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冥想系列三:聚焦朝向未来的当下

 

来玩一场真实的,自己设置的通关游戏。...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小孩子学会走路后,很少像大人那样,正儿八经在大路上走。他们总是蹦蹦跳跳,颠儿来颠儿去。经常放着宽阔的马路不走,偏挑着走那些路边边-水沟边啦,山脚线啦,田坎啦,垅渠啦。我也喜欢走边边,现在还是如此,看到一条细长狭窄的路边,还是忍不住张开双臂,左摇右晃的踏上去。

乡下有那种方便灌溉修筑的水渠,窄窄的只有脚掌的一半宽,尖着脚屏气凝神的踏上去,左边是麦田,右边是三十厘米深的水沟。一立上去,神奇的是,头脑里所有的杂念立马烟消云散了。你需要集中注意力,把双臂打开保持身体的平衡,以免自己掉落。这个过程有某种天然的吸引人的东西。
三年前我做毕业论文时,遇到一个故事。1974年,美国世贸双塔落成,一个叫菲利普–佩蒂的法国男人,在离地面450米高空的双塔之间,架起了一根钢丝。他就是man on the wire,走钢丝的人。在那样的高度,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全靠自己手里的一根平衡杆,独自起舞,他的行为震惊了整个世界。

一个人类,怎么可以在那样的高度,脚下踩着一根细细的钢丝行走、奔跑、起舞。纽约的警察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将他逮捕,几百个记者等在门口追问: 为什么?他甚至被送到一位精神病专家那儿被迫做了40道心理测试题。他的答案是: 不为什么。

《走钢丝的人》,在08年被拍成纪录片。一个协助菲利普完成这次冒险的朋友说: 在训练中,当我看到他踏上钢丝那一刻,我从未见过这样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那一刻他的年龄马上消失了,只剩下一张高度集中的脸的面具。这个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包括作家科伦—麦凯恩,他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就明显奠基在菲利普—佩蒂的故事上。难以想象,人类的注意力还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来。
电影《魔女嘉莉》里描述过一个被霸凌的小女孩,经过多年压抑后,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拥有超能力。这种超能力叫专注力。她可以用专注力移动物品。当然这是来自自史蒂芬—金虚构的科幻小说。但作者通过它想反映的现实是: 注意力的高度掌控,对我们的生命品质至关重要。

今天我要谈到一位研究注意力的心理学大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杰作《心流》,研究一种心理现象: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所获得的一种极致美好的体验。他的这本书,不仅影响了包括布莱尔、克林顿等英美精英,更走进了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领域,比如教育、运动、游戏、医疗。
米哈里在这本书里,提出一个观点: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一种秩序,是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而获得的内在安宁状态。

物理学有一个概念叫熵。熵,表达的是一种系统的混乱程度。熵的增加表示系统从比较有规则、有秩序的状态向更无规则,更无秩序的状态演变。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米哈里借鉴了物理的熵,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他在这本书里论述到:“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若持续过久,对自我将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在网络时代,我们每天会遇到大量外界的资讯信息。有没有想过,如果每天只是被动的、毫无目的的接受这些讯息,会导致我们内心失去秩序。
米哈里在书中拿作家举例,“诗人与剧作家往往是一群严重沮丧或情绪失调的人,或许他们投身写作这一行,就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受精神熵干扰的程度远超一般人;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作家体验心流的唯一方法,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

米哈里利用精神熵,提出了它的反面概念—最优体验,亦既“心流”。“心流”的成因过程和特征状态是:

第一,注意力。心流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他全部的注意力。

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目标能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即时的回馈。

第四,因为全神贯注于目标,可以立即屏蔽掉日常恼人的琐事。

第五,进入忘我境界,自我意识丧失,忘记时间的流逝。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位走钢丝的人,就不难理解他的回答了。创造了如此震惊世界的艺术行为,不为什么。一站在钢丝上,让他马上产生心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全部。他在纪录片里说到: 当我站在绳索上时,必须心无旁骛,任何一个细微的分心就会要了我的命,我的对面就是死神。

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不断的分心散神,表面上看没那么重要。不会像菲利普那样,对面就是死神。你在厨房用刀削一根青笋时,顶多是一根手指受伤;你在工作里忘了某个领导交代的重要事项不过是扣点奖金。但我们长期以往这样透支自己的注意力,本质上无异于慢性自杀。回顾过去,看看你完成了多少让你自己都感到自豪的目标就知道了。就知道我们的生命大多时候是在不断被滥用,而不是在最优体验中度过。
如何达到心流状态,如何拥有生命的最优体验,如何提升生命质量,目标最为重要。我们首先需要一个目标来帮助凝聚很容易陷入散乱的注意力。想象一艘行驶在大海上的船只,如果没有方向,就只能漫无目的的飘荡了。米哈里让人佩服的地方,还在于他提出了一个“自成目标”的概念。

什么意思呢。在传统社会,人生目标往往是由他人提供的,比如掌权者,诸如国王、主教、政府,为他们的臣民提供了一系列,从宗教、道德,到阶级习俗、爱我民族的目标。商人,也会成为目标的提供者,比如他们宣扬消费。

米哈里认为,这个时代我们的目标要靠个人自己去寻找。人生目标的获得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大多数人的目标都来自外界,或受生理需要的控制,或受社会传统的制约。而一个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都以自我为依据
他在书中说到: “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电视、剧场等等来规划他的注意力,就能达到心流状态。”

有一个自成目标,基本上就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但在实现它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帮助我们达到心流状态:能力与挑战适当。太高的挑战却只有很低的能力,就会恐慌焦虑。相反较高的能力去应对很低的挑战,只会无聊冷漠。
菲利普从小学习杂技表演,从小就喜欢向高处攀爬。他梦想成为征服美妙高度的诗人。十三岁那年,他牙痛,去到一个牙科诊所。诊所里大家都在安静的看着杂志,排队候诊。菲利普突然呆住了,因为在一张报纸上他看到了一个伟大的东西,两座塔,这给了他启迪。

文章里说,有一天将会建成,有一天它们会成为世界最高楼。他决定从现在开始追逐这个可以实现的梦想。他抬头看看四周,大家仍然在安静的埋头看报。于是在一声喷嚏的掩护下,菲利普把那页报道撕了下来,藏进自己的口袋。忘了自己的牙疼,兴奋的走出牙科诊所。
当一个人有了梦想时,目标通常都开始具体起来。他开始练习走钢丝,在草地上空,后花园里,废弃的空地上。然后来到城市,他在巴黎圣母院上空架过一根钢丝。当他在不断成长,不断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度时,双子塔的形象始终在他脑子里,在他血管里。在他准备这一切时,世界的另一端,纽约的双塔终于于1974年建成。

他终于在这一年的夏天,站在了世界上最高的楼顶上。眼前是一片无垠的夜色,在狂喜之余,菲利普突然感到了难以抑制的希望和快乐。警笛彻夜响着,闪着红光的高空障碍灯不停转动,空气微微的潮湿,一切都显得那么有生气。脚下的自由女神像都显得那么渺小。“难以想象两塔之间200英尺的空间,如果我死了,那将是多么壮美,为实践自己的激情而死”。
的确没有一个很现实的为什么。对于菲利普来说,很简单:他想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世界,他认为生活就应该处于危险边缘,不能循规蹈矩,必须不断的向它挑战。

米哈里本人是一位攀岩爱好者。他描述这种挑战边缘带来的美是,“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读了米哈里的《心流》,不难想到为何那么多人沉迷游戏和赌博。因为它们都能满足人们进入心流状态的几乎所有条件。除了自成目标。这里我想完完全全引用一段黑塞在《孤独者之歌》里下过的论断,一段话对我影响至深。
“依据我个人相当满意的经验来看,我认为一个人每天花个20分钟,在转盘的紧张情况以及赌厅里十分不真实的气氛下,乃是让人十分兴奋而有趣的事。对一个沉闷、空虚而疲惫的人来说,这是我试过的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它唯一的缺憾仅在于,赌博时,所有的兴奋之情皆来自于外界,因此它是纯粹机械性与物质性的,而一旦我们相信了兴奋的机械化的有效性之时,我们就会忽视而至丧失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自身的精神活动。如果我们纯粹仰赖轮盘的机械方法去锻炼灵魂,而不是用思考、梦想、玄想、冥想的方法去锻炼它的话,那么其结果正如同我们运用沐浴或者按摩的方法,而不是用体育与运动的方法去锻炼我们的体魄一样。

此外,我们从电影上获得的机械性兴奋也是一样的,电影用纯粹物质性的影像,以取代我们自身真正的艺术视觉力—对美妙而有趣之事物的一种发现、选择与保存—它们皆属同样的骗局。正如同我们的身体除了需要按摩外,还要运动,我们的灵魂迫切需要的不是赌博,而是其他更吸引人的刺激—它自身的努力。

因此,思考与记忆上的严格训练,闭目而视,在夜间重构白天所发生的事情、自由联想与冥想等,实比机运的游戏好上百倍。我在此补充这些东西,完全是为了大众的幸福着想。因为在这方面,在纯粹心理学教育与经验上,我已不是门外汉,而是一个相当老到的专家了。“

(p263,三联)

这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三个辅助练习:聚焦朝向未来的当下。如果你的梦想是成为游戏的职业玩家,那沉迷游戏无可厚非。否则那只能算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罢了。

一个自成目标的发现,需要你深入的挖掘自己,看到自己的潜能所在。当你发现了它,就剩下纯粹的行动了。你就开始玩一场真实的自己设置的通关游戏了。菲利普化妆成工人偷偷潜入双子塔楼勘察情况时,在楼顶一个角落的梁柱上,画下了他一路走来被征服过的那些高楼,包括巴黎圣母院。以此来记录自己的进步,看清自己离最高的双塔还有多少距离,并鼓励自己去实现它。这一切都始于13岁那年,一条让他忘了自己牙痛的报道。他把世贸双塔,全世界最高的两座楼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心里。
三年前在盖老师的幸福工作坊上,我们做过一个实验。老师叫一个学生上去,让她闭上眼睛,回忆自己房间的每一个细节,从窗帘的颜色,到墙角枯萎的绿萝。老师说: 你的意识就像一个探照灯,当它照到哪里,就会升起相对应的情绪。比如当你意识的探照灯扫到你喜欢的粉红色窗帘时,你内心会升起喜悦。当照到那几株枯萎的绿萝时,会引来些许悲伤。

每个人现在身处的现实,都是自己注意力投放的结果。

我一直记得这个场景。我不喝这碗鸡汤: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背后有种得过且过,有种无奈背后的安慰。而事实上我们是完全可以主动选择的。注意力的探照灯,可以选择让它照亮哪里。
你可以选择让它照到我们不满意,不够好的地方—自己的缺陷,他人的毛病,所有阴暗的角落。然后痛苦,怨天尤人。你还有一个选择,调转意识的探照灯,选择去照亮那些赋予我们意义,让我们感到有能量的事情。

我们哪怕身上有伤痛,怯弱,不自信,也可以开启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生活的旅程。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像菲利普那样,走在自己的钢丝上,征服人生一个又一个高度,经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心流时刻,开启崭新的人生。

陈德中老师说: 内在念头的散乱,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去力挽狂澜,这股力量就是专注力,是你可集中心神的能力。就正念来说,任何人都可以训练并拥有专注力。只要透过系统性训练,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超能力的拥有者。这份超能力不是飞檐走壁的能力,不是神秘力量的追求,而是你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
从古至今,改变世界的不是那些巫师和遁世者。而是那些能专注在自己热爱领域里的人,比如居里夫人,比如扎克伯格,比如比尔盖茨,比如爱迪生,比如爱因斯坦。是这些人真正翻转了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

愿我们透过正念冥想,都可以拥有这份超能力。
文 | Rodin
图 | Unsplash


文字就是写给你们的

谢谢关注

随缘喜欢


    关注 RivaRodin的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