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练习

 

《测测孤独值》的结果...



在准备写下这些的前几个小时我还在纠结要不要表达,最近几年选择十分谨慎的“说”,不论是说自己(曾经的话痨乐要乐观开朗,去除太多负能量),还是聊生活方式(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路子,非讨论的表达出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就像是立flag,在我看来是一种很婊的行为,因为讲述的人是种站在高点一副没有标新立异我都不好意思和你说的那种感觉,告诉大家XXX这样活才牛逼等等,而“生活方式”只有自己体会过才能有更好的选择,表达关于XX选择上的观点其实也让一部分人走了不好的捷径)。遇到想不通的事默默在心里思考,直到和自己‘讨论’结束这件事也就想通了。

也还有另一种情况,能表达出来的都是小事,心里有条线,说出来既分享也为自己捋清思路,而说不出来只能和自己“讨论”的是放不下的大事。而我也终于有勇气写下一点存在心里的大事。

在《测测孤独值》那篇文章里说到“打破惯性进入另一种状态总会有些缘由”,而我需要做一些生活练习让自己在面对一些不得已的孤独时可以更淡定坦然。

由于我们的家庭环境都在尽量营造一种“温暖/安全的港湾”,甚至在教育中也渗透出对于不稳定不安全的极度恐惧,成长过程中直接的告诉你“这个不可以尝试”“我们过来人的经验”“别人家的孩子邻居家的生活”…既画了一个结界/屏障,又设置了一个参照物。而我的结界,是我爸。

他带我一段痛和快乐各占一半的24年,也因为这样,在他去世将近4年的时候我才能坦然的打出来,不再仅是家人几个好朋友知道这样。孤独对于独生子女的我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和自己说话,玩游戏,自娱自乐是一种日常,而我的惯性——老爸,在他得病时就已经被打破了,每天放学回家从前吵吵闹闹的家变得死一般的寂静,从处理问题到突然停下来感知到周遭的变化就已经让当时的我崩溃。那种孤独,是没有人和你一起面对。

这3.8年里,如果没有咕兄,没有好朋友,我又会找到怎样的出口,而这个“实验性的年”让我认识到自己比想象中冷静,练习安排好自己的日子,可以在脱离集体热闹只成为一个孤独的人后面对它,至少没有抵触情绪,没有对比,练习做自己。

这种练习有必要吗?对我来说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就像过了终极一关打BOSS成功,没有人陪伴下可以直面老爸的离去,那24年中的所有美好与痛苦都被埋葬。



(photo by 耶斯)

过不了的,留给时间。
这么久,谢谢你还在。


    关注 Gool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