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鞋的缓冲性不影响伤率

 

这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结果,是鞋底的软硬不影响伤率。...



跑鞋工业里最重要的设计范式——缓震性,在科研上长期处于证据不足(lack of evidence)的状态。证据不足并不表明它是对是错,只是说明,因为与之相关的严谨、详实的研究目前还太少,所以缺乏证据。因此,每一项相关研究都有助于扩充知识库,增进我们对它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发表于BJSM(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创刊于1969年, 双月刊, 目前被PubMed收录, 被SCI收录, 影响因子为4.144, 其研究领域为: 运动医学)的这篇高质量的论文可以说让我们对缓震性的认识增进了一大步。

论文标题:《Influence ofmidsole hardness of standard cushioned shoes on running-related injury risk》标准缓震跑鞋中底硬度对跑步伤率的影响

在这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这已经算是医学科研的最高标准了),研究者测试业余跑者在穿中底更硬的跑鞋时是否会有更高的受伤几率。247名跑者被随机分配到软底鞋或硬底鞋,两者外观完全相同(这是双盲实验,研究员和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都无法区分硬底鞋和软底鞋),都有12mm的前后高差(后跟比前掌高12mm),硬底鞋在后跟处要比软底鞋硬15%。实验组成员与对照组成员的个人情况和体育参与情况几乎相同,只是在跑龄上硬底鞋跑者更高(跑步经验更多)。研究者跟进了受试者五个月的跑步情况,他们一般一周跑两次,每次6英里,配速略低于10分每英里。跑步伤被界定为,任意在跑步中出现或者由跑步导致的初次疼痛,这种疼痛妨碍到正常的跑步活动至少一天(注意,疼痛≠受伤,在科研上一般都以疼痛到影响例行训练为准。疼痛不一定是坏事,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就是增肌的重量条件,但没人会说自己在健身房举铁导致的浑身酸痛算是“受伤”,那样增肌人群就应该是天天“受伤”了)。研究者猜想,软底鞋跑者会有更低的伤率,“跑鞋的减震能力被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能影响跑步中重复的冲击力,这些冲击力可能是微创伤和过度使用损伤的原因。”

研究结果:跑者使用的跑鞋类型与受伤率没有相关性。整体跑步伤率为12.1次跑步伤/1000小时,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在受伤部位、受伤类型、受伤程度和受伤种类上都没有差异。然而,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BMI指数旧伤平均训练强度与受伤率正相关,之前的定期跑步训练经历、一周中其他运动的活动量可以减少跑步伤率。

对这项前瞻性研究,Craig Payne(Running Research Junkie博主,是大学讲师、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跑步领域的科研经验)评价为:前瞻性、样本容量、双盲设置、结果测量、统计分析都没有问题。这是一项非常严谨、说服力很强的研究。

总结:

跑鞋的“缓冲性”(软硬)不影响伤率。之前也有关于缓冲鞋垫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显示不影响伤率。(我就不说某家鞋垫厂商那又贵又重的硅胶垫了)

  • 高BMI是风险因素(其他研究也显示出这一点;但也有研究发现大体重伤率低,可能是因为他们跑的少、跑得慢),但大体重穿高缓冲跑鞋和低缓冲跑鞋没有伤率差异。
  • 旧伤是风险因素(几乎所有研究都显示了这一点)。
  • 高训练强度是风险因素。注意,研究者这里使用的是自感强度self-reported intensity(科研中一般都使用这类主观强度感觉数据,如RPE),即使距离、配速都完全相同,自感强度都是因人而异的,马拉松运动员能自如承受很高的训练强度,而新手可能跑几公里就气喘吁吁。高训练强度是风险因素≠高跑量、配速是风险因素。

  • 之前的定期跑步训练可以降低伤率,可能是机体已经适应了一定的训练负荷。我发的上一篇关于跑量的文章中提到的发表于BJSM的论文发现,高日常跑量的橄榄球员,在赛间休整时间不足一周的背靠背赛事中,伤率比日常训练量小的球员低。
  • 每周的其他体育活动可以降低伤率,这可能显示了交叉训练的意义。交叉训练,乃至更简单一点的轮换多双跑鞋,都有助于降低重复应力(这是慢性跑步伤的主要成因)、维持肌力平衡。轮换跑鞋降低伤率已被多项研究证实。

本文参考了跑者世界、Running Research Junkie的论文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原始论文


    关注 RunMsg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