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家乡的味道——商洛的槲叶粽子,吃一口忘不了!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的必需食品。每逢农历的五月初五,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似乎只有吃了粽子,今年夏天一家人才能吉祥安康。

因为言言妈妈大学闺蜜家是商洛的,闺蜜小时候吃到的粽子是用槲叶包的,槲叶的香味是其它叶子无法比拟的,说着言言妈口水都下来了,因为我们可是吃了4年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下槲叶,陕南山区一种灌木的叶子,形状似蒲扇,又圆又大,煮熟后有一种特殊的茶香味。用槲叶做粽叶包出的粽子,那个香啊……
槲叶粽子,陕南一大特色。每逢端午,无论寻常百姓、官宦人家,无论穷与富、忙与闲,多少都要包上几个槲叶粽子,或自家吃,或走亲戚。
用槲叶包粽子是商洛的一大特色,每逢端午前夕,许多村民们都会上山采摘槲叶
记得小时候最难忘的是,一次哥哥带我上山采槲叶,先是遇到一头野猪,后又看到了一条4米左右的大蟒蛇,如此险途也未能阻挡哥俩采槲叶、包粽子的劲头和信念。农历五月的初四、初五,是最快乐的时光。初四一大早,母亲便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一起去河边洗煮熟的槲叶。但见河岸边、河水中,洗槲叶的妇女们、孩子们欢笑、打闹,构成了一幅晨曦中的清明上河图。



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是那么的祥和,那么的幸福。尽管那个年代人们还不能温饱,粽子的馅料还不能完全用糯米、黄米,有时要用高粱米甚至包谷籽,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母亲一边包,一边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包,粽子的外表才会光滑整洁,如何包,米馅才不会泄漏,如何捆绑,煮熟后粽子不会变形等等。闻着槲叶的清香,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样场景、那份感受、那种亲情,永驻记忆,每每闪现。
粽子熟了,整个山村被晨雾和粽香所笼罩。邻里间互致问候、相互赠予,一派节日气象。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他们脖子上挂着香包,手腕上套着五彩绳,吃着父亲辛劳一夜煮熟的槲叶粽子,一群群、一伙伙,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相互显摆,相互攀比。就连村子的牛羊,也享受着节日的美味,大口大口地咬嚼着人们吃过粽子的槲叶,有滋有味,乐不停口。
槲叶具有止血、止渴的功效,槲叶的药用价值尚未得到完全开发,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青睐,它在食品包装中的优势则越来越受到重视,用它包成的粽子不仅健康无污染而且香味浓浓,在商洛当地深受人们喜爱。


    关注 筷子家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