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快乐的!(第4天)

 

李晨,西安人,军事学博士,上海大学老师。著有《人情练达的学问》。  致力于情感、处世、心理的研究与训练...



李晨,西安人,军事学博士,上海大学老师。著有《人情练达的学问》。

致力于情感、处世、心理的研究与训练,让学生成为情感与处世高手!成就事业、快乐生活!

微信公众号:上大李晨(sdlc2011)。

关注后回复“目录”可看到所有文章目录与代码。回复文章前面的3位数字代码可看到全文。

还挺喜欢在地铁里琢磨事的感觉。

一上地铁,扫了一圈,没发现超出判断范围的人,就开始琢磨总结“李氏心理干预”的秘诀。昨天总结的秘诀之一是“只管心理不管问题”。今天之二是“公开场合集体干预”。

细想一下,干预经过了二个阶段,一开始是上公共选修课,学生少,主要进行“单独教练”,结果发现一是部分同学面对压力比较抵触,最后不再接触了。二是另一部分同学又喜欢接触,不把干预当回事,一、二次后就变成了“自己人”,甚至是“亲人”般的感觉,一点儿距离感都没有了,就没有了干预的空间。这样干预就基本没了效果,甚至成了“笑果”,所以现在发现毕业后的学生还有些本应该在学校就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开始的通识课,面对150人,只能进行“公开场合的集体干预”,效果挺好。不管学生是抵触、反感、排斥,还是认同、兴奋、喜悦,都会有比较大的触动。这是因为学生处在集体之中,有比较强的安全感,对观点与理念的防备心理会比较弱,这样可以接收最大量的信息。二是在公开场合,语言与方法的选择可以最广泛,尺度可以最大。在“阳光”下,一切东西都带着“阳光”的印迹。说的顾忌少,听的顾忌也少。可以最大限度的进行干预,同时始终保持距离感,即保持干预的空间。另一收获是,部分学生突破了距离感,而成为了“自己的学生”,这时再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单独教练”,就可以进入到交流、讨论、研究的状态,效果更好。

所以现在总结,“公开场合集体干预”+“单独教练”,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出了地铁,发现了网上流传很多的现实版的“相濡以沫”。颇为感慨,学生只看到了“相濡以沫”,而不知其中的无奈与辛苦。如果是子女在推着这个车子,老人的心境会更好。又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所幸每年有二个假期可以回去看望、照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既是人之应当,也是人之常情。



到了教室,发现昨天发生改变的某同学没来,深感“拒绝感”之要不得。错过了机缘,就真的错过了。

上课时讨论了一些刺激性话题,某同学的“小宇宙”爆发了。这又是一个两难选择,触动还是不触动?这是一个问题。不触动学生自我的保护层,就不易走出来,将来进入社会会麻烦,触动了,又会使学生抵触、反感、排斥。想来想去,还是会触动,要为学生以后着想。“小宇宙”爆发也是长期积蓄的负能量的宣泄,有利于走出来,调整思维与心理,接受新的信息,直面这个以前一直回避的社会。还真是“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能使学生将来好,才是真的好!很快乐!



更多心理处世内容,参看本书。


    关注 上大李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