扯了一年,今年一看不对,去年的天使们,今年都死了,去年的大师们,都暂时归隐了。于是资本化、轻资产、回归实体又成了主流。
商业的实体回归是对的,但你首先要有回归的能力。

这种能力涉及到定位规划,设计,招商,运营,以及数据管理等十几个专业。这是需要投入时间与金钱去慢慢积累。但我们的很多主动或被迫进入商业地产的朋友,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积累的重要,而是寄希望于看懂几本“秘笈”就一夜大成。

近一年来,我已经不止一次的听到:“我看了几个项目,或者我听了几场讲座,然后,我对商业地产有了深刻的了解。”坦白的说,每次听到这种说法,我都基本处于无语状态。

这也是“干货”大行其道的原因,因为我们太需要这些商业鸡汤,去安慰我们卖不出也租不出商铺后忧郁的心灵。但是可能最终我们要明白,要做好商业地产,最好的方法,还是认真的去系统的学习与实践。
点击下方图片,精彩不断
点击

阅读原文

访问拓中国,阅读更多往期精彩内容


    关注 天华迈卓Expandc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