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百家姓】 你敢信?日本王室竟是这家人的后代!

 

开栏语一湾海峡,阻不断两岸的亲情。根在闽南的你姓什么?又是从哪里来的?每个姓氏的迁徙源流都是一段传奇。本栏目...





开栏语

一湾海峡,阻不断两岸的亲情。根在闽南的你姓什么?又是从哪里来的?每个姓氏的迁徙源流都是一段传奇。本栏目着眼于闽南的百家姓,穿越历史,与您一同开启寻根的旅程。
“徐福东渡”的故事流传甚广
因而有人把徐福看做日本人的始祖
而自汉代开始,却有多名日本倭王表称
“日本王室是吴氏后裔”
看起来是不是很扯?
你还别不信!接着往下看!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多年的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夫差死后,吴姓子孙四处逃散,但仍然在国内各处顽强地繁衍发展,有的则迁往日本、越南、朝鲜和南洋诸岛。

据传,吴国王室的幸存者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岛。当时的日本很落后,这些吴国后裔带去中华的文明。不久,他们就建立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人的首领,而其中一支就演变成了日本皇室。

《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等史料记载,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华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太伯就是周代诸侯国吴国的第一代君主。

元朝初年,金履祥在《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不久,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推定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

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融合到日本民族中。

有的吴姓后代,至今仍保留着血缘标志,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姓氏;有的则失去了吴姓标志,如松野等,据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有没有觉得大开眼界!
今天,小闽带您一起认识这个神奇的姓氏!
要了解一个姓氏,得先知道其由来
吴姓从何而来呢?
主要有这么五个说法
一、源出姜姓
黄帝时代,有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驺虞是一种古兽,其声音十分洪亮。这个部落将其作为氏族名,“虞”与“吴”音近,后来便称为“吴”。

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炎帝和黄帝同为古羌人的两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夏朝时,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曾与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吴贺,是其后裔。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二、出自吴回氏族
还是黄帝时代,黄帝后裔颛顼的儿子称及其族人分布于今河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舜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

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氏族居于姜姓吴的故地。夏朝时,吴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吴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首先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南新郑地区。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商末的吴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
三、源自姚姓
上古的舜部落是东夷族的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占据古吴之地(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

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

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
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
四、出自姬姓
周初,陕西岐山一带,有一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

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

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

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

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随后向中原、华北和华南发展 壮大,也有2600年的历史。
五、出自外族的改姓
吴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发生稀少。

宋朝以后才出现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吴姓,清朝满洲八
旗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吴。

南方地区的汉族中融人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
吴姓图腾是句芒玄鸟图腾
像是挂起来的一支鸟,表示吉祥、富贵
这吴家这么多分支
闽南一带的吴姓子孙
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其实,吴氏入闽更复杂啊!!!
小闽也就不多赘述了,主要有这么6个时期
◆◆1、战国夫差亡国之后
◆◆2、西晋“永嘉之乱”
◆◆3、唐朝末年黄巢起义
◆◆4、北宋“靖康之难”
◆◆5、元朝时期中原板荡
◆◆6、明朝初期经济复苏
其中,吴氏入闽最早要追溯到吴王夫差亡国之后!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氏子孙被迫流亡。
他们东渡扶桑,南下百越(闽粤一带)
北上齐鲁,流放皖浙,隐姓埋名
据说,吴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 季吴不婚,世代相守」
和这一次的入闽可是大大有关哟!
当时,季札的后裔季连携眷离开吴地
辗转入闽后,定居在闽东北之柘荣山区
改姓为季连氏
他们牢记血缘
便立下了「 季吴不婚」的家规
据《汉书》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余善叛乱称帝,汉武帝派横海将军韩说与东越衍侯吴阳,一齐歼灭余善。吴阳被封为外石侯,食邑1000户。

外石侯吴阳,应是最早进入福建的吴氏先人之一。

据闽清县《龙岗吴氏族谱》记载,入闽始祖吴德兴,于晋永和十年随兄学士吴向协镇越国,遂由江苏入闽,卜居侯官县五都龙坪村。有一支裔孙迁至闽清溪演,成为当地望族。

唐、宋及其以后,因随军、任职、战乱、投亲、避祸或逃荒等,入闽的吴氏日益增多,族支繁杂,很难逐一细述。

入闽后,吴氏主要有这么几个分支!

莆田沈埔吴祭派

吴祭,字孝先,号道成,河南光州固始善进乡人

唐中和四年(884年),因中原战乱,偕兄弟一行三十余人,往福建侯官避乱,后又迁莆田县北隅,再徙居黄石水南沈埔

吴祭兄弟六人,称入闽六祖。吴祭裔孙分布于莆田、仙游、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龙海及广东等地,为江南一大望族

象畔吴阙名(进士公)派

吴阙名,唐垂拱进士,吴潜之后裔

唐光启元年(885年),吴潜之五世孙吴尚智,因中原战乱,从河南光州固始携眷随王绪军队入闽,寄迹福州南台,次徙兴化塘下(今莆田黄石)

后吴尚智之子吴阙名(进士公),携眷由兴化黄石塘下移居泉州晋江南关外二十四都龟湖象畔嘉埭拓址,开宗发祥,为入闽吴氏象畔始祖

支分南安、晋江、安溪、云霄、诏安、东山和广东潮阳、普宁等地,蔚成闽南、粤东一大望族

宁化吴宥派

吴宥,字承顺,宋进士,敕赠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吴宣之孙

吴宣,字守德,娶四川节度使孟知祥之女为妻,授吴宣为驸马都尉,封宣城公。后为避祸,吴宣携家人移居江西南丰,生三子:长吴纶、次吴经、三吴绍

吴纶生十子,次子吴宥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从江西南丰移居福建宁化,为入闽吴氏宁化始祖

吴宥的裔孙遍布于宁化、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南靖、漳浦、云霄、龙海、诏安及广东梅县、大埔、兴宁等地,被尊为闽粤吴姓客家始祖

龙岩吴十二郎派

吴十二郎,念一郎之子

南宋时,念一郎因避乱,自河南开封徙居漳州华葑社(今华安县)。子十二郎,于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迁连城席湖再迁龙岩龙门里儒炉官宅坊,为入闽龙岩始祖

十二郎生子十四郎,十四郎生子三:十六郎、十八郎、二十郎。十六郎生仁甫、天佑、祖受。仁甫居龙岩大池,天佑(玄佐)及祖受之子祖松(肇基)移居南靖

吴氏四溪吴昭派

祖父吴潜,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人,宋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殿试一甲状元,拜右相兼枢密使,因反对赵祺为太子,被贬为广东潮州府任循州安置

宋景定三年(1262年),逝于循州。其子吴极、孙吴昭,迁居福建泉州,运吴潜葬于南安二十八都芹山之湖尾山,面对仙洞山。吴昭生四子,长吴勋,居号龙溪;次吴笃,居号梅溪;三吴然,居号清溪;四吴烈,居号洛溪。故称吴昭为四溪公。衍传南安、晋江、同安、安溪、龙海、云霄等地
那么,吴氏有哪些堂号呢?
渤海堂
↓↓

著存堂
↓↓
以及三让堂
↓↓
关于三让堂
还有这么一个典故
相传……↓↓
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想传位给三弟季历的儿子「昌」后,便相继向父王表示自己无意作继承人,这是「一让」

接着,他们以上山采药为名,故意出外避让,为昌立为继承人封号提供机会,此为「二让」

周太王逝世时,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时,三弟季历又以王位相让,他们再次推辞,并远出东南吴地不再归来,此为「三让」
据说孔子在听说「三让」的故事后
十分赞赏,称之「可谓至德也」
吴氏的总堂号
援引孔子的赞语
称作
至德堂
↓↓


吴家还有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堂号
延陵堂
↓↓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

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

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因此
泰伯
仲雍
季札
的贤德为世人称奇
素来为吴家子孙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所以呢,在吴姓的衍派中也就有了
让德传芳
↓↓


以及
延陵衍派
↓↓
看完至德世家的故事
吴家儿女
是否有所感悟?
吴家家训可要记住!
重孝悌 
凡我族吴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和睦族人,是为至上。祖宗功德、天高地厚,无所用其补报。我吴氏后裔,务于岁时节序,瞻仰祭祀,念祖怀宗。
孝顺之道,重在养亲,贵在顺亲。于内事亲一片爱心,于外为父母争光,免除父母惦忧。兄弟友爱、兄友弟恭、团结互助,勿因毫末起争端,勿因内室起萧墙,务使三让至德家风源远流长。
重修身 
恶不可积、善不可失,成人之美,不成人只恶。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择友而交,敬人者,人恒敬之。勿以贵轻贱,富骄贫,强凌弱,智欺愚。勿以谗言伤手足,勿以细节伤大体,勿以势力逐高低。
务本业
人有常业不至于饥寒,富贵有业不至于为非。凡我族人须节俭持家、勤劳致富,无论何业,均应专心致志、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治身之道,务本为先。勿追逐于浮名,勿孜孜于末利!
尚读书
吴氏崇尚读书,不止为造就人才、博取功名。更重要是变化气质、提高素质、社会进步!财富固然重要,而人才更为重要!凡我族人,欲求子孙屹立于社会、事业发达、繁荣昌盛,务必崇尚读书,把造就人才视为百韬之首!大事之大!
互动问答
吴氏唐代入闽始祖是谁?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参与互动
小闽将在当中选取几位朋友,送出我们的精美礼品哦!
【礼品由“天弟仁生”商贸有限公司赞助提供!】
(被选中的朋友,我们将通过微信联系你们哟!)
下期预告

下期小闽将为您介绍“[b]刘”姓的由来,大家记得来点赞哟~


[/b]

责编:小闽


    关注 闽南文化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