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湖边观冬雾有感

 

雾起,思绪起~...



今晨,拉开窗帘,一片雾蒙蒙映入眼帘,许久未曾看到如此大雾。

临近春节,在外务工的兄弟姐妹们都回到村里,为过年而忙碌着,相比以前,现在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早晨吃罢稀饭,趁着雾气,披着一条红色的围巾,双手插着口袋,一个人步入了雾色正浓的树林,穿越树林,来到鄱阳湖边。因为,许久未曾到湖边散步了。

有人说过,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村旁边的鄱阳湖,好歹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域面积虽然逐年减少,但,我们这些鄱阳湖的儿女们不会因为面积的减少而对鄱阳湖的热爱程度减少,好歹,鄱阳湖水抚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鄱湖儿女。

一个人伫立在雾中,看着眼前并不清晰的鄱阳湖,脑海中陷入的回忆中。曾经的鄱阳湖边上,是我们的乐土,春捕鱼,夏捕虾,而今,鄱阳湖边再也看不到儿时嬉闹的场面了。

或许,越长大,内心的世界越封闭,致使很多话都没办法说出来,很多时候,我们情愿选择放在心里,让他随风而去。

湖面上的湿气非常重,越靠近湖越冷,并且带有一丝丝的寒意。在这个本不寒冷的冬季,年和这天气一样,不是很浓。

儿时的年是期待着爸爸早日踩糖糕,妈妈早点给我们做新衣服穿。年是一年中最渴望的一天,因为有肉吃,有圆籽粑吃。而现在的年,是我攀比你,是你攀比我,攀比之风盛行于全村,人与人之间少了亲切,多了冷漠,赚了钱的趾高气扬,而没赚到钱的,在村里走路都是低着头走路,生怕多看了一眼村庄。

年到底是什么?应该很多人忘记了年的意义。过年,是炎黄子孙最重要的一个民俗节日。全球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过这个节日。年是怎么来的呢?年字的来源黄现璠在其著《古书解读初探》一书中说道:“必先有禾之种植,而后有年字之发生,年生于禾,非禾生于年。故《说文》曰:“年,谷孰也。”《尚书正义》引孙炎亦曰:“年,取禾谷一熟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是过年,后来变成了过岁(说法还是讲“过年”)。

在远古百姓认为“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而现今,年是什么?年是攀比、年是赌博、年更是一种形式。一种为了过年而过年的形式~


    关注 如梦三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