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詩意。

 

对诗意的自信,便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灾难面前,写诗是野蛮的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疫情时期,数批日本捐赠给武汉的,抗疫物资上,因写有这些适时适情,的古诗句,而在网络上走红,许多人在诗句中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情与力量,纷纷点赞。

可后来,有一小部分人借机引用了,阿多诺的一句话: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而批评物资包裹上的诗句与,疫情情绪不搭,是一些人的文艺心造作,简洁的口号才是当下,有力量的发声。

这个观点,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论战。著名作家龙应台因发声说:当代人对社会,行为反省的多,对文化深层反思的少。而遭到舆论围攻。

中国人绵延了,千年的诗词文化,因当代的断层,使其蒙受误解。争论的背后,我们对于文化的,浅薄暴露无疑。也许,我们沉浸在口号中太久了,而早已忘记了语言的文明。



过去的十年,是诗歌日渐颓废的十年。诗词歌赋,被认为是文人酸腐,矫情造作。这种思维模式,是社会实用主义,应试教育背后“丛林法则”价值观的展现。

当人们不懂诗意时,便很难意识到它的力量,与用处。所以,当我们习惯了硬核式口号,习惯了以强硬解决事情时,又怎能看到诗意的柔软,与其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这无关某个人的对错,而与当前的时代相关。

当今时代,我们都像站在了跑步机上,不停奔跑,不敢懈怠。而硬核式的口号,就像加速按钮,督促我们快速前进,我们认同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率。

但是,于生命本身,尤其是当个人,生命遭遇苦难,生活节奏缓下来时,我们便会意识到,生命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共情、温柔、与理解。

这也就是为什么方方,的那句话: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身上,就成了一座山。在疫情期间被许多人,拿来谈论的意义,因为这句话包含了太深的,共情。

所以,这场争论,除了能看出我们缺乏,对文化的理解外,我们同样还缺乏对人性与,生命的理解。


对诗意,我们好似总是有一种误解。有人认为,诗意是那些文艺的,岁月静好的人,才会展现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其实,诗意,一直是先人们延续,了许久的日常生活,无论生命身处顺逆,或是贫富。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意的民族。而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风》的部分其实就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民歌,是不识字的农民们歌颂自然万物与表诉,自身经历与情感的语言,它无关文化,无关俗雅,但是美的有力量。

农人们穿着葛布缁衣,吃着粗茶淡饭,远瞻星空,近观蒹葭,在风起处高唱,在月圆时低吟。无论生活贵贱饱暖,他们无不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内心的喜乐哀伤。

后来,这种万事万物皆,可入诗的精神,便一直绵延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汉赋、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便是流传千年诗性的物证。

诗并不是伟大艰深的内容,而是生命的百般形态。人类的百般情感,都可在诗中找到归宿。相思时是,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失恋时是,断肠时,至今依旧。镜中消瘦;洞房花烛夜时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电影《死亡诗社》中说:“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诗,是通往人类所有情感,的密码。透过诗,我们能够探及到人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里,最深刻最強烈的部分,从中看见自己以及,理解生命本身。

钱穆先生说:“我们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而是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诗人的智慧和趣味,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

在诗的世界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境界。还有“虽九死其尤未悔”的执着追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深沉忧患,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还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崇高人格。

当我们读懂了诗意,有了诗心,便能够理解生命,看见生与死、盛旺与凋零、繁华与幻灭、终始与因果的同时存在,从而变的豁达,柔和,与慈悲。

生活本就是充满着离乱,与温暖,当困苦成为日常,保留着诗意的安放,便显着尤为弥足珍贵。
周汝昌有一本书《千秋一寸心》中写道: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

这就是为什么,当看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衣裳、同气连枝,共盼春来时,正被疫情压抑的我们,能感受到文化的温情,与生命万般的温柔。因为在诗意中,你会发现,自己从不是孤独一人。
对诗意的自信,便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全世界。”对于中华民族,什么才是我们的故事?是诗词歌赋,是我们的文化,它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底气。有人或许会说gdp,才是我们民族的底气。但如果把一个,民族比喻成一个人,gdp是这个人,身上的外套,不管外套穿什么名牌,只要骨子里没有文化,脑子里没有思想,都只是一个普通人。



今日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但绝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可怕的是没有反思。

蒋勋说:人类生活在愚昧无知中,打不开生命的密码,对生命充满主观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我们仍然像蜷缩在幽,暗中的胚胎,等待被唤醒。

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

是时候,该去寻回对诗意,对文化的反思了。如若生活中,当我们努力把,孩子送往最好的学校,想培养他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时,新闻娱乐,街道路口却全,是直白的词语,硬邦邦的口号,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你还能期待他能成为,一个懂得诗意、美、与慈悲的人吗?
湖北诗人余笑忠,在封城困居时所作《孤岛记》一诗,想以其中的一小段诗,来作为结尾,送给大家,愿大家在生活中,常常有温情诗意的相随。
我没有一技之长
灯下惟有喃喃自语
所谓诗不过是寸土之地
这个冬天,它比任何时候
更像一间最小的庙堂
如果,自我隔离
可以上升为自我救赎。
编辑丨途媞
-参考内容-
《美的沉思》蒋勋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孤独六讲》
七九   第七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誰最中國』微商城


    关注 誰最中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