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琢如磨|丁纪专栏】丁酉新进研究生面试问目

 

昨参加研究生面试,登列俊彦,足畅人意;又皆言之有物,良有可味。故稍追记其间话语数段,有论有断,名之“问目”,取便而已。...



丁酉二月廿八

昨参加研究生面试,登列俊彦,足畅人意;又皆言之有物,良有可味。故稍追记其间话语数段,有论有断,名之“问目”,取便而已。

问南:谓过去虽有力量,不知何以用之,今则知其用矣。然则此力量者何自而生?如何知所用力之方?亦将何所得见其用力之地耶?又谓于儒家学问既抱情感、起信仰,故乐亲近。亦不但要亲近之而已矣,将来须是能承担此学,承担则须更养成其力。如情感、信仰者,或疑其有碍于思,我虽先已有以应之,然朱子不曰“慷慨陈义,从容论学”乎?从容则冷静超脱,从容则不蹙于其信仰、感情也。天下之事,意味无限,惟冷静者能先得之。

问晓飞:或问张子论“切己”,晓飞自“太虚即气”始应之。我谓:此应甚的。不知者或将疑之曰:“‘太虚即气’干切己何事?”正惟“太虚即气”,方是切己!太虚便是我的太虚,气便是我的气。不切己,张子说它作甚!又曰:人问张子也论切己、程子也论切己、朱子也论切己,若干切己之论其间有何异同。此只是说而已!须知我只有一个“己”,千言万语,只要切向我这一个己!

问亚兰:对明定之物、物有一定之则的偏好与要求,是过去学习物理学所就,还是禀赋之中早有如此者?又,所谓“物理学”之“理”,自理气关系一端言之,实当不得真实之“物之理”也。若译作“物态学”固嫌其低,然亦必仅为一种“气学”而已矣。自物理科学入中国,先有以“格致学”之名对译之者,此固不免有对于“格物致知”之“格致”的误解在其中;然后有以修改调整,却又以“格物穷理”之“物理”名之,仍然误会不释。若自为物理学辩护的角度而言,可否使人对其抱一种期望,使其立一种志向,以及,从何种契机与角度上,使其果能从当前所以为“物理”之层面跃上一层,以通达于“物之理”?

问茹梦:谓读《语类》、《近思录》以校正对于《论语》理解之偏差,试举其例。(晚又告曰:办得《语类》、《近思录》在旁,然只读《论语》及其集注。若会得透,亦不必《语类》等开卷;惟是会得不透、不敢自信,则有赖而取读焉。至如后日读《语类》,《语类》自身乃为“本文”,则所以待之者自当不同。)谓人做得好,建筑方好。问:人言“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然则是否亦可以期望一旦至于“建筑如其人”?或先问南,朱子《论语集注》与孔子之不同;兹又问茹梦,朱子《中庸章句》与子思之不同。茹梦应之云云。曰:此问须作一转换,亦可得一有意义之问题。如只有一个《中庸》,朱子读出来成《中庸章句》,或人也读《中庸》,读出来却与朱子不同,则非朱子之与子思,而是朱子之与或人,理解《中庸》方面有若何之异同、若何之高低优劣,如此则可也。只有一个《中庸》,读之或有与朱子不同之结果,则后之读者更比较之,其所当思者,亦须思何以或人读《中庸》竟读不到朱子那里去。至于朱子,若论其心,只要与子思一致;果然一致,便是最大价值之达成,岂会以此为于自身思想价值有任何贬损也哉!如舜继尧后,便是第二个尧,以其为第二个尧,乃有无上之自我价值;汤又是第三个尧,其本身价值之最大实现亦以此。若问朱子与子思有何不同,此间暗设一狡辞之余地:朱子与子思同,则后出之同者无价值;朱子与子思不同,则朱子所言,已非子思《中庸》之传承矣。此不但不善问之至而已也!朱子无上之价值,正不以与子思异而有。

问慧琳:要向各位老师介绍,慧琳不仅是一位设计师,也是一位漫画家。其以艺术家之口吻,才会说建筑是“长”成什么样子,而不是“垒”成什么样子。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慧琳在深圳用设计的手段转动了三十多间房屋厕所的故事。我很怀疑那三十多位住家住进去的时候,有没有感到他们的房子变成了博尔赫斯的《迷宫》。慧琳说今日之住宅,使我理解到,“单元房”只能用来装一个一个孤立的人,并没有空间专门用来装真正的“人与人之关系”。

附两条:

一、问宜天:谓孟子说得极好,往往将本质的东西直接带出,却妨人思考。我曰:面对那么好的东西,你竟还要“思考”!譬如面对一朵花,便去感叹赞美;譬如面对广天厚土,便去仰高俯深,更何用“思考”!反过来,苟若无思,如何能知其好?思便是这见好便知好的思,思便在仰叹中,非别有所谓“思考”者也。不以此思之为思,以思在此外,则或以习其一事一术为学习思想者也。故欲学习思想,而不能“思曰睿”、通微造极,亦先要学“思止”,当面对真正高明之物,须是学会停下来、“不思”,以一时之自我捐弃、自我否定,表现其本身之价值,乃可免于轻薄。

二、告宇琛:人之患,在以论是非为有执着而妨心量,故一面扩其心量,一面丧其是非,终而无不为乡愿,是乃是非之贼也。是非者,心量之实也,须以讲明是非为本、为急,然后心胸、见地相与俱长。圣人如天地,心量极高广,是非极分明。

本文由钦明书院中孚堂出品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

【如琢如磨|丁纪专栏】 书单

【如琢如磨|丁纪专栏】 学知利行与困知勉行辨

【如琢如磨|丁纪专栏】 《学知利行与困知勉行辨》答问


    关注 儒家人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