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博鳌之2003:台风过境 “科罗旺”与121

 

原本宁静的博鳌小镇,那年夏天,说来就来的第12号台风“科罗旺”突然造访,让一切都变得措手不及。...



置顶:点击上方蓝字“观点”,欢迎关注并置顶,即可快速获取房地产新鲜深度资讯。

原本宁静的博鳌小镇,那年夏天,说来就来的第12号台风“科罗旺”突然造访,让一切都变得措手不及。

八月的海南,阳光火辣辣地洒在脚边的白沙上,有点晃眼,穿过绿色椰林,一阵阵微风袭来,空气泛着燥热。

原本宁静的博鳌小镇,那年夏天,说来就来的第12号台风“科罗旺”突然造访,让一切都变得措手不及。

就在这一天,一群中国房地产人正在赶往博鳌房地产论坛现场,比起台风过境、狂风暴雨的肆虐,行业突如其来的“调控严寒”更让人觉得难熬。

2003年的春夏之交时节,6月的中国房地产,曾被不少地产商注入新的激情,因为“非典”阴影正在淡去,置业热情正一步步唤起,地产商们正想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不曾想,被地产界人士称为“房地产企业十年来最冷峻的信贷严寒”不期而至。中国人民银行121号文件一纸令下,使得中国房地产企业遭遇10年来最冷峻的信贷严寒。想要“改变游戏规则”的121号文件,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开发商们一时难辨东西南北。

有人形象地将“121号文件”比喻成为“银行打孩子,开发商上火”,银行是地产商的资金基础,金融紧缩,无疑就是断了“财路”。

寻求资金出路,成为这年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关键议题。因此,刚上市两年的金地集团已率先尝到资本市场甜头,此刻正所谓春风得意。
这也是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第一次出席博鳌房地产论坛,他大声宣布:“我支持地产公司上市,上市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地产界的同仁要去争取股权性融资。”

金地集团从2006年开始探索金融业务,是国内最早涉足的房地产企业之一。组建稳盛投资,也是金地集团旗下中国领先的房地产私募基金管理公司,2008年与瑞士银行发起中国第一支标准化房地产美元基金,目前累计管理1支美元基金和20多支人民币基金,累计管理规模折合人民币约238亿元。

事实上,凌克还提出了颇具预见性的观点,他坚信“信托、基金也是蛮赚钱的”。因此,在随后十几年的发展道路中,金地集团一直坚持做这个事情。
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的奥园集团董事局主席郭梓文,新政之下也形色匆匆地来到博鳌小镇,给大家讲述一条新的生存思路:“引入企业化运用,实现资产向资金转化,再通过市场化将资金转换成资本,资本再转换成资源的价值链转换。”

2003年是中国宏观经济转折性的一年,从2003年开始直到2007年,中国GDP在5年间连续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到2007年时达到峰值13%。房地产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也是开发商从粗犷的运作模式向企业化转变的重要时点。

作为国内房地产民营企业的代表,奥园集团郭梓文最早提出“复合开发”的地产概念,而今产业+地产的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房企的青睐。
回忆起这一年论坛最年轻的企业家新面孔——复星创始人之一的范伟,他向来低调,即使出席各种公众场合,从不显山露水,沉默而温和。这是范伟首次以上海复地集团董事总经理的身份亮相博鳌,2003年的复地已经小有名气,而后一年复地赴港上市。

不过时事无常,接下来的十年间,从上市到退市,熟稔资本运作的复地经历了从昔日辉煌到黯然失色的轮回。而正值当打之年的范伟也选择了在2013年从复星“隐退”,这或许也是他“另类”性格的一个注脚。
同样是这一年,让我们首次深入接触到北京首创置业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先生,自此之后十多年,地产大哥刘晓光少有缺席博鳌,他几乎每一年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如期赶赴海南出席论坛。

这位颇具前瞻性目光的地产人,始终在担忧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他用十年时光将首创集团从一个净资产仅15亿、拥有数十个杂乱无章产业的“烂摊子”,变为旗下拥有170家公司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和上市基金的集团公司。

而今尽管这位地产“带头大哥”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依然是博鳌天空中最亮那颗星,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2003年博鳌房地产论坛部分出席嘉宾
吴昌元:海南省常务副省长

刘晓光:首创集团董事长

任志强:华远地产董事长

凌   克: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    仑: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郭梓文:奥园集团董事局主席

范   伟:复地集团董事总经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专题


    关注 观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