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 李旭慧:“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隶书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最擅长楷书和行书。他一改当时谢安等人守钟法的流派,独辟蹊径,变魏晋质朴的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体。羲之把楷书,行书这种年轻的书体引向成熟的阶段。...



点击上方“醉春风” 可以订阅哦!
李旭慧
“书圣”王羲之


提起书法,必说王羲之。在东晋,王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地位显赫,在书法上也是出类拔萃的。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擅长隶书,伯父王导行草兼妙。堂兄王恬,王访等人擅长隶书和行草书。在家庭的熏陶下,王羲之七岁就开始学书法。十一岁就偷学父亲藏在枕下的前代人的书法笔记著作。后来,他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笔法传自钟繇,而钟繇又上承蔡邕法脉。王羲之既有家学,又得名人指教,少年就有老成之志。

成年后,王羲之学书更加勤勉。有一次,他听说汉朝书法名家张芝每天临池学书,以致池水尽墨的故事,心里很震惊也很感动。于是,他每天也坐在池边练字。迎来朝阳,送走黄昏。写秃了无数笔头,写干了很多墨水。由于他时常在池边洗笔洗砚,竟然也把一池子水洗黑了。这就是有名的“墨池”的来历。
再后来,羲之又系统的学习了李斯、曹喜、蔡邕、钟繇、张芝等人的书法。他跋涉山水到处寻觅前人墨迹,凡是碰到古代金石刻字,坐卧其旁,观摩学习。他博览众家之长,撷取祖龙琅琊之神韵,鸿都石径之精丽,又吸收了曹喜、钟繇、张芝的博大和飘逸。同时又吸收了民间手书的创新精神和通俗风格。把秦汉篆书笔法巧妙的融入真行草中,从而创造了那时的最佳体势,开辟了书法的新天地。

王羲之隶书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最擅长楷书和行书。他一改当时谢安等人守钟法的流派,独辟蹊径,变魏晋质朴的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体。羲之把楷书,行书这种年轻的书体引向成熟的阶段。

羲之行草代表作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草书代表作有《十七帖》。《兰亭序》是他最有名的行书法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又称《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等。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等41位文人雅士,在山阴兰亭集会。按照当时的风俗,举行“修稧”。每人赋诗一首,合成诗集,并由王羲之作序。由于是春日,所以作者在文中写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周围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在这样风景如画的环境中,又是与诸友欢聚,加之当时的王羲之已经辞官,无案牍之劳形。山水洗涤心灵,酒宴补充能量,诸友知心唱和。王羲之遂觉心旷神怡,下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写下了有名的《兰亭序》。也许是当时情与景锁定了当时的境,后来他多次再抄写原文,总觉得不及原作高妙。《兰亭序》后半部分文章虽然流露出消极因素,但作者又在文末能自我解脱出来,表现出达观的心态。全文书法线条柔美婉转,流转多变,轻快舒缓,韵律和谐。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自然流畅。全文透露着一股平和自然,优雅闲适的魏晋雅士气质。欣赏《兰亭序》作品,使人如沐春风,如行走于三月柳絮纷飞的河畔,听竹林鸣泉,美不胜收。
自唐朝以来,历朝历代的人都学《兰亭序》。因此《兰亭序》成了历代书法家和书者学习的典范。诸如隋代的智永,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刘石庵等人。时至今日,一些外国学习书法的人对王羲之更是崇拜之至。日本书法家没有不学《兰亭序》的。《兰亭》冲破民族偏见,用文化把白黄黑三种人拉到一个平等对话的层次。用文化渗透情感,加深没有国别,没有种族偏见的友谊。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和践行者,对于《兰亭序》,我一直是爱不释手。细细品读,认真观摩,仔细分析,十年如一日。仍然觉得自己只是个门外汉。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每一个喝黄河水长大的人去钻研,去传承,去发扬。


图片素材

李旭慧



读者专栏

刊发读者来搞

温度     冷峻

有态度

坚持原创

醉春风

投稿邮箱:zui201604@163.com

随文附作者生活照

并附200字以内简介

来稿15日内未在“醉春风”采用,请自行处理

在常规的世界里

寻一种个别的阅读
长按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更多往期内容


    关注 醉春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