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神品评】冰山之下:典型翻译问题之无意识失控(上)

 

Vol.39老姚的教学日常...



读了上一篇老姚专栏,想必大家都十分渴望进一步了解姚老师平时是怎样做翻译、怎样教翻译、怎样练就翻译脑袋的。本期截取了姚老师平日和学生探讨翻译问题的一段对话,内容主要是关于翻译中的“无意识失控”,以飨读者。


绝大多数译文的问题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是可以分析的。但各届学生的译文似乎也都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基本无法分析的规律性问题,我姑且称之为“无意识失控”。你们不妨都问问自己是不是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语境提示:环境类录音访谈项目,研究者在采访一位社区工作者,原文是社区工作者说的。

原文:我刚从一个关注气候变化的全国交流会议回来。

初译:Actually I went to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ncerning global change just a few days ago.

1)这句译文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呈现信息?是不是“刚回来”这个信息不能直接传递,一定要变通成“几天前刚去过”才讲得通?这也许涉及到译者是否熟悉英语日常交流,算是语言能力范畴的问题。在英语里表述“刚回来”这个概念很容易,几乎跟中文完全一样:

I just came back from a conference;

I just ca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 just came back from a visit to Hudec’s Residence on Panyu road (This is what I truly did this afternoon).

2)而我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无意识失控”。这是典型的翻译问题(与语言能力无关),很多译者都会在翻译过程中不自觉地陷入“瞬间性思维短路”的状态,比如:

明明眼睛里看到的是“10 feet”,写出来的译文却可能是“10英寸”;

明明看见的是“2014年12月”,写出来译文的却可能是“April 2012”;

这里明明是“全国会议”,写出来的却是“international”。

你们一定会说是一不小心眼睛看花了,我要告诉你们:No!不是眼睛看花了,而是思维短路了,是翻译(双语转换)所造成的特殊心理现象。专业翻译教学会关注这种心理过程的训练,特别强调自我训练,也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双语转换过程中的掌控意识。我通常把这种意识称作“翻译思维”(Translation Sense),培养起这种思维的译者对这种心理现象会有一种“免疫功能”,眼睛看到的文字会在脑子里生成相应的信息,不会眼花看错。为什么?我留个悬念,请你们思考。

3)这个译文中还有一个问题,也可以归入“无意识失控”,但是跟“眼睛看花”又不一样,却也是“思维短路”:看到“气候变化”,脑子里跳出来“global change”(很可能是因为最近刚看到过这个term?),于是就自动对上,想当然认定就是这个概念。甚至根本就没去想概念问题,只是觉得字面已经对上了(其实字面也没对上),就算译好了。译者这时脑子里是没有信息的,只是想把“句子”译过来。

你们在自我训练中必须要关注这样的深度分析,把自己置身其中,好好检验自己的翻译心理。即使这句译文不是你的,也不能说明你没有这样的心理。
学生一

译者在翻的时候是不是想着气候变化一般是很高大上的国际议题,然后就一不留神写了个 “international”?其实应该是“I just came back from a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学生二

有这种可能。感觉这个译者看到原文后脑子里先出现了一些关键词,然后就按这几个关键词写句子,但写完又不回头看看几个关键词到底对上真实信息没有。

学生三

因为字看在眼里,信息却没进脑子里。


是的,我也相信牵引译者写出“international”的第一个因素是想到“气候变化”是全球概念,而且当时偏偏脑子里又恰好蹦出了“global change”(应该是“global climate change”)这个短语,译者直接忽略了“climate”,也说明他的关注点已经集中在“global”上,完全没有意识到“global change”和“global climate change”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就是这种心理牵引使他毫不犹豫地写出了“international”,这可是翻译的“大忌”啊!

那么正常的翻译思维是怎样的?

写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脑子里的信息已经进入国际会议的语境,自然就会expect 文本接下去会有涉及国际会议的信息。结果后面讲的完全不是与国际会议相关的信息,那就必然要再double check一下原文是不是“国际”。

这就是我审校的流程(审校者既是译者又是读者)。为了更好地进入读者心理,我的常规审校流程总是先读译文后看原文。当我读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时,字面上不可能发现任何问题,可是我的思维会随之进入国际会议的语境,读下去发现后文的内容完全与国际会议无关,于是就会对信息(而不是对语言)产生怀疑,这时就会再去对照原文检验。在字面上没有问题的译文中怀疑信息有误,在整个翻译操作过程中始终关注信息,这大概就是译者特有的思维和逻辑,只有用这种思维和逻辑来掌控翻译过程,才能作出合理判断。否则凭什么只读译文就能看出信息有误?
学生四

天呐,完全没想到翻译大脑是这样work的。

学生五

前后文信息必须贯通,前面引出了什么,译者应该(读者就会)expect后面会有相关内容。


另外,训练有素的译者还会有一种特殊的“破案能力”。就这个案例而言,我不太相信说话人是去参加国际会议,因为从上文可以判断他基本上是个只跟社区打交道的人,从常理推断应该不会去开什么国际会议。我这样说也许有点nasty,但我的脑袋就是这样运行的。

我说这么多,就是要让你们相信,译者绝不能死磕文字,必须看透文字表象捕捉信息(real info & key info)!
下周我们将继续就翻译中的“无意识失控”问题,向大家展示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敬请期待哟~
翻译如做菜,煎炒炸煮、油盐酱醋

样样有学问,处处需琢磨
更多精彩,请扫码关注“译品译味”!


    关注 译品译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