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戈推荐·太极经典】之五《陈小旺·陈式太极拳五层功夫》

 

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尤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

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
                                                                                                                                           
一阴九阳跟头棍, 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尤觉硬, 四阴六阳类好手,
唯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不偏称妙手。
从学习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层功夫。每层功夫标志着练拳者功夫的深浅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第五层功夫,即是太极拳达到炉火纯青——成功的标准。

练习太极拳和学习文化知识是同样的道理。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掌握越来越高的文化知识。没有小学高中这段文化知识的基础,根本接受不了大学的课程。同样,练习太极拳必须循序渐进,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小学生硬要学习大学的课程,无异于拔苗助长,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第一层功夫的练习

第一层功夫,是从学习一路拳架的第一个式子开始,一招一式,逐一按照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脚运行的趋向等外形姿势与动作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感觉到有内气的活动为止。

第一层功夫,对身肢要求比较简单,如:虚领顶劲,只要求头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两腿分清虚实。这和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在练拳中难免带一些僵硬动作和一些凹凸缺陷,属于正常现象。这时不必过于计较,要求过高反被束缚。

在意识指挥下,按照身法规矩和逐势的动作要求认真练习,每天保持练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时间,可以将拳架练熟,并且随着锻炼质量的提高,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就是以外形引内气的过程,也是从第一层功夫进入第二层功夫的分界线,这就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第二层功夫的练习

第二层功夫的任务是进一步去掉在练拳时身手内外产生的僵劲和拙力,使身手内外协调一致,达到周身相随节节贯串,内气按拳架姿势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一气贯通

完成了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地按逐势动作初步要求来练习,并且对内气活动已有明显的感觉,但是还不能进一步掌握住内气,这是因为在练拳过程中,身手内外不够协调,某一部位产生有矛盾,使内气不能贯通,意气不能合一。只有进一步钻研,细心捉摸,才能逐步解决,身手内外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虽然懂其要领,按其姿势练习,往往顾此失彼。

这时练拳者一定要注意,严格地掌握自己的身肢各部位,使之恰当。例如含胸塌腰,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挺胸扛肚,所以要把身肢各个部位的要求掌握适当,使矛盾对立统一起来,使周身相合

第二层功夫当中对身体各单位的要求比较严格,处处解决矛盾,力求内气贯通,有时某个部位稍微动一点,内气就马上顺下去,的确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练拳者身手内外,若有合不住的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必然用了僵劲,产生了矛盾,将该部位调整恰当,气能顺,自然就会合住。

陈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拳论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不然。”在运动中严格掌握缠丝法(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和缠丝劲(即用缠丝法练出来的劲),这是陈式太极拳中的精华所在

在练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不得劲处,可以依据缠丝的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这样可使姿势得到纠正,所以在注意身肢各部位的要求,使周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的运动规律,是在第二层功夫练习当中解决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纠正的方法。如果有老师亲手捏架子,把身肢各个部位调整到位,使练拳者有一定的体会,思想上有一定的印象和认识,就比较容易掌握周身相结合和缠丝劲的方法。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开始学拳架,架子练熟就感觉到内气在身肢内活动,于是很感兴趣,对练拳不会有厌倦之感。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觉不到什么新鲜之处,在这一段时期中,会出现许多走弯路和反复现象。所以在第二层功夫当中,练拳往往会产生烦闷情绪;或者怀疑老师保守,不传诀窍;或者是因为自己身体素质差,耐力不够。虽然对内气有一定的感觉,但要贯通却不容易,拳论中说:“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说:“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一般情况,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层功夫。达到一气贯通,便会恍然大悟。攻克这个难关的方法没有什么诀窍,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练习中处处循规蹈矩,刻苦盘架子,把周身练成一家,一动全动,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三层功夫的练习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太极拳的步骤,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这里指的圈并非是指手脚的运行范围和轨迹,而是内气渐渐贯通为大圈。所谓大圈,由于动作不够十分协调内气比较薄弱,需要动作幅度大。

第三层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阶段。内气比较充足,运动比较自如,动作幅度适中,就能使内气与动作配合一致。在进入第三层功夫的初期,虽然内气能够贯通,但是还很薄弱,在练拳时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时疲劳些,动作不够协调,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第二层功夫阶段,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调整身法解决矛盾,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到了第三层功夫,就不允许产生矛盾再调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随,切无妄动。在练习时每一招、每一势、举手投脚都要意到气到,内气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第三层功夫掌握了练习太极拳的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就可以脱离外因的指导,深入研究锻炼,走向成功的道路。

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可见,在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而太极拳,对姿势和动作的要求甚为严格,姿势不准确,内气难通行,意识就指挥不灵,就不能以心行气,可见姿势和动作的重要性。练习太极拳,要求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也就是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只要求轻松柔和,用意不用力,没有内含刚劲是不行的。

在练习太极拳时,肢体动作是意的外部表现,隐于内的是内气活动的过程,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内气可由内发之于外,也可以由外敛之于内,在运动当中必须做到圆满顺随,在意识指挥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并且要把意注于动作之中,千万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忽视动作。否则会产生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反而会造成气势散慢的病象。所以说: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在第一层功夫阶段,好比刚出土的玉米幼苗,尽管肥水充足,长得仍然很慢;第二层功夫好比玉米长了一尺多高正要拔节;到了第三层功夫,就好比玉米拔节一样,只要水肥充足,有一星期时间就会长好几尺高。

练习太极拳的肥、水就是要下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有一定水平,同时体质也练强壮,可以加大运动量,每天练习十五趟拳(其中三至五趟二路拳),还要抖大杆子,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动作。这样练习一般有两年时间,就可以进入第四层功夫。


    第四层功夫的练习 

第四层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的阶段。第四层功夫已经进入高级境界,接近成功,对具体练习的方法,动作要领,逐势的技击含义注意事项以及逐势的内气运行,呼吸与动作配合等,皆完全掌握。

在练习太极拳时,举手投足,不仅做到意到气到,并且,要带有实战的意识,像战场上和敌人作战一样,一式一势连绵贯串,周身相随,承上启下。“练拳时无人如有人”,真正遇敌交战,要做到胆愈大,心愈细,“有人如无人”。一般需要三年,可达第五层功夫。

功夫到此阶段,内劲已经非常充足,意气换的灵,周身组成的体系比较巩固。在推手时,对方的进攻对自己的威胁不大,触着即变换身法,很容易地将其劲化空,表现出神以智来,智以藏住的特点,隐于内而不显于外,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内部调整,变化不令人知,处处意在人先,能够做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避实击虚,而且动作小,落点准,威力大,化劲容易,发劲干脆,遇人交手时只见将人发出去,看不见有多大动作,好象站着没有动一样,而且重心稳定。
第五层功夫的练习     

第五层功夫的练习是由小圈而无圈,也就是由形归无迹的阶段。 练到第五层功夫,基本上已经成功,在技击方面达到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的高级境界。但是,还应继续深造,志不可满,要继续下功夫,愈练愈精,仍然是费一日之功即得一日之成效。

虽然达到了刚柔相济,但刚柔相济的质量又有不同,一般来说柔能克刚,但是如果质量悬殊过大,就不一定了。柔化的再好,只能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仍然是与人交手而已。如果是枪膛里射出来子弹的那种刚劲,柔化的水平再高,也难以化掉,这就不是柔克刚,而是刚要克柔了。所以说,柔能克刚,刚能克柔,刚能克刚,柔能克柔,道理正在于此。否则,只要练几天太极拳都能知道柔能克刚,避实击虚,不与对方顶劲,难道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绝对不是这样的。

拳论中所说:“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又说:“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劲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挡之”?凡是此类,不仅是一方功夫纯,相应二者水平差距很大。柔能克刚,刚还能克柔,反之,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乃是人刚我柔,千变万化,难分胜负。

因而太极拳练到第五层功夫,不能自满,还要刻苦锻炼,精益求精。完成了五层功夫,内劲十分充足,动作又非常灵活顺,内有虚实变换,外面看不见,全体空灵,变化无端,随心所欲。

所以说:“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但是,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太极拳的锻炼也如此,终身不可尽其妙。

推荐絮语:太极拳习练者,可以对比五层功夫境界来判定自己处于那个层次。层次明确了,就可以根据这个层次的练功要求,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欢迎留言,提出练拳疑问,交流心得。


    关注 修心为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