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丨别给自己贴“标签”

 

每晚8:30x0a陪你青听...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

今日配乐《春雨里洗过的太阳》
欢迎到网易云音乐
关注@共青团中央
收听更多团团推荐的歌儿
1
1
1
很多人都有着一些问题。

他们的问题往往是这样的:

我觉得自己缺乏自信,请问怎么样才能培养自信?

我感觉有社交障碍,怎么样才能跟别人更,好地相处?

我觉得自己太敏感,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我都会放在心上,很烦恼,怎么办?

……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

许多问题,并非源于问题本身,而是来自于你对它们的看待,角度和认知方式。

它们来源于哪里呢?来自你的内心,或许是你的认知,造就了它们的诞生。

同样,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哪里呢?

也在你的内心。

外在的指导也好,协助也好,种种方法,其实都只是帮助你,让你更好地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找到解开答案的“钥匙”。
1


2
1
很多朋友可能会难以接受这一点。他们会认为:这些问题的确存在,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怎么可能是“我自己造成的”?又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地解决?

但其实,当你觉察到问题在哪里时,其实就已经解决一半了。

不信的话,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当我们说“我缺乏自信”时,我们想表达的是什么?

显然,我们想表达的应该是:我觉得自己有能力,达成目标,但我的能力并不足以“确保”我达成目标,它的成功率只有50%、60%,总之不到100%,因此,我不确定我能否成功 —— 对吧?

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呢?既然你已经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么,这还能叫做“缺乏自信”吗?

举个例子,你觉得自己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1.半年内,利用业余时间学会做一个,办公自动化程序;

2.现在辞职,开一家公司,并争取在3年内做到1个,亿的总收入。

第一个目标,你的反应也许是“有点难,可以试试,不一定能成功”;而第二个目标,许多人的反应也许就是,大喊“这怎么可能”了。

那么,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真正的“缺乏自信”?显然,应该是第二种。

真正的“缺乏自信”,是认为自己“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可能做到”,并且完全不怀疑这一点。这才是缺乏自信。

而当你明确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只是这个能力不足以让,你100%确认时,你是“缺乏自信”吗?

并不是。

你只是在害怕,这种不确定性而已。
1


3
1
同样,其他问题也是相似的。

真正的社交障碍:没有人会喜欢我。

虚假的社交障碍:我有时表现得很好,有时表现得不好,当我表现得不好时,就会使别人不喜欢我,所以我要努力表现得很好。

真正的自卑:我什么都做不好。

虚假的自卑:我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失败了就说明我缺乏能力,所以我不能失败,一定要成功,啊,压力好大。

真正的敏感:我果然又出丑了,这下我在他们面前完全抬,不起头了。

虚假的敏感:我知道别人可能并不在意,甚至可能压根儿就忘了,但我自己就是忘不了,总觉得很难堪,怎么办?

诸如此类。

真正的问题,往往根植于当事人的内心,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了他们认知,方式和思维框架的一部分。他们完全无法觉察到,更没有办法去摆脱。

所以,我们会说,最难以改变的是什么呢?是那些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错”“没有病”“没有问题”的人。

就像那些坚定地认为“我是为你好”的朋友;那些坚信“年轻人就该吃苦耐劳”的老板;那些“你懂什么,听我的”的长辈……

而一旦你觉察到了,也就意味着“框架”已经“松动”了。

你已经完成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最难的这一步 —— 其他的,不过只是调整认知、慢慢改变罢了。跟这一步相比,一点都不难。
1


4
1
大多数时候,你压根并不是“缺乏自信”,而只是在害怕不确定性。

其实,这就是许多问题的根源。

大脑不擅长处理不确定,的事情。因此,面对不确定性时,为了避免“宕机”,大脑会采取捷径,调整我们的认知,给我们“贴标签”。

许多我们常犯的,认知偏差和谬误,其实都肇始于对不确定性,的逃避。

比如,最常见的这么几个:

非黑即白:“你究竟站在哪一边”“这是友军,别开枪”。

为什么一定要把讨论问题,建构成“两军对垒”呢?为什么不能容忍中立存在?无非只是因为,大脑只能理解简单的“是或否”,难以处理更复杂,的局面罢了。

所以,你会看到,在许多争论中,其实大家看的是什么呢?站队。过于追求“理客中”的观点,通常都不受欢迎。是因为理客中不好吗?不是,只是因为它对许多人而言,理解起来太难了。

以偏概全:“四川人是不是都能吃辣”“我只是运气不好而已”。

以偏概全是什么意思呢?抽取整体的一部分,用来作为对整体的判断,和认知。它的原因也很简单:大脑难以处理“多因素”,因此,只能把其中某一个,因素放大,来简化对不确定性的,认知成本。

它大多数时候会,导向刻板印象。这是一种方便的思维捷径,但如果仅凭刻板印象行事,我们永远都难以真正理解,外部的世界。

心理过滤:“我早就说过我不行吧”“我早就知道它会失败”。

心理过滤是指:从已有的事实或,观念中抽取一部分,来支持自己的信念 —— 往往是负面的信念。在这种思维的驱使下,我们会在大脑里建立,一个筛子,只允许那些“符合错误信念”的念头经过。

久而久之,它就会愈发强化我们,的观念,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大脑惧怕损失,大脑厌恶损失,因此,它需要告诉自己“这部分损失是可预见的”,亦即,强行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来“强化”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 尽管那只是一种妄想。

条件思维:“我必须在5点前完成任务”“我不得不这样做,否则就会酿成大祸”。

条件思维是一种负担。它是“自主性”的天敌,会束缚住我们的脚步,让我们遵从外界的,指示行事。

原因也并不复杂:我们不愿意承担“自主选择”的后果和风险,因此,我们把选择转化为“条件限制”,让自己从“我要做”变成“我不得不做”,从而撇清自己的责任。

……

类似的认知偏差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来自大脑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想走捷径”的思维。

正是这种思维,让我们陷入误区,徘徊在负面的,想法和信念之中。
1


5
1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形呢?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重建我们的认知

第一步,先把自己身上的标签,无论是别人给你贴的,还是自己贴上的,全部撕下来。

我们总是喜欢给自己归类,喜欢遵循某一种固有,的模式去生活和工作,害怕成为“异类”。但也恰恰是这种行为模式,束缚住我们自己,让我们陷入类别的桎梏,和限制之中。

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照这样的模式,去生活,从而真的成为这样的人。

大多数情况下,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最极端的那一面。我们会想象最坏的后果,沉溺在焦虑和压力中,一遍遍反问自己:

万一它发生了,怎么办?

这叫做灾难性思维。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能力,用来应对环境风险。但在现代社会里,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无谓的压力。

如何应对呢?不妨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事情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

事情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事情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不是凭空拍,脑袋决定,而是需要搜集信息,慎重判断,考虑诸多可能性。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慢慢调整认知的过程。

只要你发现事情“并非只有最不好的那一面”,就能非常有效地减轻,自己的压力。

还有,哪怕你觉得自己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也不妨试着站在对立面,为对立的观点辩护。

试着去搜集相应的证据,列出逻辑支撑和论证,甚至提出天马行空,的可能性,来想办法强化对立观点,弱化你原来的立场。

这既是一种思维锻炼,又能非常有效地帮助,你从更高层次鸟瞰全局,从而更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

还有就是“重定向”。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技巧:把“我应该”“我必须”,换成“我可以”“我能够”。

是不是看起来很简单,毫无技术含量?但即使是这样轻描淡写,的一步,也能够有效地帮你松绑,重新激活你对掌控感、自主性的感知。

当你能够直面“一切都是我的选择”时,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改变认知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一起加油。
周六、周日主播投稿邮箱:
tuantuanfm@163.com 
发送内容:个人简历+音频小样
邮件标题请注明“青听-主播”
陪你·成长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光阴川流

时而繁花似锦,万里关山踏歌徐行

时而荆棘遍地,无边落木萧萧而下

再有二十多个小时就是新的一年

这时候才忽然意识到2019年要结束了

看似寻常的一天

仿佛就突然具有非凡意义

像是年轮刻度般的深邃起来

“新年”也许是个人造的时间节点

有再接再厉更上层楼的期待

也有为过往的不尽人意

找个归零自谅的气口

同时再重新发些努力的愿心

似乎过了这个日子

就真的能热腾蓬勃起来

当然,这确实有着激发斗志的作用

偌大如“人生”

其实具体到每一分每一秒的体验

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搭建这份体验

在自己一言一行的努力中

去搭建令自己更加满足而幸福的可能

短暂的成就感并不能令人持久幸福

幸福需要具体到我们每一天每一刻的行动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20,团团愿和你一起努力

向着幸福奔跑


团团小姐姐:王慕清

陪你青听|关凯麟(团哈尔滨市委)

编     辑|谢梦辉(中国水电八局团委)

主  播|王慕清

制  图|谢梦辉(中国水电八局团委)

剪  辑|舒   啸(青岛理工大学团委)

投稿邮箱|,tuantuanfm@163.com

来       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作  者|Lachel

图片来源|摄图网



▼点击,今晚想多陪陪你~

  • 我和“神行太保”戴宗比赛,谁赢?我赢
  • 父母的嘴,影响孩子的路?
  • 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学期末,归心似箭!
  • 人生的“至暗时刻”
▼点击,大家都爱的10w+

  • “越没本事,脾气越大?”
  • “只有她,仍然记得你上高中的样子”
  • 在大学里,独处就是“怪”?
  • 成长就是“量体裁衣”
  • 眼里写满故事,脸上不见风霜 


    关注 共青团中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