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在民国买豪宅?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观复嘟嘟”即可关注我们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每周六21:40|每周三21:40点如果喜欢...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观复嘟嘟”即可关注我们
民国时期
                名人如何买房?房子,成为2016年中国人见面聊天的热门话题。那么早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想要买房难不难?
鲁迅:安得广厦一间,全家俱欢颜

1919年,39岁的鲁迅一边忙着给《新青年》写稿,一边却在思量买房子的事。眼看兄弟三人都成了家,在北京却还没有落脚之处,身为长子真是失职。于是,他决定买一套能容下三户人家的大房子。经过考察,他定下了八道湾胡同一处有三十几间房子的四合院。此房总价约3500大洋,相当于今天人民币180万元左右。



四年后(1923年),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关系闹崩,他便带着一家人从大房里搬了出去,母亲也跟着他一块出来了。老太太不喜欢租房,坚持让他再买一套。于是,鲁迅在阜成门附近选中了一套小四合院,总共800大洋。房子很破旧,鲁迅装修整顿了近5个月才勉强入住。此后,他就一直居住在这里,直至后来离开北京。其母亲和夫人朱安都在此终老,现今这里成了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后来鲁迅和许广平去了上海,收入有所下降,从此就只租房不买房了。
蔡元培:官职大收入高,依然买不起房

当年蔡元培先生月薪大约800大洋,几个月的薪资攒起来,买间四合院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收入高,开销也大,蔡先生把大部分的钱都用来购买图书,而且搬一次家就捐一次给北大。加之他又兼任公益组织理事之职,不仅出力,还要出钱,平日还有不少上门求助的学生、朋友、亲眷,因此蔡先生即便坐拥高薪,每月却难有结余。



1928年,蔡先生举家迁往上海。彼时他已年逾花甲,却不得不在租房生涯中颠沛流离。1936年,恰逢先生70大寿,学生们心疼先生,蒋梦麟、胡适、王星拱、罗家伦便牵头,凑钱给蔡先生买房子。抗战突然爆发,房子之事又变得遥遥无期。南京国民政府担心蔡先生的身体,将他送到香港。1940年,先生病逝于香港,身后无房无资产,医药费与棺木钱都是商务印书馆的人代筹的。

胡适:东奔西走不买房
1917年,胡适刚回国就被北大聘为教授,月薪260大洋。上课一个月后又被评为一级教授,薪水又涨。彼时他写信给母亲:“本月加至280元,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即仅有此数亦尽够养吾兄弟全家。及此吾家分而再合,更成一家,岂非大好事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但胡适始终没买过房。他总能找到比买房更重要的事——购书画,置文物,资助学生,资助社会调查……虽然不买房,但胡适对居住环境颇有要求:既要宽敞,又要明亮,还要配备专门的客房来招待朋友。在北京他搬了5次家,一次比一次豪华。1958年,胡适去了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每月收入2000多,但因为资助学子,他依旧没什么结余。
郁达夫:一间茅庐,几多风雨
郁达夫实非富贵,而妻子王映霞出身名门,出手阔绰,两人经常因为经济问题而争执。在一次大吵之后,郁达夫离开北京到杭州散心,随即决定变卖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来杭州置地。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自民国起就有所区别。比起北京、上海,杭州的房子要便宜得多。但是,郁达夫东拼西凑花了5000大洋才建成“风雨茅庐”。此宅占地1.8亩,有前庭,有后院,异常豪华。



凭借正常的工资收入,即使是在民国,想要买一套房也绝非易事,那诸如鲁迅、郁达夫之类的文人有何赚外快的妙招,让他们一次性付清了购置豪宅的款项?请看。

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


每周六21:40 | 每周三21:40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赞!


    关注 观复嘟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