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香食话·故乡的下粥菜

 

(点击标题下方的“耘香食话”直接关注本号,美食分享为您呈现) 立夏刚过,遥想故乡,又到不可食无粥的时节了。...



(点击标题下方的“耘香食话”直接关注本号,美食分享为您呈现)

立夏刚过,遥想故乡,又到不可食无粥的时节了。

我的故乡白州,号称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乡人普遍嗜好粥食,尤以夏季为甚。故乡的粥,通常指的是白粥,当地人谓“清火粥”。与潮州粥和广州粥不同,清火粥的米与汤既不分离也不交融,介乎二者之间,若即若离, 以清爽见长,诀窍是粥煮成后掺入凉开水。白州籍的现代杂文家秦似,曾写过一篇回忆录,言及故乡的白粥,提到一个细节:当年有一档粥摊生意火爆,后来得知摊主往粥里掺的是井水。以前没有冰箱,摊主想出此招,固然不厚道,却也说明人们喝粥最在意清爽二字。



既是白粥,清淡无味,全仗下粥菜调味。白州最出名的下粥菜当属有“青龙”之誉的白州蕹菜。白州蕹适宜凉拌,与寻常通菜不同,即使隔夜仍脆嫩无比,翠色不改。就着一碟凉拌蕹菜,喝上一碗爽凉的清火粥,通体舒畅, 是白州人暑天最为惬意的享受。

不过,蕹菜毕竟是节令时蔬,对于嗜好清火粥的故乡人,这显然不能满足四季的需求。如此一来,故乡的下粥咸菜便大行其道,蔚为大观。



最具特色的咸菜非芋苗莫属。用脆嫩的芋头叶柄,剥皮后切段,倒入装满盐水的瓦缸泡浸,两三天后捞起,压干水分,入瓮腌制一两周即成。用大肉芋叶柄腌成的芋苗为上品,色泽金黄,咸酸适度,香脆爽口,味道鲜美。如选用芋头产量更高的面芋的叶柄,腌制出的芋苗色泽混杂,质地松软,口感稍次。喜欢辣味的食客,也可在芋段入瓮时搁入几个辣椒一起腌制,使芋苗酸辣可口,更为开胃。芋苗最大的特点是吸油,白州人常把它作为刷锅菜,每当炒完一道荤菜,不洗锅,把芋苗倒入翻炒滚油,翻炒的次数越多,芋苗混杂百味,越发叫绝。白州人爱吃鸭,鸭汁炒出的芋苗最是惹味。

黄瓜皮是白州堪与芋苗媲美的咸菜。以本地黄瓜作原料,经切条、盐腌、日晒等工序加工而成的生晒黄瓜皮,既保留原瓜香味,又质地清脆,颇得食客垂青。黄瓜皮分干湿两种。晒干的黄瓜皮,切段与五花肉炖,肉没出锅已荤香四溢,吊足老饕胃口。



榄角也是白州咸菜的一大特色。榄角的做法较为简单,小时候大人常领着我们制作。将煮熟的乌榄捞起,摊凉后,用左手拈起一枚举在嘴前,牙齿咬住针线的一头,右手牵着线的另一头,环乌榄中段绕一圈,稍拉扯即将乌榄肉一分为二且肉核分离,再往分离开的榄肉窝里添少许盐,轻轻捏合,晒干后即为榄角。榄角混猪油渣蒸,咸里透甘,回味无穷,是下粥的绝味。如今故乡的市面上,榄角似乎少见了。在深圳,偶尔在街头巷尾见客家老太太兜售。榄角蒸鱼,也是不错的搭配。

乌榄的兄弟黄榄,则可做成黄榄糠。黄榄糠的做法最能体现乡土特色。把黄榄搁石臼里,舂碎成糠状,加盐和沙姜腌晒而成。黄榄糠蒸塘角鱼,滋味独特,是故乡的特色菜肴。



白州酸菜也颇有特色,将芥菜晒干,也有用萝卜叶的,再用盐腌制,不用任何添加剂,酸甜可口。酸菜水还可用来泡窝笋等各类酸料,清脆爽口,街头的酸料摊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堪称当地一大景观。

要说最常见的咸菜,则是“咸卜”。咸卜的做法是把萝卜晒至半干,加生盐腌几天,取出晒干后入瓮贮存,食时从瓮中取出,其味妙在原味十足,清香可口。萝卜做成的咸菜品种众多,从颜色来分有白色的、黄色的、褐色的、黑色的,滋味各异。最奇特的是黑色的,当地人称为“萝卜腩”,做法繁复,需将萝卜连叶晒软后,去叶摞铁锅里, 上加粗盐熬至出水, 适时翻转, 熬上整天方成。若

非带叶晾晒,萝卜久熬会烂。“萝卜腩”有股特殊的香味,也是炖肉的好配料。

客家人喝粥的传统,应与当年艰难的生活环境有关。当年,一天三顿干饭显然是奢望,只能以粥充饥。而南方天气酷热,劳动者挥汗如雨,迫使人们必须想法维持身体的机能,以咸菜补充盐分成为最佳选择。时至今日,人们喜欢喝粥,纯属油荤过甚,亟需一碗清火粥来清肠涤胃。

2014年5月7日 深圳

(本文发表于2014年5月9日《南方教育时报》。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关注 耘香食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