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點校】淮雲問答條十三、十四

 

【條十三】問:陽明先生以無善無惡爲性,後儒多宗之,看來實是微妙,但只與孔孟言性不合,其故何在?

【條十四】問: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孔子賢之,孟子以爲顏子之時當然。乃孔子與顏子同時,而復周流求仕,其不同者何故?...



作者:陳瑚

點校及答者:王明華

責任編輯:李毅

【條十三】

問:陽明先生以無善無惡爲性,後儒多宗之,看來實是微妙,但只與孔孟言性不合,其故何在?

答曰:性可言無惡,不可言無善。蓋善爲天理,惡爲人欲,謂人生而無人欲可也,謂人生而無天理可乎?則天命謂性,此句當作何解?且陽明以良知立教,實陰用孟子性善之指,而謂性爲無善無惡,未免推儒而入於禪矣。

【附重威答】

此只是看差善字,以爲有形迹、有作爲,故說無善無惡。其實善只是天理,天理只是平常,有何形迹?有何作爲?故愚以爲不明性善的善字,須看未發謂中的中字。

【附聖傳答】聖傳,姓盛,名敬,別號寒溪

陽明先生言性,從用上見得有善惡,看那性體是一箇精空的物字,其中善且不有,況乎有惡?此等談言議論所以不竭,後儒言理學,從未有將禪與儒一刀劈開,截然不相干涉者,做理學工夫多帶禪氣,誰不宗其說。孔子踐形盡性,明明白白,見得性體如是。陽明畢竟無踐形盡性工夫。言夏曰:吾輩諸友中,絕無一人畧帶禪學者,亦數百年來僅事。

【附王明華答】

合觀三答,有三點須點出:一、“性體”爲實抑或爲空?聖傳謂“看那性體是一箇精空的物字”,引出孟子“踐形盡性”說,則此性體爲實。確庵亦謂“謂人生而無天理可乎?則天命謂性,此句當作何解”,引《中庸》爲據,以駁空虛之論。合“天命謂性”、“踐形盡性”二者,見陽明未契思孟之旨。性若不善,良知之良自何處來?二、以“性體”爲空之由,在“看差善字”,只是“從用上見得有善惡”。實際上,“善爲天理”(“善只是天理”),而陽明謂“有善有惡意之動”,可謂“將善惡只歸於隨意動而出者,亦使善惡失其根由”。(丁紀師《成見與良知》第四節)三、確庵、聖傳所謂“推儒入禪”、“多帶禪氣”等,提倡理學應“將禪與儒一刀劈開”,由此可見太倉君子之志。

桴亭《與張受先論學書》云:“儀於陽明先生之《傳習錄》,亦反覆之有年矣。每讀一語,未嘗不踊躍鼓舞,透心徹骨,而獨於無善無惡之旨,則至今有所未安。”時桴亭三十五歲,姚江史子虛過訪,以“無善無惡”叩之,議論終不合。

【條十四】

問: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孔子賢之,孟子以爲顏子之時當然。乃孔子與顏子同時,而復周流求仕,其不同者何故?

答詞亡

【附玉汝答】

孔、顏同當亂世,何顏子獨宜居於陋巷?蓋以天下之任,既有孔子在前,顏子自當隱居以求志耳。

【附聖傳答】

顏子與孔子實有不同處。孔子規模大,若得見用,不止救亂,直當做堯舜事業,豈能閉戶得!至於顏子,則是王佐之才,世用則出,不用則守,伊尹必待三聘,周流豈其所宜哉!

【附重威答】

聖賢力量不同,故處時亦異。使孔子道力未優,固當如顏子之閉戶;使顏子道力既足,亦當如孔子之周流。然則顏子所以不求仕者,力量未如孔子,而又有孔子在前任行道之責故也。言夏曰:必如此論,其義始全。

【附王明華答】

“孔子在前任行道之責”,其所以在前承當,根本處在“力量”。“道力”未優則閉戶,閉戶非無所事爲,乃求至於優耳,但惜乎其早逝!既足則周流,周流又非枉道事君,正欲行其道也,如不行則歸與!力量之足與不足,須有自知之明,故有“吾斯之未能信”也。

近年來“行道”之意,於學者間感應興起,其心濃郁而熱切,亦常自能令人感奮。然學顏子之學者,“守道”之心可謂昭昭然,何能概斥之爲無用之人?要之,須知非僅“使道行”爲有力量,“使道尊”亦必有力量存焉!陶宗儀《輟耕錄》卷二記載:徵聘中書左丞魏國文正公魯齋許先生,中統元年,應召赴都日,道謁文靖公靜修劉先生,謂曰:“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答曰:“不如此,則道不行。”至元二十年,徵劉先生至,以為贊善大夫,未幾,辭去。又召為集賢學士,復以疾辭。或問之,乃曰:“不如此,則道不尊。”此事雖非史實,然頗耐人尋味。讀者自此思之,或將不失厚道。

【附】

數日前,收到王路先生(微信公衆號:王路在隱身)所編《宋儒曰》、《詩詞微》二書,特於此處致謝。書中所附一籤,云“願諸位能流通此書,傳承宋儒精神”,於此可見王先生之志向。作爲收書之人,深恐力所不及,然必勉之再勉,以期不辜負此意。偶翻《詩詞微》,見羅豫章《顏樂亭用陳默堂韻》(頁245),當即起意附於此,並錄呂與叔《送劉戶曹》,或有補於我在十四條中之所言。

顏樂亭用陳默堂韻 羅豫章
平時仰止在高山,要以亭名樂內顏。
顛倒一生渾是夢,尋思百計不如閒。
心齋肯與塵污染,陋巷寧容俗往還。
堅守簞瓢心不改,恐流乞祭向墦間。
送劉戶曹 呂與叔
學如元凱方成癖,文似相如反類俳。
獨立孔門無一事,唯傳顏氏得心齋。


注:陳默堂(淵),乃陳瑩中(瓘)的侄兒,楊龜山的女婿。明道先生有《顏樂亭銘》,見《河南程氏文集》卷三,默堂《題羅仲素顏樂亭》,見四庫全書本《豫章文集》卷十六,此不詳錄。另,在網上查到《沙縣文史資料第十八輯》所錄此詩,“要”作“因”,內作“契”,“渾是夢”作“還似夢”,“心不改”作“必不改”,“流”作“留”,語義似更明白。
平時仰止在高山,因以亭名樂契顏。
顛倒一生還似夢,尋思百計不如閒。
心齋肯與塵污染,陋巷寧容俗往還。
堅守簞瓢必不改,恐留乞祭向墦間。
 
以“心齋”釋顏子,我未必全贊同,但儒門之內,亦不乏從容不迫之精神。“尋思百計不如閒”,透出隱逸之氣來,此乃豫章、延平之所長,亦同時爲其所短處。伊川評呂氏詩,見《遺書》卷十八,條二二九,亦見《近思錄》卷二,條五十七。
本文由钦明书院中孚堂出品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高山景行|點校】淮雲問答條七、八

【高山景行|點校】淮云問答條九、十

【高山景行】淮雲問答條十一


    关注 儒家人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