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编成册,为何要叫“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被称为医之始祖,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医学发展...



科教授为喜欢《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送福利了,点击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听”的方式获取更多内容。



《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医学巨著,被称为医之始祖,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医学发展,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要讲阴阳五行、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而《灵枢》主要内容是针灸、穴位以及脏腑规律等。

而给这部伟大著作冠名的黄帝,是华夏时期的轩辕黄帝,也是古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轩辕黄帝像
《黄帝内经》由对话讨论组成
情景对话来治病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黄帝与他的大臣们高坐明堂,一问一答讨论养生治病的道理。

其中有一位被黄帝尊为“天师”的臣子,岐伯。这位天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文无所不通,详细地解答了黄帝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详细阐明中医理论的基本道理,所以至今民间称中医学仍为“岐黄之术”。
岐伯像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外,与黄帝对话的臣子还有专攻经络的雷公、内脏专家伯高以及针灸外科的俞跗等,内容涉及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草药等学科,有专人将这些讨论的内容记载下来,就成为《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是黄帝时代的吗?
到汉朝才整理成册


据考证,黄帝所在的时代已经有了医疗活动,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经有了骨针、石斧等器具,其中有的器具非常类似《黄帝内经》所描述的“九针”中的叁棱针与按摩用的锥形针。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骨针


此外,《黄帝内经·素问》篇与战国时代的《周礼》,在文字、语言、用词、以及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等角度,都有许多相同之处,能够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

在内容方面,《黄帝内经·素问》与《史记·扁鹊传》中也非常相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有所进步,因此有专家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然而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字并不统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因此战国时期的书籍都是分散存在的。到了西汉初年汉成帝时,刘向等人才大规模整理和校对古籍。

《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据《七略》删其要而成,《七略》中记载了《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的书名。
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是以《素问》和《灵枢》(又称九卷)的面目出现的,晋代的皇甫谧认为《素问》、《九卷》应该就是《黄帝内经》,并将这种说法延续下来。所以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是不是汉代编辑的版本也仍存在争议。


百家讲坛

解读《黄帝内经》七情篇

播出时间:3月14日-31日 11:53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于毅 李欣(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