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放飞自我”的孩子变成“自推娃”?试试这10个方法

 

培养“自推娃”,既需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更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







“特老师和你一个月讲一个教育专题”之第二期“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已经启动啦,上一篇讲了《家有“作”娃?引导得当他会是个天生的“自推娃”》今天将继续从“自由主义”的儿子开始说起,继续讲怎样让孩子学自推。

上回书说到,特老师的女儿,是一个拥有完美主义人格的天生“自推娃”。

可是,她的亲哥——我儿子却拥有一颗自由的灵魂:

  • 他上课容易走神,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看小说、玩手指;
  • 下课各种疯,如果大人不提醒,一辈子也想不起来还要写作业;
  • 考试得几分他都满意,得几分他都不会像妹妹那样感到心理压力……
  • 上学三年,他被老师两次送去心理专家那里做测评——看是不是得了多动症(ADHD)。
如果真的是多动症,美国学校会给安排专业的机构给上纠正课,费用还可以医保报销。

还好他两次都被放出来了,但我估计未来少不了还得再被测评几次。

我和他爸经常背着他哀嚎:啥时候他能成为像妹妹一样的“自推娃”,学会自己写作业,自己理书包,自己要求考A+,自己主动弹钢琴……呢?

还好,在我们全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哥哥最近终于有点开窍,比如,有一天,他看见妹妹的英语测试又又又又得了满分,突然对我说:“不行,下次我要考个更好的出来。”

终于觉醒了word哥,我顿时老泪纵横啊。

什么样的娃才叫“自推娃”?
根据特老师的理解,自推娃一定要拥有强大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他们能够克服外界的各种干扰,主动对自己进行管理。

拒绝干扰,控制情绪和冲动,鼓励自己,接受延迟满足,提前做出计划……这是自推娃必备的几个能力。
为什么希望孩子是自推娃?

家长们为什么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自推娃呢?
1


拥有更好自控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自控能力和人们的学术表现紧密相关——

美国俄勒冈大学儿童发展学教授Megan McClelland和她的同事们曾经跟踪研究了超过300名幼儿园儿童。

他们发现,拥有高超的自律能力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表现会越来越好。

另外一项在四个国家(中国、韩国、台湾和美国)同时进行的研究表明,拥有强大的自控能力的孩子,他们拥有更多的词汇量,在数学和语文考试中也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研究表明,某些借助某些工具和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自控力及自我调节的能力,图片及解释来自纽约时报。

2


拥有更强自控力的孩子,长大以后更少出现行为问题。



缺少自控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有各种侵略性的行为问题。

长期来说,冲动的孩子更可能罹患肥胖,染上烟瘾、酒瘾。

他们的犯罪率也更高。

3


自控力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



自控力强的人连寿命都会更长。其中的道理,我们只要想想坚持锻炼身体需要多强的意志力,就能够明白了。

4


自推娃多让爸妈省心啊!



“自推力”受哪些因素影响?
那么,自推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1


发展程度



其实,如果孩子小时候自控能力不好,家长根本就没有必要太担心。

因为,自控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很明显,小孩子和大孩子相比,会更缺乏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在3到7岁之间,自控能力会发生最大的变化。

2


遗传



有一次我对我妈抱怨我儿子,我说:“哎呀他自控力不行啊,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总跟我说他上课走神不好好听课。”

我妈看我一眼:“这能怪谁呢?你自己一直到小学毕业,上课的时候还一直钻桌子底下玩,还搞恶作剧,把同学的鞋带系在一起,一下课你前后左右的同学就总是摔跟头……你儿子不好好听课,正好说明他就是你亲生的。”

每个人的自控力水平天生不一样。有些孩子控制自己相对容易,有些孩子就比较难。

行为基因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基因,和冲动表现有关系。其中,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似乎还特别容易遗传给孩子

所以,自控能力真的和孩子所处的家庭有关,他或者运气好能遗传到强大的自推力,或者根本遗传不到。

在为孩子担忧的同时,多想想咱们自己小时候是啥样,多少也能释然一些。

3


环境影响和教育方法



这个是我们接下来重点要说的内容,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推力?

了解了自推力的特点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每个孩子,从出生的时候开始,他自推力的起点就是不同的。

无论是发展程度,还是遗传特点,依靠人为基本改变不了。

比如,在相同的年纪,女孩子的自控能力就普遍会比男孩强,而她们小时候的学术表现也经常会因此超越男孩。

不过,好消息是——

强大的自控力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训练得到的。

秘诀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美国一些学校会进行信念训练,甚至瑜伽,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控制力,使他们在未来有更好的选择。

那么,我们应该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控力?
1


信守诺言、奖励自控



你也许听说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人员给幼儿园小朋友提供两种选择:要么现在立刻吃掉一个点心,要么等待一会儿,就可以得到两个点心。

表现出最好的自控能力的孩子,在若干年以后,获得了更大的成就——他们成绩更好,更容易从大学毕业,也更少出现问题行为。

但在实验之后,研究人员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孩子的“自控能力”和他们的“心理预期”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比如,如果你过去的经历告诉你:成年人不会信守他们的承诺,又或者,人们并不会因为你的坚持,给予你奖励……那你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去冒险等待一个很可能并不存在的奖品呢?

研究人员于是在另外一个实验中测试了自己的理论,他们首先告诉孩子:等待会有额外的奖励。

但在孩子等待之后,他们又告诉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奖励被取消了。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只需要让孩子失望几次,就可以大大损害孩子们“延迟满足”的意愿

接下来的研究证实,我们等待的意愿取决于我们对“风险”和“收益”的衡量。

如果等待的回报足够高,即便是2岁的孩子也能抵抗立刻吃到饼干的诱惑;

如果对做出承诺的人不够信任,就连成年人都会要求立刻得到回报。

所以,如果我们想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我们就必须信守承诺,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明白:控制自己当下的冲动,一定能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



2


充分休息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一样新技能,或者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那么最好在他吃饱喝足,精神充沛的时候去做。

就连我们家做事总是喜欢走神的哥哥,如果让他在刚刚睡醒的早上弹个钢琴做个数学什么的,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几乎也能达到晚上临睡前的三四倍。

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就像电池电量一样,人的自控力也是会用光的。

另一种说法是:我们人类一直在“做苦工”和“得奖励”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从生物学角度看,专注力也不总是一件好事情——如果一种动物,长时间埋头在单一的一件工作上,它就会错过许多好机会——抽出时间玩耍和探索,我们才能增加找到新机会的概率。

所以,玩一玩,学一学,休息休息充充电,这才是最科学的处事方法。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达成了共识:如果你希望让孩子连续完成一个又一个不那么愉快的任务,那么他们的自控能力不仅不能得到锻炼,反而还会受到伤害。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给孩子不间断地布置大量书面作业,就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力……这样做其实是在伤害他们。

另外,把时间进行分割对学习也有好处,研究证明:当课程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时候,孩子学习起来会更快。

3


把“必须做”变成“我要做”



一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的孩子,看上去似乎缺少自控力。

但如果给他一个他最喜欢的乐高积木,或者他最喜欢的电子游戏,他就立刻能够完全投入,坚持到底。

这样的孩子,其实并不缺少自控能力。他只是缺少激励,需要乐趣。

聪明的老师和家长会想办法让孩子兴奋起来——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或者把艰难的任务和有趣的东西混合在一起。

比如,把难懂的生词改编成歌曲教给孩子;

或者把艰涩的数学概念放进有趣的应用题里去。

前些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带孩子上兴趣班,老师就把数学应用题改编成了怪兽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咱们大人看着可能觉得有点“无厘头”,但其实这样做恰恰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让辛苦的学习任务,有了一些有趣的色彩。

此外,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不相同,我们也需要很多的耐心来观察孩子的爱好特点。



▲老师通过一个平时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伸展球来教授课程。

4


培养“成长型心态”



许多人都认为天赋是天生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它……这样的心态叫作“固化心态”(fixed mindset)。

拥有“固化心态”的人在遭遇失败的时候,会认为这“都是上天注定的”,“我天生就没那个本事”,所以,他们很容易就放弃自己。

相反的,那些相信努力可以塑造天分的人,比较不会害怕挫折。他们更愿意冒险,并且从自己的错误中不断学习。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拥有“成长型心态”(growth mindset)。

事实上,成长型心态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正确的反馈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心态。

实验证明,表扬孩子的个性特点(“你真聪明啊!”),以及对人不对事的批评(“我对你感到很失望”),都会伤害他们成长型心态的养成。

正确的方式,是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表扬“结果”;

此外,我们还要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你能想到一个不同的方法来做这件事情吗?”)



5


增强“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WM),据说比智商更能预测孩子的学术表现。

如果孩子存在注意力缺失的问题,或者,如果和同龄人相比,他遵守大人的指令有困难……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下,他是不是有可能存在“工作记忆”较差的问题(当然他也可能是好奇心过重,容易分神)。

什么是“工作记忆”?

打个比方,你在做加法的时候,能不能仅仅使用大脑,而不用纸笔,就把11和29相加的答案做出来?

或者,当你问路的时候,是不是不用把详细路线写下来,就可以顺利找到目的地?(反正我不行)

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使用我们大脑中的“工作记忆”,来把即时信息保存在大脑里,并且进行分析判断。

它就好像是大脑里的一块工作空间,或者是记事本,我们使用这个空间控制信息,完成心算,或者想出新的主意。

就好像不同的计算机有不同容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每个人的“工作记忆”也不尽相同。

你通过对不同的孩子发出下面这样的口头指令,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别——

“请把红色的铅笔给我,然后把蓝色的橡皮拿起来,放进绿色的盒子里。”

有些孩子会认为这样的任务非常简单;

另外一些虽然会尽力按照你的指令去做,但是因为指令中的细节对他们来说过于复杂,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失去方向。

工作记忆能力的缺失,会让孩子在课堂上遇到麻烦。

低工作记忆的孩子,在课堂上会显得“不肯”好好集中注意力。他们经常会在完成作业时,重复或者跳过各种单词、字母、数字,或者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忽略其中一整个步骤。

他们也会经常忘记一些任务,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肯配合或者太懒,而是因为他们压根儿就忘记了自己应该做什么。

工作记忆的缺失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数学能力受损,因为我们需要依靠工作记忆进行心算。

此外,工作记忆能力低还会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比如,工作记忆过低的孩子,会在造句的时候发生困难——写完前面的几个字以后,他会忘记接下来要说什么。

同样的,他还会在阅读理解方面发生困难。他缺乏整合整段文字梗概的能力。

根据统计,差不多70%阅读困难的孩子存在工作记忆较低的问题。

所以,注意了,如果你家孩子上课走神,或者你发指令他不听,可能是他的“工作记忆”不够厉害;也可能,纯粹是习惯和态度的问题。

如果你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办法很简单:

让他口算几道正常难度的数学题,做一些阅读理解,如果他做这些都没问题,那就说明他的“工作记忆”功能良好。

好消息是,即便孩子真的工作记忆不够好,我们通过训练,一样也能帮助他们把工作记忆改进到良好的水平。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被判定为工作记忆不佳的孩子,每天进行35分钟的科学训练,6周之后,他们就顺利达到了同龄人的正常水平。

不过,工作记忆能力的强弱和年龄大有关系。比如,4岁孩子的工作记忆只有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若想确定孩子是不是工作记忆不够,你需要把他和同龄人做比较。


▲平时在家里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锻炼记忆的小游戏

6


“情绪指导”



情绪控制能力,同样会影响孩子的自制力。

情绪不稳定的孩子自控能力就差。

孩子的情绪控制力从何而来?父母。

脾气暴躁,无法管理好自己情绪的父母,往往会教出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和情绪,行为控制失调的孩子。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们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些家长会忽视孩子的情绪,认为“没什么好伤心的。”

有些家长会对孩子不耐烦,“不许哭啦!”

这些方式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都没有好处,因为他们无法教会孩子:如何有效低控制自己。

相反的,如果家长能够冷静地和孩子探讨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情绪表现出理解和同情,并且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那么孩子将会受益匪浅。

研究人员将这样的处理方式称为“情绪指导”。

在最近的一次研究中,受到过母亲“情绪指导”的青少年,在成年以后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影片《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就形象的展示了孩子每天都会有的小情绪。

7


鼓励孩子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

仅仅是提醒人们提前制定计划,就能够提升他们的表现。

在2010年针对儿童的一项研究中,孩子们在听到提醒时,并不一定会去制定计划。但哪怕提前对问题进行思考,也能改进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效率。

一些有趣的游戏会奖励提前做计划的游戏者。这些游戏也能让孩子们学会提前做好计划。

研究发现,会下国际象棋的人并不比其他人聪明,但是他们做计划的技巧超越他人,而且他们在行动之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做计划。

这也是为什么擅长下国际象棋的孩子,往往学业表现也更好的原因。
▲下棋能使思维条理化,促使思想集中,而且还能增强记忆力。

8


不要阻止“自言自语”



孩子能从“自言自语”里获益。

研究发现,我们做计划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口语能力。

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孩子“安静不出声”地完成游戏任务。结果,强迫他们不把想法说出来,损害了他们的表现。

另一项研究发现:使用语言描述时间(比如“立刻”、“晚点”)的幼儿园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超过别的孩子。也许这是因为他们能够用语言说服自己:等待一会儿有好处。

9


避免“放任式”和“强迫式”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比如,针对美国幼儿园儿童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他们的父母有以下认知,那么孩子的自控能力会更差:

“我忽略孩子的坏行为”;

“孩子捣乱的时候,我经常放弃管教。”

另外一些研究显示:如果在儿童期对孩子采取“放任式”教育,那么孩子更容易在社交中呈现攻击性……如果从来没人帮孩子练习自控能力,那又怎么能指望他长大以后自己就拥有自控能力呢?

但是父母也容易走上另外一个极端。如果父母属于“听我的就好了不许提问”型的,那么孩子的自控能力并不会像受到“放任型”教育的孩子那么差。

但是,他们仍然会缺少自控能力。

另外,如果为了做规矩而常常对孩子施加体罚,那也一样会伤害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



▲国外流行的一种Self-control Board,孩子自行选择自己处于某种情绪,在这种情绪下选择自己的处理方式。图片来自于网络。

10


常做“自控力”游戏



游戏都有规则,所以每次孩子在做游戏,看上去仿佛就是个“疯玩”,但其实都能训练他们自己的自控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天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做题目,而应该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群体游戏的原因之一。

不过,有一些游戏,相比其他游戏,更能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比如说,“红灯和绿灯游戏”,当孩子听到“绿灯”两个字的时候,他可以往前走,而听到“红灯”的时候,就必须停下来。

等孩子熟悉了游戏以后,我们可以更改规则,告诉他们:听到“红灯”可以前进,听到“绿灯”就停下来。

这样的游戏对提升自控力有帮助吗?

美国的研究人员首先评估了65名幼儿园儿童的自控能力,然后随机分配他们去参加一系列自控力游戏。游戏频率是每周两次,每次30分钟。

8个星期以后,实验人员再次测试了孩子们的自控能力。

对那些自控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的孩子来说,游戏并没有让他们的自控力得到改善。

但是,对自控能力差的孩子而言,进步让人震惊。

另外一组针对5岁孩子的研究中,参加了4周“自控力游戏”的孩子,在“冲动控制”、“认知灵活性”(同时思考两件以上的事情),以及“工作记忆”的测试中,全部获得了比对照组更好的表现。

总之,培养“自推娃”,既需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更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
特老师的公告栏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将进入“自驱力”专题。下周我们将详细讲解这次文中所提到的一些游戏,能够明显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或者增强孩子的“工作记忆能力”。敬请期待!

     延伸阅读

直接点击下面的标题看“内驱力”主题的第一篇文章

家有“作”娃?引导得当他会是个天生的“自推娃”

直接点击下面的标题看“阅读”主题的四篇文章

我家"零基础"娃如何在英文阅读上超过了99%的美国孩子

教孩子挑书,记住这个词就够了

"非故事类阅读"居然关系到孩子的大学表现

增加阅读的深度,从"好吃好玩"的阅读报告开始



您可以在后台输入关键词“特雷西”见“爸爸真棒”主笔特雷西的更多文章。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关注 爸爸真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