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这个下水道使用了2000年!全国知名……

 

排水道口东西长43米,南北宽7-10米,深3米左右……...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历史古迹,承载着千年文化遗产。基于此,对于历史古迹也是越来越感兴趣。

5月的假期,因为疫情不敢出远门儿,在家呆的腻了,驱车来到三十几公里外的临淄,今儿个就了解一下临淄齐国故城。

齐国故城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到西晋废齐,作为“三齐故都,两汉王城”累计长达1300余年,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齐国都城的800余年间,齐国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齐国都城是中国先秦时期历时长久、规模宏大、人口众多、工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说在当时临淄就是超一线城市。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的临淄有7万户人家,家家殷实富裕,人们吹芋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鞠,无所不好,路上更是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经联通路、张皇路一路向东,来到齐都镇长胡同村,在村口有一处青色房屋,铁将军把门,这儿就是我们要找的齐国故城城垣遗址,是大城西墙南端与小城北墙的交接处,呈“L”形,也是整个齐国故城城墙遗迹中保存较好的一段。

























经文物部门勘探、发掘考证,临淄齐国故城城墙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春秋、战国、西汉时又有多次修补。故城分大城与小城两部分,总周长约21.3千米,总面积达16平方千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和主要大臣居住的宫城,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外城。城墙都是用土夯筑而成。

齐国故城历经近3000年,城墙多数已湮没于地下,少数因挖土及河水冲刷而了无痕迹,现仅存一些残垣断壁。房门紧闭,只能透过窗子看看屋里考古发掘清理出的一段城墙剖面,室内的城墙残高约5米,全部为泥土分层夯筑而成,能够看得出其夯层清晰规整,夯筑痕迹明显可辨。房子外面一段东西走向的就是小城的北城墙,现存总长度约1200米,由于风吹雨淋,地面上裸露的部分比起屋里保护的,残存的不是很高,大约有2-3米的样子,这可是近3000年前的东西,也多亏了是夯土筑就,要是砖石的,经历这么多年估计早就被老百姓拆了盖房了。





















临淄齐国故城城建设施目前除保存城垣等遗迹外,还保存着部分城市排水系统。

齐国故城临水而建,东临淄河,西依系水,依托丰富的水系,建设了相当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现已探明齐国故城有3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如此完备、系统、精巧的排水系统在当时中国甚至世界城建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从城垣遗址往北约2.5公里,乡间小路的尽头处便是临淄齐国故城大城西墙排水道口,这就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的3号排水道口的一部分,现在已经过整修,建成了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排水道口位于齐国故城大城的西墙北段,用巨型天然青石垒砌而成。城内的积水自东南而来,经此向西北排出城外,注入系水。它是临淄齐国故城的重要排水设施,被誉为同期城郭排水设施建筑史上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杰作。据考古研究表明,排水系统约建于西周时期,与大城西墙同时修建,距今近三千年,一直使用到宋元时期,使用时间近两千年。

发掘清理的排水道口东西长43米,南北宽7-10米,深3米左右,由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构成。

















进入园区首先看到的是模拟的水系和出水口,为排水道口的西段,其形状和结构呈东窄西宽的喇叭口形,与城外的系水河道连接,主体在墙内,东端与过水道相连。出水孔设计3层,15个方形水孔。

穿过一段修复的城墙,就是进水道,为排水道口的东段,东端略超出城墙,与城内排水沟连接,呈西窄东宽的喇叭口形。南北两壁全用石块垒砌,其中南壁长9.5米,比北壁略短,主要是水流自东南方向而来,直冲水道北壁,所以多以石块砌壁对付水流的冲刷。进水口平面呈倒梯形,同样的15个方形水孔分上、中、下三层排列。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因石块不够规整导致了水孔大小的不尽一致。

残留的城墙下为过水道,是排水道口的中部,分别与进水道、出水道连接,大约长16.7米,宽7-8米,高约3米。过水道内结构复杂,石块交错排列,内部石块交错排列组成网状,与进水口的每个小孔并不直通。这样,水可以在其中蜿蜒流动,分层从孔内石块间隙中跌宕流出,而人却不能通行。

















该排水系统的设计,把天然河流、人工护城壕沟与城内排水系统有机结合,结构严谨,构筑坚固,既可泄水,又可御敌,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所罕见,愈发显示出东方大国建筑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关注 淄博二三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