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启蒙

 

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运转。...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说说我们现在正身处的时代。毫无疑问,即将(已经)到来的,是智能革命。我们正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多少年后,当人们回望这个过程,就像人类从农业时代跨入工业文明一样。

我们现在标准化的教育体制,起源于工业革命的社会需要。近一两百年,机器化大生产,要求标准化的产品,于是需要培养越来越多标准化的人力,来推动社会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绝对会对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掀起一场巨大的挑战。(参阅教育纪录片《most likely succeed》)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未来人类需要拥有怎样的能力,才是机器人所不具备的。要怎样发展自己,才可以不被机器人取代。以前我们认为一切的技术革命都只是人类的延伸。弓箭是手的延伸,望远镜是视力的延伸,火车是腿的延伸。但人工智能,AlphaGo可以战胜世界围棋冠军。它们不再是人类的延伸,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全新的物种,是人类的替代。这个话题我以后还会提及。今天只当是一个引子,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言归正传。今天我想说说婴幼儿的启蒙。因为当妈的缘故,一些有关孩子养育的知识,就很自然的进入我的视野。看了很多,无非分两派。一派声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于是巴拉一大堆育儿知识,各种比较: 看,隔壁老李家孩子才两岁,就会唱儿歌背唐诗了,再看看自家孩子,揪心。我称这一派为焦虑型父母。另一派声称,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童年就是要快乐,要玩。我称这一派为不作为的放养型父母。

这两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有“童年替换”的症结。如果考察他们的语境,多半绕不开: 我小的时候……所以我的孩子以后必须……之前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一个妈妈控诉他的老公带孩子的方式。这个孩子沉迷游戏,旷课严重,老师找到家长,妈妈自然着急要制止。这个爸爸的做法是,陪孩子一起打,一有空就陪他进网吧,并且用这种方式在家庭里孤立妈妈。学校语文老师反映,孩子成绩严重下滑,现在孩子的家庭作业里都充满了网络语言。

无论是焦虑型,还是放养型,都属于极端。而“童年替换”的潜意识之深,是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很难绕开的大坑。上面这位爸爸的养育方式,我说不上不对,也说不上对。总是感觉有哪里不对劲。后来我知道了,就是他身上充满了一种对自己难以言说的“自信”。我们可以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拥有自己的一套信条和理论方法,充满信心,没问题。但在孩子这件事上,这种盲目的自信,就有问题了。你不知道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对孩子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在未来是最难以弥补的。

在养育生命这件事上,我是不敢随便自信的。为人父母,对孩子最负责任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最大程度的保持开放的心态。谦虚一点,去了解、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认知,不断成长、优化自身这个系统。我最想谈的第一点是这个。其次才是孩子的启蒙问题。
那孩子到底要不要启蒙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好?父母能做什么?

我的答案是: 要。但是,这种启蒙,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和随性放任的做法,都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态度。在英文里,启蒙这个单词是 enlightenment。这个单词里,light是光的意思。en是词根,意思是“进入”。整个词的完整含义是: 让生命之光进入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灯塔。

这个光,是生命本身最初写下的1,此后的所有学习提升和成长进步,都是后面的0。1000000。有了这个光,可以组合一切碎片。如果没有这个1,那么再多的努力也会变成碎片。这个光,我请所有父母思考一下是什么?曾经在你成长过程中照进来的光又有哪些?
孩子的学习发展要遵循生命自身的规律。以前人们认为婴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的。现在的科学证实,孩子的大脑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建构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事实上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的学习发展。现在的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取得了很多成果。这里有一条清晰的线可以勾勒婴幼儿发展的主要脉络:

0-6个月:逐渐看清周围的世界

6-12个月:发现妈妈,建立依恋

1-2岁:探索身边的世界,主客观感觉建立

18个月-3岁:自我意识建立

36个月以上:理解他人的心思,心理理论建立。

我们需要沿着这些线索去指引孩子。比如孩子的发展有一些被公认的“敏感期”,指的是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比如一岁左右开始的话语发展能力。孩子在六岁之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但“敏感期”“关键期”这些词被用烂了,好像错过这个阶段,就不能再学习了。事实上,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发展,只是,如果你在这个阶段扶孩子一把,会事半功倍。

我喜欢另一个说法,叫“最近发展区”。做父母,起码要对这些基本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我们被打败的不是遇到了多么重大的事情,往往是因为事到临头没有准备,于是乱了阵脚。
生命的早期,孩子需要妈妈的悉心照顾: 温柔摇晃,哺乳,抚摸。饿了,嗝了,尿了,困了,冷了,热了,都需要父母及时去回应。孩子通过这样的互动,开始与父母建立情感连接。

九个月后,一项异常关键的智能开始降临-读懂他人。发展心理学家Tomasello把这段时期称为“9个月的革命”,因为它标志着人与动物的分野。从这时开始,人超越动物。开始懂得交流、理解他人,进而发展出各种高等文明。

9个月是人类智慧之光的开始。婴儿在这时开开始追随人的目光,有了共享注意的能力。这时父母需要顺着宝宝的目光去注意事物,这样他就会被得到认可和鼓励,去积极的感知更多的事物。这个过程一旦被启动,就开始滚雪球似的向前迈进。宝宝开始懂得回应父母和他人,父母回应得越多,宝宝就学习得越多,长大之后与人沟通和共情的能力就会越强。患上孤独症的孩子,被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唯一缺乏的就是读懂他人表情和目光的能力。

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运转,一岁之前,大厦就已经搭好了。如果把这个时间放进一万年进化的尺度上来衡量,人类的宝宝,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岁前的孩子,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孩子的积极关注和回应,建立起共情的纽带。父母需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状态和精神。他哭了,他笑了,你要知道这背后的真实需要是什么。其实一岁前的宝宝启蒙很简单: 孩子不想玩的时候,就让他安静;孩子笑的时候,你同他笑;孩子哭闹需要抚慰时,你给他拥抱。

《情感依附》一书,是根据一项跨时30年、有效样本量为76个家庭的心理学研究项目写成。目的是跟踪原生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里面提到这样一位母亲。孩子的出生让她惊慌失措,她非常焦虑。每次孩子一哭,她就呆在那里情绪紧张,不知该如何应对。而孩子一安静下来想要休息,她又去骚扰他。这种来自母亲的不一致行为,使得这位孩子长大后与人交往,形成了及其不安全不健康的依恋关系。

生命最开始的12个月,会形成一个孩子一生最核心的意识。陪伴孩子从来都不是以时间长度来衡量的,而是你用心的程度。人类真笑和假笑动用的面部肌肉都是不一样的。而婴幼儿是最灵敏的面孔探测器。他们对母亲的烦躁和家庭的紧张氛围,异常敏感。发自内心的笑容才是婴儿最喜欢的事物。孩子就是从洋溢着温暖爱的面孔中学会爱自己、爱世界的。
关于孩子的启蒙,先谈到这里。正念养育的下一篇我想谈谈: 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

往期正念养育文章:

谈谈养育的初心

儿子你妈妈是一枚文艺女青年

给未来的小宝

分娩启示录

为人父母我们只能做一件事:分享你的生命
文 | Rodin
图 | Unsplash


文字就是写给你们的

谢谢关注

随缘喜欢


    关注 RivaRodin的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