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割舍的书法情缘——曹瑾

 

曹瑾个人简介曹瑾男,1962年生,籍贯天津武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受教于杨鲁安、刘炳森、苏士澍诸先生...

曹瑾个人简历
曹 瑾


曹 瑾 男,1962年生,籍贯天津武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受教于杨鲁安、刘炳森、苏士澍诸先生,书风以二王一类行草为主,作品为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书法作品获奖、入展情况主要有: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中国书协)、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国书协)、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国书协)、大爱妈祖——首届中华“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中国书协)、首届中央国家机关书法、美术、摄影展(中央机关工委,二等奖)、首届全国书法册页展(中国书协、入围)、首届“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入围)、第12回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中、韩)、“中国移动杯”首届中央企业企业文化书画大赛(国资委,优秀奖)、“迎奥运书法大赛”(北京朝阳书协,一等奖)、全国财政系统书画、摄影大赛(财政部,三等奖)、首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北京书协)。

我对书法一直持一种平和、单纯的心态,这使我对书法从全然接受到有所取舍,走过了一个慢长的过程。书法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活儿”,其难度绝不亚于一般的竞技体育,完全的无师自通并达到相当的高度几无可能。师友之高下、所悟之多寡,对书写水平起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果说自己的书法有所进步,应该是得益于读书和与善书者交,也就是得益于书、得益于师。
曹瑾书法作品


1987年初冬的一天,我第一次到呼和浩特出差,晚上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介绍著名书法家杨鲁安先生的专题片,我被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力所折服,巧的是,杨先生就在我第二天要去办事的单位工作。次日一早我直奔先生的办公室拜访,先生非常热情,了解了我的情况后,一下子便成了忘年交。当晚还邀我去他家,向我展示珍藏的拓片和其它文物并赠我书作。先生结合我的性情,建议我从《元略墓志》入手并参以李北海,这算是我正规学书的起步。为了便于学习,先生还专门将我介绍给在京的著名书法家赵家熹和苏士澍二位先生,如后多年我一直和杨先生保持着师生关系。文物版《元略墓志》采用的原拓(全拓本和割裱本)就是经我手从苏士澍先生处带还给杨先生的。《元略墓志》割裱本后面有杨先生的恩师吴玉如先生的题跋,非常之精彩,可惜文物社在出版时没有将其附上。在如后的学书过程中,我还得到张瑞龄先生和刘炳森先生的耐心指导,以及王家新、曾翔、袁波、李沾等师友的热情指教。
曹瑾书法作品


大约十年前偶然听闻有书友组织“日书万字”活动,我如梦方醒,开始反思我的这一爱好到底要有一个怎样的结果,需要一番怎样的“投入”。2005年前后,我意识到,由于工作原因,自己无法像那些“北漂”的书家一样有大量的时间广泛而深入地学书,所以一直没有明显的进步。为此我决定要设一个主攻方向,尽量集中精力先做好一点。
曹瑾书法作品


在不断临习魏碑的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骨子里有一种对行草书的特殊眷恋,那种优美流畅、有内韵而又不过于张扬的书体时常在脑海中萦绕,那是一种召唤。我决定彻底转向帖学一路,开始研习唐人笔法和宋代的米、蔡等,进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王羲之上。当时杨鲁安先生也认为这样非常好,嘱我全力临习《圣教序》并参以《书谱》。后来我的关注点进一步明确于二王手札、《大观帖》、唐人写经,以及行草字典等,这种转换直到今天,逐渐地将自己的重点定格在“二王”一路的小行草上。然而我也深知,行草在当今全国性书法展中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书体(投稿量约占70%),而“二王”行草又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在这片天地里想写出点儿成绩实属不易。
曹瑾书法作品


我对书法的审美取向可概括为清整、温润、闲雅,清整可谓不混杂、不偏斜,温润可谓不骄怒、不枯涩,闲雅可谓不矜持、不恣肆。我骨子里喜欢静的东西,搞创作、写文章都不喜欢张扬,在书法创作时追求古朴内敛,萧散闲逸;追求对晋帖古法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把握。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书法已完全成为了我自娱的依托,在某种程度上已融进了我人生的境界和文化修为;与书法所带来的快乐相比,多年的临习,那种寂寞、平淡和超常的付出已算不得什么,这也许就是我对书法无法割舍的缘故吧。
作品展











    关注 启承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