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测试:我们为什么只愿意帮助和自己一样的人?

 

这段近期在网络上流行的短视频,是外国人做的一个简单的街头测试,当你摔倒的时候,会不会有人来帮助你?...



街头小实验视频:一个人的外观真的很重要吗?

这段近期在网络上流行的短视频,是外国人做的一个简单的街头测试,当你摔倒的时候,会不会有人来帮助你?

答案是,如果你衣着光鲜,大部分人愿意对你伸出援助之手,而如果你衣衫褴褛落魄不堪,那么对不起,大家只会看着你然后转身走开。

实验的主角在视频的结尾处略带伤感和气愤的说,现在的社会,非常的势力,人们让我觉得很心痛。人们宁愿帮助那些看起来富裕的人,也不愿意帮助那些拥有不多的人。

这段视频真的如设计者所言测试人性吗?它是不是能够真实反映当下社会的冷漠呢?

这一期的“身心灵辞典”,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同理心,寻找“外观真的重要吗?”背后的真正缘由吧。

是什么让我们愿意帮助一个人?


同理心是一种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感受他人处境,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理心是对他人经历的一种本能的映射。

在这个街头测验中,简单地引导被试用他人(摔倒的主试者)的视角看问题就能使他们更关心他人、更乐于施以帮助。

如果在众目睽睽之下摔倒的人是我,我会很愿意获得那些路过的陌生人的帮助,我会感谢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

在美国曾有这样一个关于同理心的真实故事。

有一位小学学童患了癌症。在不断的化学治疗下,癌症得到了控制,副作用是他的头上没有留下一根头发。

随着出院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小病童的心中除了欣喜之外,更有着一丝隐隐的担忧——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戴上假发回学校上课。一则为了自己光秃的头而自卑,再则也怕自己光头的新造型吓坏了同学。

回学校那天,母亲推着轮椅,送他走进教室约那一刻,母亲和他惊喜得发不出声音来。 只见全班同学全都理光了头发,连老师也顶着大光头,热烈地欢迎他回来上课。

这个故事向我们精彩的诠释了同理心这个枯燥的心理学词汇。借着这种深具同理心的关爱,我们更愿意走出助人的第一步,使身边的人获得他想要得到的帮助。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同理心?


视频的最后,一位路边的乞丐伸手扶起了打扮得同样看起来像乞丐的主试者。

这是不是就能说明,在画面的最后反复出现的乞丐,比那些衣着光鲜的路人更善良而且更具有同理心呢?如果是一位看起来富裕的人摔倒在那位乞丐的面前,他还会毫不犹豫的去施以援手吗?

你猜的没错,当然不会。

意大利科学家经研究发现,与我们长得越像的人,我们就越乐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人们之所以对那些和自己长得相似的人更加无私,是因为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凭借长相判断是否有亲情血缘关系。

在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影响下,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和我们相似的人。

一个正常的上班族,不愿意去尽自己的可能去帮助一个受困的乞丐,一个乞丐也不敢轻易的去帮助一个暂时落魄的富翁,如果我们不知道面前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不知道帮助了他之后会有怎样的后果,那我们更可能选择袖手旁观。

真正阻碍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是对不熟悉不确定的状况的恐惧。

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测试里的普通路人,我们没有伸手去帮助那个人,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他看起来和我们如此不同。
即使世界没那么坏,我们也还是需要改变

八岁的密苏里小女孩卡丽娜(Karina Encarnacion)曾写信给总统奥巴马,对他应该养什么狗给出自己的建议。她还建议总统应该强制进行资源循环回收、禁止不必要的战争等。奥巴马回信致谢,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如果你还不知道'同理心'这个词的话,希望你能去查阅一下辞典。我觉得,在当今世界中同理心太不够了。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靠你们这代人了。"

这不是奥巴马第一次说起同理心。在泽维尔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讲中,他就提到了同理心的重要性:“用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的眼光看世界——那些饥饿的儿童,失业的钢铁工人,家园被毁于一旦的人。当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你选择扩大自己的考量范围,对他人的苦痛——无论是密友还是陌生人——感同身受时,想不行动、不帮忙都难。”

建立我们的同理心,真正体会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不是同情,不是意识选择,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内化的道德标准。我们由此开始,更愿意迈出帮助他人的第一步,也逐渐收获更多的善意和帮助。

一个人的品格,从他如何对待那些对他毫无帮助的人,就可以看得出来。

                  ——歌德
···
本文由本平台编辑整理,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关注 张德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