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余书馆】一 画 —— 学习书法的“一带一路”从“一画”开始

 

书法的万画虽在千变万化,但真正的变化恰好在“一画”之内。...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SF


  一   画

老子在《道德经》中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主宰着世界的此起彼伏。又或者可以理解为,人要认识万物,只要彻底认识了一种事物,就可以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 认识万事万物,即所谓一通百通。然而清楚认识一种事物就比较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一点一点地认识,直至全部认识,正可谓“学不可以已”。笔者接触书法已有15年之久,一点一点地学习,从学生变为人师。对人对己一直力求寻找一套简单易学的方法以开启书法的奥秘之门。

学习书法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的事,需要自己感悟,大学时受过名家的指点,也读过不少关于书法的论著,但真正对自己有启发的是少之又少。但就是那少之又少的启发使我对书法的认识变化了许多。在我看过的论著里有一篇《传统与一画》,此文为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所著,沈先生从“传统”讲到“一画”,当时涉世尚浅,沈先生讲的一画已让我震撼不已,没有敢多去想关于传统。沈先生论及“比之绘画,书法中的线条具有纯粹抽象、独立的性质。书法的线条构成字形,所有的字都离不开线条,但线并不依附于外物,线贯穿于全部书写之中,由一画、二画、三画以至万画。线在运动中发展、丰富,实现完美的篇章。 ”强调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贯穿于全部书写之中,由一笔一画组成。又论及“线的由少到多在量的变化中显示丰富多样,这一点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我们的认识却要深入到线条的本质,再去体会线条的一画扩充到万画的丰富多样性,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线条的多样丰富性不但在“万画”,恰好就在“一画”之内。 ”书法的万画虽在千变万化,但真正的变化恰好在“一画”之内。这两段论述已让我兴奋不已,原来学习书法这么简单,只要能搞清楚“一画”就能表现出万画的千变万化,这不是正是我一直想寻找的奥秘吗?紧接着沈先生又论及:“我们把中国书法的线条看作是在矛盾中运行的,任何一笔运行中都有无数“力”的折冲,中国书法线条的基本特点可以表达为“一波三折”。不限于“波”笔,是“三”,也不止是“三”。 ”沈先生强调中国书法线条基本特点是“一波三折”,那么就可以说所有的笔画都有一波三折。原先自己对书法的认识是只有笔画“捺”有“一波三折”,那沈先生的这个论段到底怎么去深入理解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一直思索,但一直都没有弄明白。直到2013年的秋天有幸听了沈先生弟子李明的讲座,才对“一波三折”认识清楚了。当时李明做了三个小时的讲座,只反复讲了四个词:“入纸、起笔、行笔、收笔”,一个笔画有四部分构成,后三个是咱们经常说的,也是最主要的,但平时我们在书写时有几个人能真正都写到位,并且把三部分都区分出来的?李明现在在书法界已小有名气,但还一直每天在深入分析起行收,我们又有几个坐下来深入研究过?更有甚者认为那是初学者应该考虑的事情。熟不知“大道至简”。当时听了李明的分析,我又结合沈先生的文章一想,“三折”我找到了,就是四部分的节点。那“一波”又怎么理解呢?李明让我们多练《兰亭序》,那我就从这找答案吧。通过读帖,归类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分类罗列如下:

一波三折
入纸、起笔、行笔、收笔四部分的分割
点、横、竖、撇、捺五笔画

入纸、起笔、行笔、收笔四部分的体现


我们能够区分出每个笔画的入纸、起笔、行笔、收笔,同时也看到了每个笔画基本都是波浪形起此彼伏。那我们就能够理解“一波三折”的含义了。但仅仅知道笔画的构成,笔画的基本形要想把每个笔画写得丰富多彩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角度去深入研究方能做到千变万化。下面我们分而论之:

一、起笔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中云:“信笔是作书一病。回腕藏锋,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直。”强调了书写合乎法度的重要性,不能随意为之。我们学习古人的书法,由于没有古人书写的影像资料,只能从碑帖上去揣摩,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书法中书写每个笔画起笔就固然重要了。书体的产生发展完善,由篆而隶,由隶及行、草及楷,一脉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仅从起笔方向上就有莫大的联系。由于在几种字体中横画和书画在一个字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故我们以这两个笔画来做分析。

1、起笔角度



垂直起笔
向左起笔
向右起笔
角度各异
竖画

水平起笔
右下起笔
右上起笔
角度各异
2、起笔方向——入纸

起笔方向笔笔不同,是笔意的连贯造成的,其作用是为了承上启下,承上一笔的收笔,启下一笔的起笔,其实起笔方向就是起笔的一部分,是起笔的前奏。但我们为了更好地认识起笔,应该把它割裂开分析。如以下字:
二、行笔

传王羲之《书论》云: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王羲之在其中强调了书法运笔中曲与直的关系,曲在一个字中占得比例远远大于直。那么笔画中的曲表现又有哪些规律呢?

1、横

横画在行笔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三种状态:偃、仰、直。
我们可以看出“崇”长横三位书法书法家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偃仰直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个字中有多个横书法家在书写时也会注意每个横的方向变化。

如:
“三”字三横上画仰,中画平,下画俯,正如蒋骥《续书法论》中所谓笔画无俯仰照应,则直画如梯架,横画如栅栏,了无意思。

2、竖

竖画行笔会表现出三种形态:向、背、直。如:
以上“阁”左右两竖各有相背。

又如:
以上“开”六个竖各有相背直,形态各异,变化丰富。

三、收笔

我们说收笔,其实应该搞清楚收笔的作用是什么,不能只是为了收笔而收笔。收笔的作用有二:一是完善自身笔画;二是承接下一笔画。

首先,我们说收笔为完善自身,汉·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正是说起收笔对自身笔画的作用,其作用是为了完善自身笔画,从而使笔画表现出力度。如以下例字:
其次,收笔是为了承接下一笔画,是笔意连贯造成的。方向要么向上,要么向下。如: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中所谓:“临帖须先观字之起笔、落笔,抑扬顿挫,左右萦拂,上下衔接。”无非是强调书写时注意笔画的起笔收笔,行笔的抑扬顿挫,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映带往来。我们在读帖时区分出每个笔画的四个过程,即入纸、起笔、行笔、收笔,然后在书写时表现出来,如果四个过程完备,无论行笔是直是曲,每个笔画都能表现出“一波三折”。就做到了孙过庭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更多精彩
【行余文创】参观介休博物馆组诗

【行余推荐】龙门一游

【行余荐读】张颔的广大与精微

【行余文史】祈庐笔记——金  石  同  盟

【行余讲堂】讲座回顾——书山风景独好  主讲:魏永轩

【乡土介休】关于“征集《介休市中小学乡土文化读本》      绘画摄影作品的启事”延期截稿及部分条款的修改说明

责任编辑:梁艳忠

校        对:赵岱岭

审        核:权丽萍


    关注 行余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