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日记 11

 

最近我和女士们一起走路时,过门、转弯的时候我都会让她们先过,她们也会对我微笑、点头示以谢意,她们可能觉得我素质很高,当然这点我不怀疑,但其实她们误会了,我是怕她们踩到我的鞋。...



3月16日 我要做的事



我早上写了个段子:

【最近我和女士们一起走路时,过门、转弯的时候我都会让她们先过,她们也会对我微笑、点头示以谢意,她们可能觉得我素质很高,当然这点我不怀疑,但其实她们误会了,我是怕她们踩到我的鞋。】

很多人以为我写的是段子,其实我说的是事实,这次去澳洲从墨尔本到悉尼,我一直在找Y3的店,最后买了一双,我就是怕她们踩这双鞋。

一转眼,这一个多月已经混了45首歌了,每天睁开眼睛就感觉欠人家9首歌,因为【耳畔中国】每周都要播9首,这种日子还要继续持续一段时间,我坚信,这种强压下肯定能诞生出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我过度的模式化和缺少创造性,毕竟音乐不应该是靠理性完成的工作,所以为了保证我面对音乐的时候是感性的,我把理性的工作都交给了助理。

那感性的部分我都做什么呢?

轮到我上手的时候宇鹏已经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了,他都做了什么可以参考【混音日记】前10篇,当然这里也包含海毅修完音准的准备部分,忙不过来的时候也求助过小林的团队,音准可以说是电视节目混音成功的一半,我并没有高抬他们,要是没有他们细致的工作,我就是混出花来也依然很难听。

打开工程我通常会先从头到尾听一遍,我主要需要听出这首歌的风格、配器的方式、编曲的设计、音乐的段落、歌手的情绪、乐手的演奏技法等等,一遍基本就够了,当然这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做到,我最早也是要一首歌听上好几遍才能分析出来这些,当你听了一万首歌,你甚至连编曲下一步想干什么你都猜得出来,偶尔猜不出来的那就是编曲给你的惊喜。

然后我会把视频导入工程,对齐后对着视频再听一遍,我至今都坚持要后期给我一份粗剪的视频,看这一遍非常重要,你能看到后期剪辑到底剪了哪些画面在里面,检查你的素材是不是全的,比如画面里面出现了萧,而你的耳朵里根本没听见,那就要赶快去找一下分轨了,当然也有一部分时间我没有先导入视频,我是混完再导入的,这时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是就少了前期对现场感的预判,不过你也许会很惊喜,混完了再配上画面那绝对是很享受的,因为我是唯一一个在立体声环境下带着画面欣赏这首歌的人,而其他人只能听单声道的画面版了。

然后MUTE掉所有轨,从人声开始,从音乐最丰富的段落开始,从节奏乐器混向旋律乐器、从频率低的乐器混向频率高的乐器,每添加一样尽量都要同时考虑这个音色的所有的元素,也就是把它混到它最终该有的样子,然后再混下一个乐器。这个方法可能你会比较眼熟,我差不多10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这么混,方法没有对错,只要适合你自己就没问题,只不过这个方法相对科学,可以让你快速把作品做到一个状态,留下更多的时间让你去思考音乐本身的东西。

细节留给下一篇吧,我要回家睡觉了。改天见。

没有看过我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