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最大动力

 

数学能“好玩儿”?不是痴人说梦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读书人的至理名言啊!但是,对儿童提倡“苦中作乐”,本质上是违背儿童天性的。怎样才能让儿童在真正的快乐学习数学成为可能呢?...



数学能“好玩儿”?不是痴人说梦吧?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这都是读书人的至理名言啊!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对曾经备受推崇的“名言”产生了些许怀疑。至少从某个层面讲,年轻的家长们虽然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也不希望子女学得太过辛苦,太过遭罪。于是,各种矛盾、困惑、纠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聚、发酵、膨胀……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上升为家庭乃至国家的头等大事!

事实上,“名言”当然不会轻易失效,关键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苦中作乐呢?想必只有那些拥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超强的毅力的人中豪杰吧,否则,怎么可能从“苦”中品尝到“乐”呢?!著名的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每天在艰苦的训练之后,还要单独加练上千次的投篮,其中的苦与累岂是常人所能想象的?!但是,因为心中藏着一个伟大的“冠军梦”,所以,苦不苦,累不累,只不过是外人的谈资而已,对于科比而言,看似机械苦累的上千次的投篮加练,恰恰是最有意义的事儿,甚至是倾心所愿的最最快乐的事儿!然而,试想让一个刚刚接触篮球的八岁儿童,每天投篮100次(还不用说上千次),结局会怎样?!

对儿童提倡“苦中作乐”,本质上是违背儿童天性的。但是,我并不是说儿童不能学习数学,恰恰相反,不仅是学龄前儿童,甚至是1岁左右的婴幼儿都可以学习数学。只不过,他们只能学习符合他们天性和内在认知规律的数学,而绝对不是成人试图强加给他们的课本中的数学,成人自己眼中的数学!

举个例子来说吧,部分儿童在4岁左右(甚至更早)已经可以熟练且准确地从1数到100了,但是,如果妈妈把16块糖平均分成两行(每行8块),第一行糖相互之间的间距比较大,而第二行间距较小,让儿童挑选他想要的糖果,儿童会选哪一行?这个实验简单易行,随时随地都可以做,而且,实验结果的“一致性”简直令成人无法想象,四五岁的儿童几乎都会选择第一行!更为神奇的是,如果第一行只有7块糖,但是由于间距比较大,看上去比第二行还要“长一些”,儿童依然会选择第一行糖!这在成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却非常正常——儿童自有他们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判断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小于6岁的儿童来说,他们判断“多与少”的标准,并非是成人习以为常的逻辑——n+1>n(这里表现为8>7),而是“长一些”就意味着“多一些”,反之,“短一些”也就意味着“少一些”!是的,儿童最初判断“多少”的依据绝对不是“n+1>n”式的数理逻辑,而是视知觉的直观感知,他们的判断工具是眼睛,而不是大脑!早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协助儿童立足于视知觉、同时又要不断克服视知觉的局限和桎梏,建构由“大脑做主”的内在逻辑思维能力;换句话说,逻辑思维能力是“教育的结果”。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早期幼儿教育不能数理逻辑为工具,那么,应该以什么为工具呢?仍然拿前面那个“挑选糖果”的例子来说,家长暗自神伤,认为自己的孩子“太愚蠢”有用吗?不仅无用,而且只能说明自己家教观念有问题;把标准答案直接灌输给儿童有用吗?当然无用!甚至,当你引导儿童“一一点数”,以表明两行糖果同样多,甚至那行看上去长一些的糖果还要少一块,儿童仍然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因为对于此阶段的儿童来说,8>7(数理逻辑)对于他们而言是无意义的,他们当下的内在认知发展水平,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长一些”就肯定“多一些”,这才是“真正的意义”!那么,家长和老师还需不需要教育儿童呢?需要,当然需要!不过,不是教授自己脑海中的标准答案,而是继续兴致勃勃陪着儿童做游戏,直到某一天,儿童会对比自己大两岁的哥哥“总是选择较少的那一堆糖”产生“疑惑”,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慢慢地,他就会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动下,逐步克服“视觉的影响”,真正步入一个崭新的、理解性计数的阶段。

从数学史的发展来看,这样的现象也是显而易见。一个数学观念一旦被创造和发明出来,它并非是一个绝对静止的“真理”,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发展和壮大;不过,推动其继续茁壮成长的,其实并非全是“数学逻辑”的功劳。我们可以依据数学逻辑,迅速判定命题“π≥3”(π是圆周率)是一个真命题;然而,人类生存的真实情形却要复杂得多。人类总是试图将自己内在的观念作用于外在的生活世界,也许是解决一个原来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比如分配、计数、测量等),也许是重新解释或阐释某类生活现象,并以此获得对于生活世界更加丰富的理解。在这个数学观念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有时候,原有观念很锋利,所到之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对于那些最敏感、最聪明的数学家而言,他们往往会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观念之刀”有时很“愚钝”,甚至完全无效,于是,他们就会寻求与同时代(或过去)中的伟大人物进行深刻的对话,然后主动的调整和重组自己原来的观念,从而发明和创造出新观念;数学家推动自身观念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动力,正是“意义逻辑”!对于儿童来说,“8>7”就是“数理逻辑”;为了得到更多的糖而尝试克服视觉局限,从而产生新观念的背后动力,就是“意义逻辑”;推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真正动力”正是意义逻辑,而不是数理逻辑。很多家长只知道在“数理逻辑”上狠下“苦功夫”,结果是,功夫越深,其家庭教育的状况就越惨烈!

真正的快乐,只能诞生于意义意义感,对于儿童来说,有意义,往往就是快乐本身。当我们用最贴近于儿童生命本质的方式,与儿童一起玩游戏,学数学,不知不觉中,儿童就会快乐地成长,儿童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也会快乐地生长!一句话,意义逻辑(而不是数理逻辑)应该贯穿早期儿童教育的始终。


    关注 南明数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