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健康课堂》:第4章 基础知识与专家提示(2)

 

------第4章 基础知识与专家提示(2)------



6.什么叫间歇性跛行?

最近,楼上王大爷很少下楼出去锻炼了,平常在一起锻炼的几个老朋友打电话问王大爷怎么了,王大爷说出了自己的苦衷。以前一直身体很好的他不知怎么不能走长路,散步,现在走一二百米就出现两条腿疼痛,主要表现为两小腿的胀痛,且越来越重,两条腿像灌铅似的,很沉重,迈不动步子。怪得很,蹲下来或坐在旁边休息一会儿就没事,但起身不能走远,多走几步就出现前面的症状。这样一来王大爷觉得出去很不方便,也就不出去和老朋友一起锻炼了。从医学角度上看王大爷的症状就是典型的间歇性跛行。

所谓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不能继续行走,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患者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又会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为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因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淤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又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形成了间歇性跛行,它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特点之一。出现了间歇性跛行,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了解是否有腰椎管狭窄并听从医生的医嘱。

7.骨科为什么要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磁共振成像技术(即是MRI)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磁共振原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X线和CT检查原理,它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利用人体中的遍布的氢原子在外加的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磁共振现象,经过编码技术;用探测器检测并接受以电磁形式放出的磁共振信号,输入计算机,经过数据处理转换,最后将人体的各组织的形态形成图像,以作诊断。它无须借助X线,对人体免除了辐射危害。

其成像清晰度极高,在不向椎管内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近乎于脊髓造影的分辨清晰程度。较之CT扫描和脊髓造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软组织的显影能力要更胜一筹,它可以直接观察脊髓和髓核组织、纤维环。作为脊柱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方法,其最大的不足是价格昂贵,通常拍摄一次腰椎MRI检查的费用要高达1 000余元人民币,这使许多患者经济上承受有困难。但是对骨科医生尤其是脊柱外科医生来讲磁共振检查非常有帮助,它可以清晰的显示脊柱周围的相关软组织情况,尤其是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管以及肌肉出血等情况。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微小疾病的变化,所以磁共振检查在骨科临床上应用非常普遍。

8.什么叫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

腰椎小关节属于典型的滑膜关节,位于腰椎的后方,由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每个小关节面由相互平行的两个小面组成,这就使腰脊柱不仅有左右侧屈活动,而且有前后的屈伸运动,对旋转运动则起限制作用。腰骶区的小关节面接近水平,关节囊松弛,除使脊柱具有屈伸和侧弯能力外,还可做一定范围的旋转运动,旋转范围越大,损伤的机会也增多。

各个小关节都有关节囊包绕,腰椎关节突关节在腰区伸展时关节囊也随之移动。腰椎前屈时关节囊紧张,后伸时松弛。小关节囊内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当弯腰搬运重物、扭腰或其他能导致脊柱前后屈伸、左右侧屈和旋转的运动时,小关节张开,小关节腔内造成负压,有时滑膜组织被嵌夹于小关节面之间,即造成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也称为小关节滑膜嵌顿,多由于轻度的急性腰扭伤或弯腰时猛然起立,使滑膜嵌入小关节之间,造成小关节交锁或脱位,使脊椎活动受限。受此伤后立即发生异乎寻常的剧痛,使患者无法忍受。患者往往屈身侧卧,情绪、肌肉紧张,不敢动,生怕别人触碰或搬动,脊柱任何的活动、咳嗽、震动都会使痛感加重。由于疼痛,腰肌呈保护性肌痉挛,腰椎变平或后凸或轻微侧弯。滑膜上端的肿胀可刺激位于椎间孔内的神经根,产生放射性痛,在过度伸腰时加重,弯腰时拉紧滑膜,刺激减轻,痛感也轻。但本病主要以腰痛为主,神经根刺激症状出现较少。

9.腰痛是如何发生的?

据统计,日常生活中每10人中就有8人受到过腰痛的困扰,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会受到腰痛的困扰。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腰痛发生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遭受到腰痛的困扰呢?

数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从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使手获得了解放,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与此同时,人类又罹患了另一种疾病——腰痛。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的身体呈爬行姿势时,脊椎起着水平连接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桥梁作用,上半身由两前肢、下半身由两后足毫不费力地支撑着。随着进化,人类变为直立行走,这就要求脊椎也必须直立起来,然而脊椎本是起着桥梁作用的骨骼,并不能轻易地直立起来。以髋关节为例,像狗、猫这些爬行动物在行走的时候,骨盆与足之间依靠髋关节形成了很大的角度。但当人类要直立行走时,首先要求足与骨盆必须直立连接,人体的骨盆约向前倾斜了30°,若要骨盆轴与足部成平行状态,则还相差30°~60°。

爬行时代的尾巴还没有完全退化,这样,靠两只脚支撑身体的话,上体就会向前方严重倾斜。为了弥补这一状况,经过漫长的岁月的进化,脊椎发生了变形,从侧面观察脊椎,可发现脊椎在腰区向前方屈成弓形。正是靠脊椎从骨盆处由弯曲而直立起来,我们的上半身才能挺起来,同时,为了让颈部也能挺起来,脊椎在颈区也向前方呈弧形弯曲。

我们将腰区和颈区的S形弯曲称为脊椎的生理性弯曲,可是,这种生理性弯曲同时又是人体的一大弱点。在弯曲的状态下,腰区支撑着沉重的上半身,颈区则支撑着头颅,腰区和颈区承受过重的负担,就容易引起腰痛和肩部肌肉的紧张。脊椎的构造本身就有可能引起腰痛。包括尾骨在内,脊椎是由32~35块椎骨组成的,椎骨与椎骨在脊椎背侧互相吻合,构成了椎间关节。而事实上,椎骨之间夹着椎间盘,它是富有弹性的软骨,像软垫一样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椎骨一动,椎间盘就会压缩,这样脊椎才能够活动。

另外,椎间盘还能减轻每块椎骨所承受的冲击,这种冲击也可以靠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得到减缓。如果脊椎是笔直的,蹦跳时产生的冲击力就会直接传到头部,而由于脊椎是弯曲的,并且具有弹性,所以,冲击力传到头部时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减缓。因此,为了吸收这种冲击力,弯曲的腰区则必须承受很大的负担,也就是说,必须承受更大的压力。脊椎的活动本身也是个问题,我们鞠躬时,弯曲程度最大的部位是腰区,准确地说是第4腰椎和第5腰椎,胸椎因前方有肋骨支撑,所以是向前微微弯曲。将上半身弯成90°时,腰椎能弯曲成45°,其余的角度则靠骨盆的旋转来补充。因为腰椎的活动范围很大,所以支撑腰椎肌肉的负担也就随之增大,过度疲劳时就容易引起腰痛。如上所述,无论从人体的骨骼上还是从脊椎的运动上讲,腰痛就像炸弹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出现腰痛,腰痛的出现还是有一定外部原因的,其中之一便是“姿势”。躯体姿势不正确会破坏脊椎的生理性弯曲,一部分脊椎和肌肉就必须承受很大的负担,一般来说,腰区下塌的人,尤其容易引起腰痛。腰椎是稍稍自然弯曲的,如弯曲过度,则只能靠脊椎骨的背侧即椎间关节来支撑身体了。椎间关节本不是支撑体重的部位,负重弯曲以后,椎骨背侧的间隙就会变小,呈挤压状,这样就会压迫神经,造成肌肉疲劳,腰痛也就随之出现。

肌肉力量不强也是造成腰痛的原因,不管脊椎有多么结实,支撑它的是肌肉。如果肌肉无力,不仅容易疲劳,而且,脊椎的运动也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容易损伤腰区。与脊椎相关的肌肉,如背肌、腹肌,臀肌应结实有力。若腹肌无力,腰椎就会向前弯曲,塌腰就会越来越严重。另外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强化腿部肌肉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精神压力造成的腰痛也越来越多,精神压力不仅造成心因性腰痛,而且能加大肌肉的紧张程度,仅姿势不正确这一点,就能引出多种病因,造成腰痛。

10.什么是退行性脊柱骨关节炎?

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腰椎退行性脊柱骨关节炎非常多见,这是一种常见病。

腰椎退行性脊柱骨关节炎是指因腰椎退行性改变、或以退行性改变为主,引起腰椎的骨与小关节广泛性增生改变;并继发腰背酸痛、腰骶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以椎体边缘增生和小关节肥大性变化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肥大性脊柱炎或增生性脊柱炎、老年性脊柱炎和腰椎骨质增生等。其实腰椎也和膝关节或髋关节一样,由多个小关节组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受到负荷和机械的刺激,对局部关节产生磨损、炎症、失稳等,也会出现骨质增生、老化。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约90%以上为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重体力劳动者多于轻体力劳动者。本病与活动量多少,负荷量大小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腰椎退行性脊柱炎主诉晨起腰腿痛,活动后减轻,伴腰区活动受限及腰区僵硬,痛感多可忍受。但腰区活动过多或负重后,腰腿痛又逐渐加重,适当休息后又减轻,如此反复发作。约90%以上病例无明显压痛点,有均匀性腰区活动受限,即腰椎活动范围各个方向均受限。叩击腰区有舒适感。

一般不伴有坐骨神经痛;X线检查,呈典型的退行性改变。腰椎退行性改变的表现之一,即骨质增生,这是年龄增长的正常生理过程,60岁以上的老人,其骨质增生患病率几乎为100%。骨质增生过度,骨赘过大,会限制脊柱活动,出现腰区僵直、酸胀、疼痛等症状,这就形成了腰椎退行性脊柱炎。单纯的骨质增生未引起症状者,不能叫做退行性脊柱炎。临床实践证明,人体有了骨刺,并不都会出现临床症状,出现临床症状者,也并不都有骨质增生,而且骨刺的有无、大小、多少与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不成正比例关系,需要治疗的仅是有症状的腰椎退行性脊柱炎。

11.什么是腰背区肌筋膜炎?

腰背区肌筋膜覆盖于腰背区肌肉的表面,肌肉收缩时,肌筋膜不仅参与位移活动,同时参与肌肉的收缩、张力活动,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肌肉收缩的正常功能。肌筋膜的结缔纤维组织十分丰富,并富有弹性,但在因炎症病变时,筋膜中的纤维组织弹性减退,出现退行性改变,这时可在病变的纤维组织中找到炎性结节及压痛点。

腰背部肌筋膜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结缔组织炎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有:

(1)损伤为本病的重要原因,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种。急性损伤是指运动或工作时受伤,使肌肉、腱膜组织或骨与关节发生急性损伤。受损组织逐渐纤维化及瘢痕收缩,可在软组织中形成过敏性病灶,引发此病。

慢性损伤是指反复微小的损伤,如工人使用风钻、打字员的重复性劳动,也可形成损伤。脊柱侧弯畸形或两侧关节的不平衡可引起腰背区肌肉、筋膜的损伤而疼痛。

(2)寒冷和潮湿是腰背区肌筋膜炎发病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寒冷的环境下,可使腰背区血液循环发生改变、血管收缩、缺血,从而造成局部纤维组织炎症。这种原因引起的腰背区肌筋膜炎多见于北方,并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减轻或加重。潮湿环境可使皮肤的代谢功能发生改变,特别是排汗功能减低,导致腰背区肌肉、筋膜等组织的血液流速减慢,引起微血管充血、淤血、渗出、变形,最终形成筋膜纤维织炎。这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多见于南方夏秋梅雨季节。

(3)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感染可引起肌肉纤维组织的免疫性反应。

(4)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或一种姿势过久的工作可使肌肉的张力增加,甚至痉挛,产生反射性深部疼痛过敏,经过疼痛-痉挛-疼痛的过程,使痛感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5)痛风和风湿类疾病均可引起该病。腰背区肌筋膜炎的主要表现是弥漫性疼痛,腰背区、臀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痛感,以腰区及髂嵴上方最明显,伴有酸胀、僵硬、麻木等其他不适的感觉。早晨起床后痛感加重,活动后可缓解,劳累后可加重。临床检查时可在发病的腰背区触到僵硬的条索状物或结节,这些结节是炎症后结缔组织中的纤维挛缩及瘢痕化形成的小病灶,在骶髂关节部位、骶棘肌外缘、髂嵴上部等部位多见。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5540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育儿健康小说 《腰腿痛健康课堂》

作者:邹德威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腰腿痛健康课堂”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5540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