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基层医生都有专家医生指导”?有人做到了

 

所谓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其内涵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因为牙疼到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药,全科医生问了病情之后,建议他到专科医院做个心脏检查。老人很不乐意,认为没有必要。医生解释说,他是冠心病高危人群,根据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心脏病引发牙疼。后来,老人去了专科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老人有严重心脏病,并及时放了支架。

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的模样。所谓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其内涵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简单地说,分级诊疗就是要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范围内做到容易,全国普及难。
难在哪里?
答案其实在故事里早有体现——全科医生。没有全科医生,“方便”又“安心”的分级诊疗很难实现。
全科医生把人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化开来的“部件”。当病人同时有多种疾病或症状时,他们很快能分清轻重缓急,找到症结所在。如果没有这样的“守门人”,患者往往有病乱投医,或凭感觉挂号,或听名气挂号。本该一次完成的诊疗,变成了多次挂号、重复诊疗,既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也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同时,全科医生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能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是最理想的“健康管家”。

而目前,不得不说,我国全科医生实在是……远远不够。我国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仅有20.9万人,离2030年70万人的目标还有不小距离。全科医生占我国医生总数的6.6%,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0%以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达到50%左右。

因此,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点。今年初,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提出,签约服务费作为家庭医生团队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组成部分,可用于人员薪酬分配。这意味着,政府为提高全科医生薪酬待遇打开一条特殊通道,即让全科医生通过签约服务获得更多收入。全科医生签约的居民数量越多,服务质量越好,收入就越高。这提高了医学人才向全科医生发展的就业意向,促进了未来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壮大。

但眼下,“远水不解近渴”,“专家下沉”也并非长久之计,当务之急是强化基层医生的医技水平,帮助基层医生能“接的住”病人,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初步落地。这就出现一个问题:
怎么帮?
“要是每个基层医生都有专家医生指导就好了。”这是个看似不现实的想法。但总是有人能够“变不可能为可能”。

大专家.COM就是这一想法的践行者。大专家.COM医学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用实际行动获得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71位国内医学领域顶级专家的认可,让包含这71位院士在内的120位医学专家自愿成为平台发起人,钟南山院士和钟樊代明院士分别出任平台的荣誉主席和主席。



以专家资源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平台耗时四年搭建出了“医生云”,目前平台已聚集了来自93个学科的包括71位院士在内的超过70万名医生,完成了14万个医学科普,形成了逾70万份教学病例,为的就是“让每个基层医生都有专家医生得指导”、“培养各级医生,助力分级诊疗”。

现在,利用大专家.COM这个平台,我们不仅能在基层医生日常医疗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帮助基层医生有针对性的随时向专家医生提问、学习,而且这位专家不仅限于一位、一科,而是来自93个学科的专家医生,这让基层医生依托全学科“老师”成长为“全科医生”的未来指日可期。

作者:大专家.COM


    关注 大专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