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抓住短视频的创业风口?来看看这位开发者社区的老兵是怎么做的

 

单纯认为短视频风口不设立门槛的创业者,注定将是一个折翼的天使,这次的风口恐难再飞。...



创业最前线 北京站 记者 张伟

责任编辑:孙鹏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共3248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Saying
短视频创业这个风口有多热,不用多说大家心里也清楚,但我们依旧要用几个数据来支撑这句话:

  • 靠短视频走红的Papi酱获1200万元投资;
  • 今年9月微博和秒拍宣称将拿出1亿美元扶持短视频;
  • 同月今日头条宣布拿出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者。
对于这个风口传言很多,有人认为随着生产成本和门槛不断降低,手机都可以成为支撑整套项目的生产力工具,也有人认为除虐、毁、逗、肉等通俗题材外,其他内容不具备任何流量优势。如果你问这句话到底准不准,只能回答你...看吧。

关于Geek2Startup,创始人李涛说:
这确实是个门槛最低的坑


但凡有风口,必然少不了创业者,当然之前的风口均是给创业者设立了专业性门槛,团队、运营、供应链、渠道、专业知识等设定挡下了大部分人。但这次短视频的风口却如此友好,一部智能手机配合傻瓜式应用就能制作一部短视频,于是乎创业者和真草根全来了。

如果你常看短视频,必然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上,流量大的视频似乎有着某种共性,比如像下面这些:
这类内容的共性就是制作水准相对粗糙,但是因为题材的猎奇性,所以往往能吸引大量“吃瓜群众”的点击。

当然,清流也还是有的,比如一条、二更这样的精品短视频项目,不仅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同时也有着相当可观的流量。但是一条、二更这样的项目毕竟是少数,而且因为他们起步较早,赶上了微信平台的红利期,所以聚集起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受众群。

而对于眼下再进入这个领域的项目来说,就没这么简单了。为了获取流量,花钱在各个平台去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花了大量钱可能依旧迎不来广告主,想停止烧钱的时候却发现身后不少打了强心针的人正步步紧逼,为了不让前期的努力白费,只好咬着牙继续烧钱,最终绕进这个无底洞当中。

所以,虽然人人都知道短视频的风口就在眼前,但是当你真的投身其中的时候,却要面临许多艰难的抉择:是用各处扒来的素材迅速做起一个流量大号然后迅速变现?还是大投入地扎扎实实做原创?

不同的风格、不同背景的创业者选择的道路也各不相同。
风口下的生存法则
在头条号上一个别具一格的视频团队Geek2Startup吸引到了我们的注意,创始人李涛是个喜欢摄影的CSDN老兵,CSDN是PC时代国内知名的开发者社区网站,李涛此前担任运营和BD方面的工作,自然少不了和影像素材打交道,给他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这些低调的开发者常提供一些与技术水平不在同等层面的照片,因此他常会为这些大牛拍摄能突显出身份的高质量素材。


慢慢的李涛与这些开发者熟络了起来,也亲眼见证了这些人才在社区中的流失。11年掀起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最大化了开发者价值和地位,紧接着创业后浪随之而来,不少优秀的开发人员摇身变成了创业者,他们虽然有着与全球同步的技术水平,但在演讲、包装等能力上存在短板,而开发者社区再也无力承载他们的需求。

就这样Geek2Startup孕育而生,借助短视频风口切入创业市场,此次借助他们的模式来探索这次风口究竟有多高的门槛。
Geek Talk 是他们跨出的第一步,与线下沙龙类似,每期限定在30人以内,请的均是从硅谷回来的讲师,针对主题会对人员进行严格筛选,让嘉宾和与会人员得到双向的互利。20场下来后积累了近1000人左右的用户规模,这些人未来会通过社群形成一个相互借鉴的紧密团体,同时也是最精准的种子用户。

大多数创业者还是需要自己打拼市场,前期在视频之外的成本投入也必然不会少。除非你有大量广告主在等着你,他们就需要你的内容作为广告载体,但如果跳过这一步很有可能你就被贴上了外包视频团队标签,之后转型耗费的成本难以量化。

Geek Jam你可以将其看成是一部纪录片,用记录的方式呈现出最真实的创业者、产品、活动内容,几分钟的时间里能够让你充分了解到一家公司一个产品或是一场活动。为了达到最理想效果,视频中的内容均由团队实地取材,但这类节目耗费的精力和资源极大,对于小团队来说,一周一期已经接近极限。

Jam系列是每个视频团队都要面临的第二个成本问题,设备成本、雇佣成本、剪辑上的时间成本都囊括在内,开机后的成本问题永远跳不开。但李涛坚信创业公司有很多展现团队和创始人的需求,以往的宣传片虽然炫酷,但或许只是一个处在甲乙双方的中间产物,并没有满足传播需求。Jam就是要打出自己的格调去吸引客户。欣慰的是在第一季陆陆续续上线过程中客户敲响了家门。李涛的这个决定更像是场博弈,一场格调间的博弈。博弈赢了,让他们有了造血能力,商业化的道路变得更加清晰。

如果前期他们没有投入,结果又会如何呢?想必会回到外包这个老套路里,甲方不断提需求乙方不断改,对品牌也是种伤害。Geek2Startup是个任性的团队,他们前期会与你沟通脚本,但绝不允许甲方干涉风格,他们不做自己不懂的项目,这就是他们的调性,将创业这个极具互联网属性的东西用文化界的手法刻画出来,先打动自己再去打动市场。
【常春藤高材生创业联合办公,苦中作乐痛中成长】



Geek Now主要是做一些科技产品的报道,为了形成一股清流,他们从不会去YouTube上扒宣传片剪辑,取材和Jam系列一样全部实地拍摄,该系列有效缩短了整体制作周期,也算是弥补了Jam制作过程中的空档期。
【在硅谷,超市里都能撩到黑科技!】



Geek2Startup 的优势从不是文笔,而是拍摄和剪辑,对于一些科技产品的演示,视频是最佳的载体,虽然这块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但未来短视频一定会成为媒体不可或缺的素材。商业化变现也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卖版权、合作栏目或是打造独家IP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个团队虽小但却井井有条,李涛很清楚科技和创业受众人群始终无法和娱乐内容比拟,降低身段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个流量大号,但随着场上不断涌入的竞争者,自家优势也会慢慢退去。不如以质量突围,做好精准的人群定位实现变现。
短视频创业初期团队搭建和渠道选择
Geek2Startup 实现了营收,但依旧要面临人少、活多、心累的创业通病。团队初期是由三个合伙人组建而成,一个是专业导演,另一个在剪辑方面极具天赋,李涛手握大量早期创业者资源负责大局的掌控。

一开始的工作量两个人还能够支撑,但随着全平台战略的展开以及内容方向确定后接踵而至的素材,让这个团队严重负荷。为了避免项目脱节,团队第一时间引入了剪辑、设计、运营人员,细化了每个人的职能。目前团队人手(6+1个兼职实习生)还处于比较紧的状态,预计明年初会扩张到10人。

这种做法在创业初期很明智,快速扩张反而会让团队变得臃肿,还要承担不必要的雇佣成本,保障一周能有一个高质量节目产出的最佳配比在5-6人。其次在这个时期招人要看对方是否认可或喜爱你在做的东西,如果双方调性相符,团队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如果为了填这个坑,那这个人的负能量很有可能带歪整个团队氛围。

现今团队会招一些志同道合的外部导演进行合作,帮助他们确定选题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降低雇佣成本的同时也为团队注入了全新活力。

其次在前期内容分发的渠道上,对初创团队也是一个考验,微信端虽然是块很重要的自留地,但目前为止对于短视频的态度并不友好,相对封闭,从0开始运营成本也比较高。而现在市面上可以分发视频内容的渠道很多,各类视频App、资讯客户端等等,都可以发布视频内容,但是初创团队人手有限,显然不能覆盖所有平台。

面对琳琅满目的分发渠道,Geek2Startup在起步阶段将今日头条作为了微信之外的另一块阵地。

今日头条的推荐分发机制对于短视频创业者来说算得上一个福音,可以有效解决早期没有粉丝的冷启动问题,使一个全新内容也有机会获取较高的播放量。此外,今年8月,Geek2Startup还入驻了今日头条旗下的内容创业孵化器今日头条创作空间,进而享受到了一定的流量支持。

创业前期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李涛很清楚,要想在短视频风口起飞,必须打出自己特色。那些脑袋一热进来的创业者,如果不赶快想清楚未来商业化的道路,终将被自己拖死。

当记者谈到创业中的辛酸时,李涛抱住头思索半天,也许是因为有太多累心累身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已经不知从何提起了。当他梳理好心情后,只回答了一句,不少次想要放弃。

创业者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在天下我有与一夜死亡的波峰波谷中徘徊,最终...情绪上也就习惯了。

风口一个接一个,对于媒体来说早就见怪不怪,但这次还是要感慨一下,这还真是一个没有门槛的坑!单纯认为短视频风口不设立门槛的创业者,注定将是一个折翼的天使,这次的风口恐难再飞。
极客吐司招聘信息!WE NEED YOU!


为了提高我们情投意合的概率,请先访问 www.geek2startup.com 浏览一下我们的内容,喜欢就来聊吧!

邮箱:geek@geek2startup.com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