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教育:交大教授辞职申诉科技部!!!

 

4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不少人关注:他将辞职以个人身份申诉科技部,抗争在申请食品重大专项中将其淘汰出局的形式审查,称“有着严重的‘程序不合理’的问题”。...



引言:学阀 + 内鬼 + 行政干预!!

赵立平教授


4月21日的朋友圈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所发的微信,成了热门转发帖,因为——

他申请食品重大专项因形式审查不合格被淘汰出局,理由是:根据申请指南,他的研究内容没有全覆盖!(申请的健康食品研究项目的申报书没有提到要研究食品的色香味形,虽然他的标书中有课题与感官评价技术相关)

而当他电话咨询时,有一位戴姓负责人明确表示,如果申诉,则他的名字会进入“失信”系统,要让他考虑“后果”。

赵立平称,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母校和科技部的关系,也为了不牵连其他科学家,他宁可从学校辞职,以个人身份继续申诉。

事情起因于不久前,科技部“十三五”各个领域的重点专项指南陆续发布,中国科技界进入了万马奔腾的兴奋状态。赵立平也不甘落后,牵头组织了《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专项》任务二:“食品加工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中的第六个项目“营养功能性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的申报。

申请指南是2月16日发布的,这一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针对公众对食品营养健康不断提升的巨大需求,基于营养代谢基因组学和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人类健康关系等现代营养学研究的新进展,系统开发新型营养健康食品。

作为长期研究通过营养调节菌群来防治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学者,赵立平看到申报指南时,第一感觉是,食品科技领域的专家把营养和菌群的关系这样一个国际前沿的重大动向,写进了食品重点专项的指南里,这真是“功莫大焉”!他当即决定参加申请这一项目。

此前,赵立平已经因为在肠道微生物领域研究的杰出成就,而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而在中法联合签署的肠道元基因组合作声明中,赵立平也是组织中国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的中方牵头科学家。

他还担任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Microbial Bio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ISME Journal(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影响因子9.276)的资深编辑,Scientific Report编委。他领导的团队也是国际知名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小组,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特别在肠道菌群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研究中,提出“代谢性疾病的肠源性学说”,发现并验证了首例能够引起肥胖症的人体肠道细菌。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但是很快赵立平就发现,2月16日发布的项目指南中规定“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任务(或课题)。原则上项目须整体申报,覆盖该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指南另有规定的除外。”

项目预申报书提交的截止日期是3月18日。对一个科学家来说,组织4、5家单位申请项目中的其中一个课题,并不难。但是要在短短的一个月里,设计5个课题,每个课题要组织5家单位参与申报,其难度可想而知!

重大科技问题的提炼和预申报书的准备,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更何况还要找到这么多单位,协调好彼此的合作。对于一个不是食品科技领域的学者,还要跨学科支持申请来说,其工作量之大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随后他又发现,食品科技领域的专家早在去年8月份就已经把申请队伍组织好,申请书的本子也写得差不多了。

虽然规定参与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请项目,但是提前知道指南内容的专家,却可以提前行动,在指南公布前半年以上,就开始从容组织申请队伍、撰写申请书!而像他这样的团队,虽然具有扎实前期工作基础和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能力,看到项目出现在指南里,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赵立平还是成功地组织了一批专家,写下了扎实的项目申请书。

但是很快,他就接到了通知——他的项目申请书没有通过形式审查。

所谓的形式审查,即由行政人员看申请书的格式,以及申请的项目是否超过规定的个数。

形式审查没有通过的原因,是课题中没有覆盖指南中的“要研究食品的色香味形”。但是在赵立平的标书中,却有感官评价技术的内容。而且在给他的回函中称请了专家审查。而根据形式审查的规定,并不需要专家审查。

赵立平在他的微信中称:

“这样的‘形式审查’有着严重的‘程序不合理’的问题。

形式审查顾名思义,只审查形式是不是合格,而不应该对内容的合理性做评判。形式审查依据的标准必需是公开的,不会产生歧义的。这样才便于申请者准确把握,以免浪费精力。


但是,无论是我电话咨询时,还是在答覆意见里,都提出你们是咨询了专家的意见才认为我们的内容没有全覆盖。既然你们自己都把握不住是不是内容全覆盖了,你让我们申请者如何把握呢?”

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释放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但是,从他的经历来看,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体制的有效性令人担忧。

对于科学家来说,公布指南到申请截至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从头开始组织申请这样的重大项目,时间显然不够。要想避免这种被动,只有提前打听内幕消息,早一点闻风而动才行。这显然在客观上恶化了中国科技界的学术风气,助长了“圈子”文化的盛行。

同时组织二十多家单位申请一个项目,不能保证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都是中国在那个方向上最好的专家。往往是,主持单位可能很强,但是,其中的一些稍微弱一些的单位和专家,由于与主持单位的专家关系比较熟,也可以被“带着”一起申请。

而在某一个方面特别有优势的专家,如果不在“圈子”里,特别是不在传统的学科领域里,而是跨学科的时候,就进不到可能申请成功的项目里了。

因此赵立平写道——

在仔细阅读了你们的答覆意见以后,我的心情很沉重,情绪也很激动。请谅解。


现在冷静下来,我倒是坚定了继续抗争的决心。


……


你们非要用形式审查让我出局,非要用行政手段代替专家的作用,令我非常困惑和难以接受。


为此,我决定继续我的申诉、投诉乃至诉讼的努力。


考虑到在电话咨询时,戴姓领导明确地威胁我,如果申诉,我的名字会进入“失信”系统,要让我考虑“后果”,为了不影响我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和科技部的关系,为了不牵连其他科学家,我决定今天从上海交通大学辞职,然后,以个人身份继续申诉。

而这样的现象会否继续重现?

文章节选自:

文汇教育(wenhuieducation):这位大学教授为何宁愿辞职,也要以个人身份向科技部发起申诉?
欢迎扫码,关注【张迪工作室】公众号!


张迪工作室:致力于能源环境管理的经济学人,是由张迪博士所发起的一个协同创新学术社群,由一批节能减排领域青年学者、企业实战高手,以及政策专家等共同组成,通过发表专业文章与随笔,传播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介绍政策法规与管理工具进展,以此带动本领域前进。

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 TEM(精益能效管理)!


    关注 张迪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