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冥想:面对转化(二)

 

让一切体验穿透你自己!...

刚开始练习冥想时,我只是头脑层面的理解“接纳”这个概念。我更喜欢缅甸一位高僧的说法: 流动而不成为。

让一切痛苦的体验穿透你,真正能做到,是这一年的体会。有一次我去医院体检,在DR室平躺着等待检测时,两眼盯着上方的大型移动机器,头脑里突然冒出来一些危险的念头来。一个医生助手戴着口罩,一身白衣走进来,面无表情的校准我的四肢摆放。那一刻头脑突然冒出一个明显不和现实逻辑,违反人伦的残暴制服形象来。

是的,我想到了纳粹的毒气室。也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的缝隙里都会制造出来一些你无法理解的,不合人情规范的念头来。发现后第一反应是,“我怎么可以这样想呢”。可这些念头是“我”吗?“这些想法真的是我的”?
多质疑几次,就会惊醒,它们的来源很可疑: 其他文化,一些故事,或者电影、纪录片,新闻、社会观念。只是一个念头,不要忙着评价自己“受虐”的想法。而是让它穿透我,而我也没有成为这个想法,不再因为偷偷摸摸的防御而损伤自己的心。那天我不禁一笑:谢谢你啊,头脑!自从这次后,以后每次头脑里升起一些念头,我觉察到危险想压抑下去时,都会对自己说一句: 谢谢你啊,头脑!

“让一切穿透我自己”,这句话仿佛成了近年来我的人生信条。它让我体验到一种自由:我可以直面内心的黑暗和恐惧,而又不被它们灼伤。这是冥想带给人的领悟,清醒和自由。
美国深度意象派诗人罗伯特—布莱,以及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是古童话的当代阐释者。他们试图从古今中外一直流传至今的传说中,找到一张指引人类完整发展的心灵地图。早在文字书写发明之前,在沉沉暮霭和漆黑的夜空下,围火而坐的古人就开始讲述这些故事了。故事里的国王,公主,王子,小矮人,巫婆,妖魔,本质上代表着人类在追求个人圆满之路上,内心呈现出的各个层次。

我们在内心里必须给“妖魔”和“巫婆”留出空间,直面它们,尊重它们,否则,我们会被吞噬。这些故事提醒我们,要首先跟自己心中被抑制的负面能量达成协议,必须穿越黑暗“森林”,以及茫茫“荒原”,才能求得生存,发展和完善。
前几天看到一条留言: 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女孩,刚和她男朋友热恋。有一天她给他打电话,却听到对面不耐烦的冷冷的说了一句: 找我有事吗,我没时间。然后就挂了。当时她整个人如堕冰窖。第一时间闪现出一个念头来: 我是不受欢迎的,是多余的,被嫌弃的。于是这件事成了他们关系的巨大转折点。她感觉她和他之间架起了一道鸿沟,无法逾越。

理智上,思维层面,她知道自己或许误解了他,有点矫情。因为事后他马上打来电话解释,当时正在约见一个重要的客户。而且平日里他也的确很关心很照顾她。但情感上,她就是没办法说服“他不是嫌弃我”的想法。发生这件事后,她没法假装自己的身心还和他很亲密。

她向他敞开的心开始关闭。开始远离他。他发信息,她会忘了回。他约她出去吃饭,她借口推脱。“被人嫌弃”这个念头太让人痛苦了。只有远离他,不再看见他,才会有所缓解。但有一天她开始转过身来,决定勇敢一次,去正视自己的这一连串行为反应。猛然发现,其实自己之所以会如此,根源在自己小时候的一次刻骨铭心的伤痛体验里。

初中时,住校。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她又坐在教室最前排,门口的寒风吹得她膝盖生疼。现在还落下了关节炎的病根。看着同学的父母都来送衣服,她不禁埋怨起自己的母亲来。放假回到家,她看到母亲,忍不住说了一句: 上个周真冷,好多父母都去学校送衣服了,你为何没来?她妈妈楞了一下: 哦,家里孩子太多,事情繁忙,把你给忘了!听到这,她顿时也如堕冰窖。 现在穿越这一切,她突然醒悟过来,自己在长大后的其他亲密关系里,那种焦虑和紧张,都来自于幼时体验过的那次“不被需要,自己也不重要”的感觉。她反而豁然了,重获身心的自由。而这次事件后的面对和反省,开始让她有了要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的思考。

让一切体验穿透自身,的确需要勇气,这是一位勇敢的姑娘。寻找心灵的祭坛,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把原本七零八落的心灵碎片连接起来。
上一篇里,我讲到要打开你一直封锁的庭院。但我们会有担心。我们不知道自己打开的是一片什么地方,从未好好的看过这里。面对一个原始森林,面对未知的领域,人会不自觉的感到害怕,害怕这里的杂乱无序,美丽与危险。而其实当你真的能勇敢走进去,你会触碰到最坚实最富有生机的大地。

有这样的隐喻: 成长,是一颗大树,它需要在地下扩展树根网络,汲取养分。同时向空中伸展树干和枝叶。一颗不敢向下碰触黑暗的树,最后结出的果实也是华而不实的。以前我被拉进一个微信群,这是一个超级正能量的鸡汤群,每天发送的都是些鼓励人心,温暖洋溢的句子。但我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让人胸闷。我是一个相信自己身心感觉的人,果断退了出来。鸡汤喝一点可以抚慰身心,但长期灌之,是无法培育出健壮的体格和真正的生命力的。
我们回避的方式林林种种,有时披着光鲜的外衣让你炫目。在《当情绪遇见心智》这本书里,就有这样一种类型的回避: 艾利斯拥有一整套的精神仪式和话语,来确保她的安稳生活。当她每次打开信箱时,会默念: 和平,干净,美丽。当每次听到电话铃声响起,她会对自己说: 好消息,好消息。

真相是,人类的一切经验,无论标签为好还是坏,只要出现在脑海里的,任何试图消除它们影响的努力,都是在另一个方向上给它们喂食。 一种感受一旦升起,一个念头一旦形成,一次体验一旦被经历,本质上就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生死的概念,远远不仅指人的出生和寿终。也包括所有在世间成型的物和事,念头。

在《回避感受》这篇里讲到几个故事,被人们回避压抑掉的重大体验,并不会消失。如果不对它们给予充分的空间和理解,它们会在日后扭曲的表达出来。人世间让我们感到嗔恨的东西太多了,你只要还没大彻大悟,就必然执着于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需要养料来维持它的存在,必然就会处于威胁中。只要活着就必须面对它。唯一的办法是学会让一切体验自由流动,穿透你,而你不受任何损伤。

现代社会的人,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仔细观察过行人,无论是商场里,还是公交上,还是人来人往的天桥上,会发现大多人身体是僵硬的,表情是呆板的。这给人一种感觉,好像生命力被卡在了哪里,无法自然流动。这应该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长期不善于打开自己身心、关心自己感受和体验的缘故造成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代那么多人偶尔爱喝喝鸡汤(包括我自己): 疗愈根本很困难,但至少可以让表层皮肤先温暖过来。
1946年,美国医学家保罗-布兰德(paul brand),在麻风病疗养院工作期间,发现麻风病所导致的躯体畸形,并不是疾病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病人不能感受到疼痛,导致感染和损伤渐进破坏。26年后,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如果我能给麻风病人一件礼物的话,那会是一份名为疼痛的礼物。”

一个不能感受疼痛的人,就是患上了心理上的麻风病。压制自己的感情,会表达在躯体上。这会首先通过我们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圣诞颂歌》里那位守财奴。狄更斯这样描述史鲁奇: 心中的冷酷使得他苍老的五官冻结了起来,他瘦削的鼻子和下巴简直被冻坏了。步子也僵硬,说话精明刻薄,他总是带着自己一身的冷气,人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即使是节日来临,也不会解冻半分。

外界的人情冷暖,四季的酷暑寒冬都与他无关。走在大街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打招呼,甚至没有哪个乞丐会请求他施舍一个小钱。不过史鲁奇才不在乎这一切呢。这种情形正是他想要的,对于他来说,在拥挤不堪的人生道路上,侧着身子一路挤过去,同时让人世间的同情心都对他避而远之。
人类的婴儿是一个截然相反的存在。他们是一部精准的面部表情识别器。他们喜欢流动的、笑容洋溢的脸。以前在山南乡下,隔壁有一位老奶奶,已经上了年纪,满脸皱纹。但每次见到,她都喜笑颜开,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脸上的每条皱纹里都染着温暖和热情。每次过来串门,侄子很喜欢她。后来带小布谷回去,这位老奶奶也过来看小家伙。果然,看到这位奶奶,小布谷发亮的眼神、舞动的身体都在表达对她的喜欢。

事情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点史鲁奇的影子。试图去掩盖和平息曾经让自己痛苦的情形,冰封自己的情感。而一旦成功的做到若无其事时,却失去了唯一可以和自己内在连接,和其他生命连接的途径。僵化就僵化在这儿,我们的内心随时在监控某片“禁地”。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重要的生命细节被隐藏起来,不愿提及。但夜深人静时会被纠缠,会做梦,会看到“鬼魂”的模样。不要着急关上意识的闸门。它们的出现是为了被看见,是为了疗愈。狄更斯在序言如此交代:我在这本讲鬼的小书里,竭力想召来一个“意念之鬼”,它不会使读者们感到不愉快。相反,愿这鬼愉快的出没于他们的屋子里,而没有人想要去驱除它。

史鲁奇有过一段悲惨的童年,他人生的大多时间都在回避它。圣诞夜,当他的外甥诚挚的热情的祝福他时(唯一一个还关心他的人),他只说了一句: 真不知一个节日有什么好开心的。但借助过去精灵,当他又重新体验了一遍曾经孤独无助的自己后,他才发现,其实内心深处他渴望的恰恰就是这些。

“过去精灵”带着他穿越到他孩提时成长的地方。在一趟时光之旅中,他看到了自己奄奄一息的妹妹。接着他和幽灵站在一堵破败的校舍外,又看见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圣诞节被父亲遗忘在一家寄宿学校,一个人在一张简陋凄凉的松木桌前读书的孤寂形象。“屋子里潜藏着的回声,教室板壁后面老鼠们的尖叫和打架声,萧条的后院里水管开始解冻的滴滴答答声,一株垂头丧气的白杨树从光秃秃的树枝间发出的叹息声,一间空储藏室的门百无聊奈的摇晃声,甚至连火炉里毕毕剥剥的响声,这种种声音都无一例外的落在了史鲁奇的心上,起到了软化的作用,使他的眼泪更流不止。”
《圣诞颂歌》表面是一个闹鬼的故事,实质是在讲述一个人如何重生的故事。狄更斯讲述了一次非凡的心理转变,告诉了我们一些有关人是如何转变的本质的东西:当一个人能穿越自身被压进潜意识里的体验,重拾失去,遗忘和死亡的时候,改变发生得最多。让史鲁奇的情感重新流动起来,恰恰是当他为自己曾热爱却又被排除在思想之外的东西悲伤的时候。从此他开始重新获得一个真实的世界。他复活了:

幽灵消失后,第二天起床,“他兴奋的,欣喜若狂的跑到窗户边,打开了窗,把头伸出去。没有浓雾,没有烟霭,外面的空气一片晴朗、明亮、欢欣、活跃。这份寒冷号召血液去跟着跳舞;金黄色的阳光;美妙无比的天空;欢乐的钟声。”
冥想培养完整的人,最终是为了生命力的自然流动。每次一旦你静坐下来,你要准备好如其所是的完完整整的接纳你自身。人们往往是害怕面对自己的内心。一旦你敢于面对你自己,也就可以勇敢的面对整个世界了。

最后送一首非常适合冥想的诗

鲁米《客栈》

人,就是一所客栈
每个清晨,都有一位新的客人。
不管是喜悦、沮丧、卑鄙、
还是瞬间的顿悟,
都是不期而至的访客。
期待所有来客!
即便是一群绝望之徒,
洗劫你的客房
扫荡你的家私
仍要带着敬意款待每一位来客
他会洗涤你的心灵
带来新的喜悦。
即便是阴暗的思想、羞耻和怨恨
你也要在门口笑脸相迎
邀请他们进来
无论来的是谁,都要心存感激
因为每一位都是

由彼岸派来的向导。

文 | Rodin
图 | Unsplash
文字就是写给你们的

谢谢关注

随缘喜欢


    关注 RivaRodin的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