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从“情绪的共鸣”想到其他……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青树林阅读”,关注账号后回复“答案”,为你揭晓问题的答案。青树林阅读是一所家庭式童书馆,向...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青树林阅读”,关注账号后回复“答案”,为你揭晓问题的答案。

青树林阅读是一所家庭式童书馆,
向会员提供童书借阅服务;
也有个性化阅读指导、子女教育类信息、线上读书会。
情绪的共鸣


(1)前天孩子放学一见到我,拿了一枚绿色正方体粘土吊坠在我眼前晃动,并让我低下身,把吊坠在我耳朵上比划。(2)我感叹道:“哦~今天学校里做了正方形的耳环了,是吧?”(3)孩子纠正我说这是正方体。(4)然后一路回家,他兴致勃勃地向我空手比划如何用粘土作出正方体、三角形、五角星形。(5)他一边做,我一边语言补充描述。(6)他做完后,说道想去买些橡皮泥回来。(7)我说道:”今天晚饭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就去文具店买橡皮泥。”

如上7句话,描述了发生在我和我孩子身上的一个事件——关于橡皮泥的故事。

第1句话至第5句话,都是我和孩子很好的互动,我和他建立了情绪的调和
所谓情绪的调和,就是我们俩在一个频道上聊天,说的内容是一致的,情绪能量等级是相当的,没有鸡同鸭讲,也没有一个人有兴趣另一个人没兴致。他希望给我一个惊喜,我也的确感受到了这份意外,他又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他如何捏出不同形状的橡皮泥之本领,而我也耐心听了、看了、说了、回应了。总之,我们俩都投入在当下的对话场景中。
亲子沟通中的语义偏差
不过,第6句话和第7句话出现了内容理解上的偏差:孩子说想买橡皮泥,我以为他只是想买橡皮泥(玩)。为什么说会有内容上的偏差呢?我是怎么发现该偏差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差呢?

证据1:前天晚上,孩子买完粘土回家路上,他告诉我:“妈妈,其实我做的是手机吊坠。”哦~我明白了,重点不在耳环还是手机吊坠上,重点在用粘土做出各种形状的手法上。

证据2:昨天放学到家,孩子第一时间找出粘土,他给我演示了如何做正方体,如何做三角形,如何做五角星形。

证据3:昨天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昨天妈妈带我去买粘土,我想给妈妈看,怎么做三角形和五角星。”

听完孩子对爸爸说的话(证据3),我心里大呼:原来如此,我对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理解错了。晚上,等孩子睡着了,我再回想关于粘土的前后事件,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孩子想买橡皮泥(粘土)的理由想得过于简单了。小朋友因为表达能力有限,没有表述完整;而我没有多想一层,因为我想当然,所以差点忽略了小朋友的一片好心(买橡皮泥玩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买橡皮泥做造型给妈妈看是站在和我分享的角度)
沟通中“想当然”的改善方案
避免亲子关系中爸爸妈妈“想当然”的状况:
1)多问问为什么,怎么会想到如此做?
2)如果当下场景,我的大脑无法好好思考,那么我先回应一句:“嗯,我知道了,你想买橡皮泥。”重述下孩子需求的事实点,表示简单回应
3)事后,多想想、多回顾、多总结
工作中的场景联想……
“Ada,我想了想,觉得M公司的机会,我还是放弃算了……”

“啊?面试都已经安排好了!”❌

“啊?人家line manager很喜欢你的。”❌

“啊?你上次要的薪资,人家口头offer已经表示没问题了,就等内部流程批书面offer了。”❌

回应1:“哦?你怎么会想到放弃机会呢?”先听听对方怎么说。

回应2:“嗯,我知道了,这样,我现在在另外一个电话上,我一会儿回给你。”缓口气,心里盘算着大概出了什么状况。

回应3:不成的案子,就不成了吧,多总结总结经验,掂量着说话。

最近看完的《由内而外的教养》,推荐给大家:

摘录几段文字
要感到“被理解”,需要我们与他人的初级情绪处于一种调和状态。如果两个人的初级情绪产生联结,就会产生一致的心理状态,双方就会感觉交流融洽。

当孩子感受到积极情绪,比如因赢得球赛或取得优异成绩而高兴时,父母应该及时与孩子分享这种情绪,并积极地和孩子思考并渲染这种情绪。同样,如果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或情绪低落,比如失望货悲伤,父母就要努力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并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孩子。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与他人的心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就能感受到我们与他人的情绪发生了联系。当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得到另一个人的尊重及回应时,就能产生这种心与心连在一起的结果。

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更欢迎你们加入青树林阅读,成为我们的会员,


来访青树林阅读借阅儿童图书!
加入青树林阅读®️家长交流群,亲子教育信息互动:


识别二维码,成为青树林阅读会员,可借阅图书:



如想了解“青树林阅读”的借阅服务细则点击本文:服务汇总|青树林阅读提供哪些优质服务?;

或者点击本文:助你长成参天大树

可获知更多…


    关注 青树林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