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并不是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

 

与其计较学生不喜欢自己,不如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自己。这样,我们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会更理解孩子,自然便会赢得更多孩子,的心。在我看来,不喜欢自己的学生,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笔,教育财富。...

(1995年11月,我和成都市玉林中学初98届6班的孩子们在郊外。)



至少20多年来,特别自从《爱心与教育》出版后,我渐渐在一些读者,的眼中成了一个“神”。在许多人看来,我非常爱学生,学生也非常爱我,这种师生关系简直像,童话一样美好温馨,又像神话一样难以置信。我要说,读者这种感觉真实,但不全面。

说“真实”,是因为我和学生的关系,总体上说的确很纯真,不含一点儿杂质,许多故事确如童话般美好,我自己想起来都那么温馨。这样的故事在我的书中,已经写了很多,但写不完,更多的是存留于我和历届,学生的记忆中。

说“不全面”,是因为我不敢说教书,30多年来,每一个学生都那么喜欢我——不,可能也有学生恨我,这是并没打引号的恨。当然,我说的是“可能”也有学生恨我,也可能没有。但不喜欢我的学生肯定有。



也许有读者不知道,与《爱心与教育》同时写作并几乎,同步出版的还有《走进心灵》。在这本获得了“中国图书奖”的书里,我专门写了一章《我的教育失误》。里面写了我犯的,许多教育错误。我当时的用意在于,既告诫自己尽量避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也提醒年轻的同行以我的,教训为戒。但遗憾的是,二十多年来,人们读我的书,只记住了我爱,学生和学生对我的爱,却没注意到我伤害学生,和也有学生不喜欢我。



那天翻开我从教用,过的第一本语文教材,看到里面夹着一张纸,打开一看,是1982年4月,我班学生李松写的检讨。我一下乐了:这个李松,居然还有“把柄”在我这里!

李松当年是我大学毕业后带的第一个,班里最让我头痛,不,最让我恨的学生,顽劣到了极点。班上让我头痛的,学生当然不止他,但毫无疑问他名列第一。他当年对我也“恨之入骨”,但几十年后我们成,了称兄道弟的朋友。

我把他这份已成“文物”的检讨在这个班,的微信群里晒,一下给大家带来了乐趣,大家调侃着。聊着聊着,李松突然来了一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没成为西哥的骄傲,西哥却成了我的骄傲!”



(今年寒假,我和李松)

也许李松是不经意说的,但我却十分感动。我相信他说我是他的“骄傲”是很真诚的,但他现在也是我的“骄傲”啊!当初那么顽皮的男孩,现在一家医院工作,善良正直,尽心尽责,虽然不是什么“名人”,但难道不是我的骄傲吗?

我和李松当年彼此,都不喜欢甚至恨对方,现在却互为“骄傲”,教育就是这样的有意思,这样的耐人寻味。

想想,在我从教三十多年中,尤其是在年轻时候,不喜欢的学生有多少?因为不喜欢,情不自禁冷眼相对,不由自主地挖苦讽刺,或不公正地批评、惩罚……(不要以为李镇西老师就,没有这样做过,不是的!)有多少?那有学生不喜欢我,甚至恨我,也很自然。

当然,像李松一样,许多恨过我的,孩子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了老师的批评,也宽容了老师的刻薄,重新尊敬老师。但并不是每一个这样的孩子,都像李松。

我不愿意用“没有经验”“急躁”等理由来原谅自己那时的,种种错误。对李松这样的学生,我当时确实是很恨的,巴不得他转走。这种心理就是一种自私。我想,后来又教了许多届学生,同样也遇到过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李松”,我的教育当然更加成熟了,犯的错误越来越少了,但也不能保证再也没有伤害过,李松那样的学生,只是也许我不知道,永远不知道,可在学生心里留下的,阴影却完全可能是永远的!在此,我向这些学生,表示真诚的歉意!



其实,教师对学生还有一类伤害,不容易意识到,就是对中等学生的冷落。这里说的“中等生”,不只是指成绩中等,主要是指那些不“起眼”的孩子,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孩子。我说的伤害,不是说我们冤枉批评了,这样的孩子,而是说当我们过多地,关注后进生时,对这类学生的漠视,就是一种伤害。

比如李燕琼同学,三十多年前在我班上,论成绩是不错的,尤其是数学突出,但表现似乎不那么“优秀”。我这里将“优秀”二字打了引号,就说明她并非不优秀,其实她善良,刻苦,乐于助人,有集体荣誉感,只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她不是那么活泼,再加上也没有什么,文体特长,出头露面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我眼中就“平平”了。我记得我去她家家访过,那是因为每个学生我,都要家访的,但平时却很少,和她单独谈心。她现在在北师大工作,研究脑科学。有一次我去北师大讲学,她特意来听我讲未来,班的故事。说起未来班她眉飞色舞,很是自豪,对我的尊敬丝毫未减,后来还陪我去东北传播新教育(,新教育)理念。我感到她现在对我的好,远远超过了当初我给她的。想起来就觉得,当初对不住她。

和李燕琼相似的,还有她的同班同学毛加庆。当初在班上除了成绩不错,其他我感觉一般。所以直到初中毕业,他都没有当过三好生,也没当过班干部。我觉得他的不调皮不热心,让我省心,也让我冷落了他。几十年后,他现在是四川省武胜县,县委书记,对我依然尊敬有加。他曾特意(曾特意)请我去武胜县,给全县教师作报告。说实话,在现在的背景下,我对我从政的学生总,有一些担心,但我通过四川省委组织部我的朋友,侧面了解了一下,得到的答复是:“李老师,您放心吧,您的学生毛加庆干得很棒!”我的确放心了,同时自责,当年我没看出他出色,的组织能力,他连小组长都没当过,我真是“瞎了眼”了!

还有张红霞。当年在班上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圆圆的脸蛋,常常笑眯眯的。但成绩中等,表现中等,自然就很少被我特别关心。几十年后见面,我觉得对不住她。可几十年后,她还记得我对她的关心。昨天在微信聊天,她还说,她当时初中毕业,没考上重点高中,离开了我,去了一所普通中学,我还给她写信鼓励她。她说:“因为没考上乐山一中,你从北京回来还去过我家。后来,我高一收到过你的信。当时我到一所普通中学,读高中,落差比较大,你的信真的对,我有很大作用。所以您才算得上我们毕生,的老师!”我回忆了一下,1984年暑假,我是去过北京,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还去了谷建芬老师家感谢她为,我谱班歌。回到乐山,还去已经毕业的,张红霞家里安慰她,哎呀,这事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可红霞还记得。我这里并非借她的回忆,来表扬自己,甚至炫耀自己多么“爱学生”,不是的!我是想说,我们给学生的伤害,他们往往忘记,而我们给他们一丁点儿好,他们一辈子都记着。

我这里随便举了三个,中等生的例子,其实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不喜欢”我,相反现在对我很好。但这样被我冷落,的中等生绝对不少,更多被我冷落的学生呢?他们可不一定如,这三个学生一样。如果我给他们的,心灵投下了阴影,我真诚道歉。如果他们到现在还在心里,不喜欢我,我完全理解,不怪他们。



还有历届学生中,被我粗暴批评或,伤害过自尊心的。我的书中曾写过一个叫“耿梅”的女生,曾经因为犯了一个小错误,被我骂“脸皮厚”;还有一个叫“付饶”的女生,也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被我责令把写的检讨贴,在学校大门上……这都是我刚当教师那几年,发生的事,毫无疑问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同样的,她俩也不能算“不喜欢”我的学生,因为多年后,他们都原谅了我,至今对我非常尊敬——我再次感到,学生对老师的宽容远远,超过我们对他们的宽容,孩子的胸襟其实,比大人更宽广。



(三十多年后,耿梅来看我。我展示当年她给我写的信。)

但我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耿梅和付饶。也是在八十年代,有一次,校长告诉我,某家长找到他,要求将其女儿转出我班。后来这位母亲也,来给我解释,说孩子要求转班,原因是某次迟到我没让,她进教室,这让她很没面子。我很惊讶,也感到很委屈:我觉得我对这,孩子是很关心的,比如我曾单独辅导,她的作文,还帮她修改,最后这篇文章还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一家报纸发表了。但是,我后来意识到,无论你为别人付出了多少“好”,但是,只要有一次“不好”,那以前的所有的“好”都等于零。后来我反思,这女孩肯定不是或不,只是如她母亲所说是因为迟到罚站,而是还有平时我,也许不知不觉的严厉,让她怕我,感觉在我班上很不快乐。后来她当然转班了——这事本来也由不得,我同意与否,再后来她一直不理我,直到几十年后的现在。但我一点都不怨她,只怪我当初没善待她。其实,同样的严厉,我对其他孩子也有过,甚至更甚。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耿梅和付饶,但还是那句话:“我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耿梅和付饶。”教育的个性,就包括对不同的孩子得用,不同的方法。三十年来,我已经多次在心里感觉,对不住那个转班的女孩,今天,我愿意在此公,开向她表达歉意!



比呵斥、体罚更伤学生心灵的,是教师的不公。我曾在高一新生中做,过调查:“你最不能忍受的,老师缺点是什么?”统计结果让我意外,排在第一的是“老师偏心”,其他诸如“辱骂”“体罚”“工作不负责”“上课不吸引人”等等都排在“老师偏心”的后面。

有一个学生,本来我觉得我对他挺好的,可因为有一次几个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认为我对他处理特别重,而从此耿耿于怀,到现在都不怎么理我,虽然每次聚会也和,我打招呼,还敬酒,但我感觉他心里有疙瘩,和我始终不能像,哥们一样随便亲热。

昨天,一位当年我对她既欣赏也很严苛,的女生给我聊天,说:“李老师(李老师),当年对我的影响很大,正面负面都有,有段时间我是有些怨气的。但现在人到中年,回头望去,有句话不知适不适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我向她表示,对她有些内疚。她说:“老师当然也有个人喜好,不可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且当年您也才二十多岁,越有热情,可能反而越爱憎分明。”

我理解,她说的“爱憎分明”,其实就是有时候对学生,没有一视同仁。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一视同仁”并非是否定教育的“因材施教”,不是的,这是两回事儿!学生希望我们也应该,做到的“一视同仁”,指的是感情和尊严的平等。当然,如果往深处思考就会觉得,感情是不能伪装的,老师也有喜怒哀乐,凭什么要对所有学生都平等地,充满感情呢?我的观点是,是的,如果说一开始就要甚至,必须爱每一个学生,那是矫情,但可以暂时做不到从感情上,爱每一个学生,却必须在行动,上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能够做到的。可惜,当时我连这个有时候(的确也只是“有时候”)都没做到。



我上面列举的学生,都是我八十年代教的。但这并不说明我后来就没犯,过类似的错误,只能说我后来被我伤害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但也不是没有——我记得后来我还在课堂上撕,过学生的书。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不等于我们马上就能,改正。相同的错误,有时候还会重犯。当初反思教训是真诚的,后来旧病复发也是真实的。不能因为旧病复发就说当初,的反思是“虚伪的”是“说假话”。人性就是如此复杂。可我们对学生却很苛求,只要他们犯了刚刚不久才,犯过的错误,就会骂他们:“上次你怎么说的?检讨还在我这里呢!你就会欺骗老师,说话比放屁还不如!”——我曾经听见有老师,就是这样骂学生的。



我高中的班主任,张新仪老师,是一个特别优秀的老师,深受她历届学生的爱戴。去年教师节前,《中国教育报》给我约稿,希望我写一位我的老师,他们教师节弄个专版。我一下就想到敬爱,的张老师(张老师)。后来我写张老师的文章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题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后,赢得张老师(张老师,)历届学生的点赞。我问过张老师:“你教了一辈子书,有没有学生恨过你呢?”她想了想,说:“嗯,有的。一个学生比较贪玩,我就去家访过他的家长,这个学生对我就不高兴。后来参加工作了,在医院工作,见到我都不理我。”张老师接着说:“其实,教书是我们的职业,教好书是我们的本分,学生记不得我,喜不喜欢我,我不在意。”



(高中毕业时,我们和张老师的合影。前排左一蹲者为我,中坐者为张老师。)

张老师(张老师)说,的那个学生至今对她耿耿于怀,并不是因为张老师(张,老师)做错了什么,但她都这么坦然;而三十多年来,一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或者说“恨”我,主要是因为我的教育失误,那就更不应该去计较学生“不理解”甚至“不感恩”了。

说到“感恩”,我一直有个不同于,绝大多数同行的看法。教师教书领了工资,要说“回报”,每个学生的家长已经,以纳税的方式,通过我们每月领到,的工资给我们“表示”了,你还希望得到什么格外“感恩”?至于有老师希望学生多,年后记得自己,甚至经常回来看自己,这可以理解,但不可强求。如果学生不喜欢你,他不来看你,是很正常的。并不是我教过的所有学生都,来看过我的,其中原因很复杂,不看我们不等于学生就,不喜欢我们,也许是因为工作忙,也许是因为失去联系,甚至也许就,是因为性格内向。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不喜欢甚至,恨老师,那也不要紧。我们完全不必伤感,因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我们应该,完成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寒心”不“寒心”。

与其计较学生不喜欢自己,不如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自己。这样,我们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会更理解孩子,自然便会赢得更多孩子,的心。在我看来,不喜欢自己的学生,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笔,教育财富。

2017年6月10日

                                                      

曾经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欢迎回访

01 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

02  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03  关于“李镇西研究会”更名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一封信

04 职称:一线教师的光荣和梦想

05 别老想着请教别人,只有你自己能够帮你自己

06 只要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任何“教育改革成果”都毫无辉煌可言

07 我没有“逆流而行”,我只是在做教育本来的样子

08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我提三条建议

09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

10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



鼓励原创 ,随意打赏
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

(特别提示: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可以优惠价购买拙著四本,套装《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如果你想买《爱心与教育》20周年纪念精装签名版,点击里面的链接便可以了。)


    关注 镇西茶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