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知识分子参政和孔子

 

今天分享一份学生会主席周雪晴的作业,3000字。昨晚她10点多发给我的时候,读下来难掩兴奋。...



【写在前面】

学完孔子,给学生们留了三个话题,任选一个写写:

  • 你认为孔子对历史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 你心目中的孔子什么样?
  • 你认为知识分子参政的正面意义、负面意义何在?
孩子们写得异常认真,出现很多用心的作业。课后意犹未尽,拖着我不放,继续发表看法。

今天分享一份学生会主席周雪晴的作业(所以举了很多学生会工作的例子),3000字。昨晚她10点多发给我的时候,读下来难掩兴奋。我给她的回复是:

不知道我现在要怎样才能表达我的钦佩之情。从学识到思考,从语言到表达,完全超出我能够想象的范围。你实在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良师益友。——要怎样谢谢你带给我的激动和感动。

现在,与你分享我的激动和感动。(小标题是为了让大家看着清晰和选择,我自己加的)
知识分子参政和孔子
周雪晴
要是想以孔子为代表之一来写知识分子参政这个话题,得先知道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就先说孔子。

博大精深和亲和力强的孔子

我愿意用“博大精深”这四个字来形容孔子。这四个字的灵感来自三月高三百日誓师的时候,黄校长最终确定的大会主题,我套用一下。

,是他学识渊博——“十室之邑……不如丘之好学也”;,是他格局大——天下为己任,以超乎常人的高度看整个社会,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理论体系细致全面——诗书礼乐无所不包,君子九思,视听色貌言事疑忿,处处有说道;,是他思想的深度,从有教无类到克己复礼,从仁到士再到义。举个简单的例子,拿有教无类来说,反映出一种平等的思想,这放在现在是被我们认同和推崇的。回头想想,平等的意识不过是这几十年,十几年才越来越被强调的话题,几千年前不被理解太正常了,而这就是他当时因为深刻而导致的孤独。超越时代,所以很难被时代理解。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一个慢慢被启发和觉醒的过程,最早那会儿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奴隶社会,压根儿没见过平等,更别提要追求平等了。慢慢的,有些人开始觉得这样不对劲儿,发出对社会的诘问“不应该是这样的呀?”进而开始思考,那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不能算批判,这是最早的质疑与探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件事,孔子都做到了。他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他没有因为“圣”而高高在上,反而是因为他知道的越广博,经历越丰富,就越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位置,教学生,也自有一种亲和力在,这种亲和力,走下神坛的魅力,在《论语》中其实是有直接的体现的,比如颜渊死后“天丧予”种种,很口语化,很真实,很生活。
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参政

现在,大致分析过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了,再来说参政的事。今天和邵帅,宋良月都有讨论,相互结合、吸收,得在前面先说上这样两句话:

第一,现代汉语辞典上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就是最简单的知识分子。如果世界上有一所“知识分子学校”,满足这样定义的人才有资格入学,是一年级知识分子。一年级知识分子也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尚可不必谈社会责任感云云。后来,知识分子长大了,渐渐接触了社会,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成为了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道德的好青年。我们要谈论的,是这部分知识分子。

第二,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参政。哪怕知识分子应该参政,也不等于知识分子必须参政。参政,只是一部分有需求的知识分子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只讨论这部分有意参政的知识分子。



没有选出优秀而合适的人参政也没关系啦

还有,要明确的是,也就是课上我反驳的一条:我们一直希望并追求选出优秀而合适的人参政,但这不代表我们必须保证每一次决策都是完美的。表现出优秀也是一种能力。李白行,李白干。李白不行,换张三干,张三不行,换李四。参政,通俗点儿讲,做官,本来就是一个淘汰的过程。百姓被霍霍了怎么办?放心,百姓不傻。历史发展到今天还没出现过政治的理想国,可能上级看着好的人,他的做法老百姓看不顺眼;又或者老百姓舒服,领导不高兴。因为本来,站在不同位置的人就会拥护不同的利益和立场。干不好了,不等你领导放声,老百姓是可以造反的。不造反,上个书游个行也很正常。所以说,矛盾永远存在,随时可以爆发,只要及时解决,根本到不了祸国殃民的地步。怎么解决?换人就好啦。

因此,过分要求界定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可以参政,如何筛选合格的知识分子,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跟学生会我们选人的时候非常像,就是根据已知的表现寄予其一定的未来期望,达到了最好,达不到也很正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不是说做不到,就不去做。我们现在选人,是一个法乎其上取乎其中的过程。在路上。



知识分子参政与政客参政的不同

知识分子参政,自然是要跟原汁原味的政客来做比较。这是一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较量。政客为什么要参政?他们的目的很直接。消极一点的,也许世代从政,国家别在自己手里黄铺就好;积极一点的,无外乎是希望自己和自己所在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国家利益最大化。那么,政客为政又有什么缺陷呢?他们容易不择手段,过于激进或保守。慕虚名而处实祸者,屡屡有之。贪婪很容易暴露,越往上走越容易忘记规范。



知识分子参政的正面意义

知识分子参政是为了什么?上文已经提过,因为他们有社会责任感,想以参政——意味着有权——的方式改变社会上不好的地方,把它变成“应该”的样子,以及实现一部分的个人理想,践行自己的理论体系。

正面意义在于(就先只谈积极的,理想的方面)独留一片正气,唤醒社会良知。他们是一面镜子,让肉食者得以正衣冠,让名利场多一点对人性和规则的守护。他们的知识在这时发挥作用——不仅提供他们参政的底气和志气,也为他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角度,积淀,转化为发出声音的勇气。此外,他们可以见义智为,见利思义,见好能收,争取保全自己。

另外,对自己而言,这是理想型知识分子现实化的一个有效手段。之前,知识分子站在知识,理性和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以为眼前的风景就是全部的世界。参政,他们可以以掌权者的身份(不论权力大小)重新看待问题,一定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切入点。

我继续拿学生会举例子。同学反映照片墙照片太老,我们觉得要为同学服务,张罗着把照片墙换掉。这是从同学的立场出发。报到学校,什么时候换?换什么照片?怎么设计?怎么在不影响同学的前提下施工?如何可持续化?现在的相框是粘上的处理困难,怎么做才能争取一劳永逸减少以后的工作量?配什么文字?预算多少?——你看,这些问题占的字数是“换照片墙”的好多倍。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自己的想法可不可行,得搬到现实的舞台上来试一试。这样的经历,对知识分子自己也是挺好的。



知识分子参政的负面意义

负面意义在于两方面,对自己,和对社会。对自己而言,现实和理想背离,自己无力挽回。也许会习惯了黑暗而变得麻木,看多了不公而忘记愤怒,不能听见良知的声音,自己变成了自己当年批判的政客。这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自己的问题,也是现实的骨感造就的不得不。他们都忘了,镜子脏了,我们看不清自己了,又怎么走好以后的路呢。对社会而言,容易产生历史上那种空想共产主义。他们太高,和百姓有隔阂,理想过于理想化,常人无法接受,效果可能还不如让政客先干着。

这不是win-win,这是failure-failure。
孔子的伟大

这样看来,知识分子参政有三条路——实现理想,忘记初心,自身不保。所以,退不退呢?退出的契机,我昨晚想了很久一直不得解。今天听邵帅一席话,豁然开朗——顺势而为之吧。势,就是最好的契机。

那么回过头来接着说孔子,来讲讲全身而退这件事。论语里,可见“杀身以成仁”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孔子还是很佩服那些舍生取义的人的。但孔子,好像并没有。孔子碰壁,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社会成不了他想象的样子,“大多数”离所谓仁义还挺远的。这跟“统治者腐败我看不下去了”本质上差不多。他却选择继续尝试,继续教书育人,没有为争这一口气一死了之。我理解为,他有一种“走更长”的自信,和一点点对现实的妥协。有些事情并非知识分子就可以改变,现在实现不了的,记下来,留下来,更多的价值在日后延续。

所以,孔子是伟大的知识分子。首先,他有知识。其次,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当时没能实现理想,却并没有变得麻木,也没有忘记追求。他没有在政坛上造成一种过读理想化的状态,反而以教育的方式把思想延续。他当时没有实现的理想,我们今天在学习,在挖掘其中有用、合适的部分,赋予它现实意义,帮他实现和完成。

这就够了。


    关注 一个高中语文老师的日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